美文网首页读书志
俗世常有,而奇人不常有

俗世常有,而奇人不常有

作者: 青猫朱 | 来源:发表于2017-11-15 19:03 被阅读0次

    《俗世奇人》是一本画风清奇的小书。对,画风!

    接骨大夫苏七块 交际大师“死鸟” 垂钓中的“龙袍郑”

    这是非常正宗的中国风,里面有许多非常地道的中国手艺人。冯骥才先生的另一个身份是画家,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曾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可以说,他是最懂民间艺术家的作家。

    《俗世奇人·足本》其实是两部《俗世奇人》的合集,冯骥才早期曾写过一本短篇故事集,记录了天津坊间流传的一些奇人妙事,多年后增补的18个故事也是这种题材,因此就沿用了这个名字。相比前作,后来的故事内容上稍有差别:前18个故事主题偏向于“奇人”,人物本身即是亮点;后18个故事的主题偏向于“世相造就奇人”,给人的感觉是一旦脱离背景,奇人便不足为奇了。

    这是我所熟悉的俗世,街坊邻里爱嚼舌头,好热闹;手艺人爱出风头,好攀比,心高气傲;生意人能说会道,精明强干;到哪儿都会有热心肠的群众,但再大的“他人家事”也不掺和(所以给了骗子可乘之机);总也赶不完的时髦和看不透的世相,永远充满好奇永远熙熙攘攘。这是商埠,是市井,有着小城小民才会倍感亲切的浓浓烟火气息。

    这里有“仅供瞻仰切勿模仿”的奇人,有手艺精湛的,比如一天刷一间房的粉刷师傅——学他可能会饿死,随手就能捏出模型嘲笑土豪的泥人师傅——可能会被揍到断手,神乎其技的钓鱼圣手——可能会被举报;有个性古怪的,比如不交七块不给看病的知名接骨大夫——会被骂死,低调有品醉姿销魂的嗜酒老太——会上电视,学男子梳背头的时髦女子——如今就是板寸都红不起来了;也有确确实实存在于世间,可能让人想要模仿又想敬而远之的“实用人才”,比如交际大师“死鸟”——鸟儿替他吐露真言毁了过往拍下的马屁,谈判大师杨巴——察颜观色技能强得可以开课了,推广大师皮大嘴——民国时期的顶尖段子手,营销大师辛掌柜——这么欲擒故纵地卖东西在我们小城是很常见的……

    手艺人和怪人都很让人羡慕,前者有种“仗艺走天涯”的自豪和侠气,后者能在俗世的偏见中坚持做自己。他们简直就是外星人一样的存在。

    一定会有人笑我:这不过是小说,这样的人现实里又不会有,即使有也很难生存下去,何必太当真。现在只捧“实用人才”,手艺人早被遗忘啦。

    当然知道是小说。坊间传闻都是往玄了说,越神秘越夸张,越好,要的就是这种“只想得到偏偏做不到”的传奇意味。

    可我羡慕的是这样一种生活情趣,小民爱热闹,会捧也会喷;手艺人爱较真也爱出风头,新花样层出不穷。对,就爱他们的“好奇心”和“追星”,还有打磨技艺时的执着。要温饱也要看热闹,要赚钱也要做自己,想靠手艺吃饭是要有底气的,迎合市场之前,先迎合自己。比方说这泥人,我爱怎么捏怎么捏,你爱买不买,反正我不会饿死,不会被埋没。又不止于“只迎合自己”,能在码头立足的,都是征服市场的大侠。

    在《俗世奇人》里,手艺人的故事占了很大一部分。冯骥才先生是民间艺术爱好者,从小生活在天津,在他的成长环境里,能让人啧啧称奇的,首推手艺人,因为“在天津卫,人们只服手艺人”。我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市井,只知道手艺人越来越少,越来越低调。牛人倒是越来越多,比如“那个人做实验很棒啊”、“那个人英语很厉害啊”、“网上有个人一年要读500本书啊”……之类的。

    这有什么情趣可言吗?

    但其实,我也是个没什么情趣的人(唔,还真不好意思说别人没情趣),不过是偶尔吹吹土,读读闲书,看着别人有意思的故事跟着乐而已。不爱生活,严重缺乏发现奇人的本事,只是一个俗人而已。

    俗世这么大,应该不止有我一个俗人是吧?只有我很难发现奇人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俗世常有,而奇人不常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mph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