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北京的天气真是燥热到忍无可忍
正应对了那句俗话
出门五分钟,流汗俩小时
在这种黏糊糊的日子里
痛痛快快啃瓜啦
在阳历的7月22—24日之间,太阳到达的点是黄经120度。这就是大暑节气。此时天气酷热,气温为一年中最高,雷阵雨较多,在中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40℃的高温天气,农作物生长也最快。
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
天地从来如是,人世却总多情。
大暑究竟有多热?
中国人说,“热在三伏”。
大暑一般是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桑拿”天。“伏”有避匿之意,从犬,狗在炎热中只能老老实实地伸舌消暑,人们在夏天也要避开炎热之毒杀。
大暑之热,可以热为奇观奇事。中国的热火炉很多,但最热的不在长沙、武汉、重庆,而是在新疆吐鲁番,那里曾有“火焰山”之称。清代诗人萧雄在《西疆杂述》中说:“试将面饼贴之砖壁,少顷烙熟,烈日可畏。”农村孩子则会异想天开,把鸡蛋、瓜子等物放在大太阳底下以期晒熟。
古人对大暑的观察很有意思,《山海经》说:“寿麻正立无景,疾呼无响。爰有大暑,不可以往。”郭璞注曰:“言热炙杀人也。”
在头顶的太阳照射下,不仅身影没有了,就是喊出的声音也听不见了,可见炎热之杀伐。宋代人在笔记中记载:“时暑中,公(范质)执一叶素扇,偶写‘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这话跟“苛政猛于虎”可以相参考,苛政酷吏猛于老虎,却猛不过大暑。今人如山寨一下,大概会写,“大暑去城管,清风来神仙”。
大暑三候
古代中国人观察到大暑的物候是:一候腐草为萤,即产卵于枯草上的萤火虫卵化而出;二候土润溽暑,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三候大雨时行,常有大雷雨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在古人的理解里,腐草不变为萤火虫,庄稼颗粒会提早脱落;土地潮湿而不暑热,就会刑罚不当;大雨不按时下,表明国家没恩惠给百姓。
给你一个关心别人的机会
在大时间中,大暑节气在水风井卦时空。由此可见,在天地阴阳象数的排列展开中,大暑节气是需要雨水的。先哲把此一时空命名为井卦大有深意,一如小暑在鼎卦时期,义当合作一样。大暑在井卦时期,义当关注公共财。
水风井的卦象是木上有水,这是井卦的象征。水井的出现是上古时代的一件大事,有说是黄帝的发明,有说是伯益的发明,无论如何,这是人类最早的公共财之一。作井而从自然中得到一个公共财产,给了人们福祉。
我们观察炎夏之际的民生民心,或社会公共财,能够理解民众或人性人心都渴求清凉的愿景。白居易有诗:“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关于大暑的诗词极多,“大暑少清风”“大暑苦烦浊”“大暑暴虐如恶酒”“且欣大暑去酷吏”“大暑流金石”……诗人骚客都把炎热跟人间感受相提并论。
连书斋里的学者钱锺书面对暴雨时也会想到官吏之酷:“大暑陵人酷吏尊,来苏失喜对翻盆。雷嗔斗醒诸天梦,电笑登开八表昏。忽噫雄风收雨脚,渐蜷雌霓接云根。苍苍似为归舟地,试让前滩水涨痕。”
因此,大暑虽然是最能让人的身体产生感觉的节气之一,最能调动人的身体语言,但由身体、心理之归宿认同,走向集体认同也是必然的。养生养身当然重要,但中国的先哲说,此时要有公益心,要发扬公共精神。
【本文由 “爱吹风的鹿” 发布,2017年07月22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