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论坛11月2号发布的《2017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显示全球男女平等状况十年来首次出现倒退。
而中国的性别差距排名较去年下滑一位,退至100位。
乍一看,你可能会觉得中国的性别差距排名虽有后退,但问题不大。
但如果是把中国近6年来的全球排名做对比呢?
以下是中国从2011年到2017年的全球性别差距排名,相信通过以下这组数据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出中国的男女平等状况在这6年间的发展趋势。
2011年:61名
2012年:69名
2013年:69名
2014年:87名
2015年:91名
2016年:99名
2017年:100名
从2011年到2017年的排名数据告诉我们,中国的全球性别差距排名从2011年开始就呈直线下趋势,一直到2017年,6年间,中国性别差距的全球排名下降了近40名。
这个趋势只能用4个字来形容——触目惊心。
根据历年的《全球性别差距报告》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性别差距排名之所以在近六年发生垂直性的下降,最大的原因是近年来世界经济论坛开始将“新生人口性别比例”作为评估的一项依据。
在中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女性胎儿被选择性地流产,引产。
这种行为导致中国的婴儿出生性别比例呈现男多女少的状况。
出生率常年男多女少这种极其荒谬的社会现象直接致使中国的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调程度排名世界第一。
而这一切恰恰是影响中国性别差距全球排名的最大薄弱项。
我的家乡在福建闽南地区,而闽南在我的成长印象中却是个充斥着浓重的重男轻女思想气息的地方。
我妈曾说过,对于她来讲,在那个年代择偶的唯一条件就是男方必须有城市户口,因为她实在是无法忍受农村那种“母猪式”的生育方法:一个接一个地怀,一个接一个地生,直到生出带把儿的为止(农村不受独生子女政策约束)。
可能是我妈预感到她第一胎一定会生女儿,所以,就算当时各种条件的提亲者络绎不绝,我妈也是坚决不同意。
很幸运,我妈最终找了个有城市户口的老公,生下了我,而我又恰恰好赶上了独生子女政策,就这样,我成了闽南地区为数不多的独生女。
我出生的时候,我爸给我外婆打电话报喜。
“婶娘,孩子 出生了!”
“男的女的?”
“女的。”
“夭寿哦!夭寿哦!”
其实我外婆是个心肠特别善良的老人,她也特别疼我,但是,在那一刻,我们能十分直观地看出当时闽南人对于生女孩的态度。
在闽南地区,无论哪家生了男孩都会在宗祠门口放鞭炮,煮油饭,办“添丁桌”,十分地热闹。
而若是生了女孩。鞭炮是 不放的,因为不能算“添丁”,只能算“添口”,油饭也是不做的,分分糖果,煮几个红鸡蛋就算庆祝了。甚至于,有的二胎三胎都生女婴的,会把女婴偷偷抱去送人或者丢掉。我小时候在外婆家住时,就经常能在桥底下,或者大街口发现被遗弃的女婴。
后来,上学了才发现即使是独生子女政策抓得很紧的城市,对于生男孩也有着一种莫名的执念。
上小学时,一个班就有五六个同学是拿香港户口的“双非儿童”——父母都不是香港人。他们或者家里有个拿内地户口的姐姐,或者家里有个拿内地户口的弟弟。总之,家里都有个男丁。
闽南人对于生男孩的病态热爱还导致了B超验男女或者抽脐带血验男女这种灰色产业的发达,每年都会有无数的闽南孕妇通过各种渠道去打听胎儿的性别,结果,就是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出3359万。
而那些当初哭天抢地要生男孩的家庭,现在面临着严峻的娶妻问题。
这两年,政府开放了“二胎政策”,我们看到又有数不尽的“男丁主义”抬起了他们“伟大的头颅”,拿着胎儿的脐带血在各个灰色地带游走。
我禁不住在想,究竟是为什么,是什么导致这些人要如此丧心病狂地去追求一个性别象征?
明明男生就是没有女生对父母来得细心,
明明男生就是没有女生懂得体贴别人,
明明多半的男生都会“娶了老婆忘了娘”,
明明女生就是公认的父母的小棉袄
明明广告里那个大半夜让妈妈起床教自己做西红柿炒蛋的男生是那么没心没肺。
那为什么?为什么总还会有人去拒绝那个天使般的生命?
为了传宗接代?
为了延续香火?
还是为了继承皇位?
当《全球性别差异报告》的负责人在回应到为何将“新生儿性别比例”纳入参考项目时,他说道:“如果,连出生的权利都保证不了,那又从何去谈接下来的性别权益问题?”
无论我们的女性高等教育率有多高,无论我们的女性就业率有多醒目,只要一天中国的新生儿性别比例平衡不了,我们就一天无法克服中国的性别差距,实现中国的性别平等。因为,我们输在了起跑线上。
将来,我们大多数都是要为人父母的。
我们目睹过“重男轻女”这种愚昧思想所带来的丑恶与悲哀。
而我们这一代,又接受过最好的教育,接触过最开明的文化,享受过最丰富的思想资源。
那么,这种病态的性别选择理应终止在我们这一代,也必将终止在我们这一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