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拒绝邪教
寺院是讲修行、法治的地方。目前社会上很多人再讲修行,但不知真伪。我们依正法修行,拒绝接触外道和邪法。
佛在世时教与我们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佛教术语我们无法透彻理解,辨别一个人是否是邪教外道,可掌握一个原则:跟佛修行,学习“释迦牟尼佛讲的经典”按照佛经典去学习参悟,而不涉及其他人或法师所讲的观点,避免误入歧途。
当今有些居士把个人认为听着某某法师讲的好的感悟,转给他人共享,或有些法师好心把圆满佛法中,个人学习参悟的一小部分境界,以出版书籍和光盘等各种形式传播社会上,而不是依佛讲经典讲述传播社会,当有缘人看到时,因是法师而讲,导致种入自身八识田里,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误认为这就是真正的佛法,从而依照修行,而不依佛教法修行。可见邪教害人,因果可怕。
二、众善奉行
佛告诉我们众善奉行,我们要懂佛所讲真实含义。
众善奉行指种植所有善,修行所有善。分为两方面:其一,从心地上。见到老人生起恭敬心,见到小孩生起慈爱心,见到同参生起欢喜心,见到街上人群生起一念善心,“我要好好修行,将来度他。”
其二,从行为上。所有善事是需要用智慧去做,我们理应用智慧去辨别,真伪行善,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事,物,随缘做善事。
心与行为同时行善,人生一善念,天地悉皆知,这也是日行一善,两善,三善等,日积月累,养成习惯,心行合一行善,久而久之即众善奉行。
三、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1.什么是初心?
初心就是最开始的目标,包含的范围很广。来寺院的目的就是为了修行,这是我们的初心。修行为了去除贪嗔痴,放下贪嗔痴的一刹那,就是放下了所有的东西,放下所有贪嗔痴而后生起的一念修行之心即是初心。
有句话“初发心常保,成佛有余”放下贪嗔痴的一刹那,一直保持着不染贪嗔痴的状态成佛指日可待,亦是初心。
放下贪嗔痴的一刹那,生出的每一念纯正的修行心,亦叫初心。
当我们想要来寺院的那一刻起,就没想贪嗔痴,可到了寺院这个环境,利益受到影响时, 便心生烦恼,遗忘了初心。日常我们接触的人多事多,无形当中外在环境触动了内在的贪嗔痴,自己的贪嗔痴和外面的环境发生反应的同时,如何做到不忘初心?遇事烦恼,计较,纠结,生气时,已是在延续着贪嗔痴,而遗忘了初心。
2.找回初心
人们经常在大环境里丢失初心,日常因琐事起心动念,下意识心念里忘记了初心。所以要在日常中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意识,保持遇事是恒定初心,在哪个环境中愿生烦恼,便在环境中找回初心。
3.守住初心
在这个环境里丢了初心,就在这个环境里找回并守住初心。
当我们遇事生气时,就忘记了初心,我们回顾一下,有没有在初心上下过功夫?当我们再生气的时候,提醒自己三遍“自己来寺院是修行的”。实在控制不了情绪,越控制越生气时,去洗手间洗个手,洗个脸等,回避这个环境,情绪平稳后再回来,可守初心。
4.回顾初心
每晚休息前要回顾初心:来寺院是修行的,世俗,贪嗔痴跟自己都没关系,!不随贪嗔痴走。越回顾初心越坚定,初心力越大。例如:地里种的南瓜,角瓜等,开始时花很大,随着时间的成长,果实越来越大花越来越小,最后果实成熟时,花自然脱落。花比作烦恼,果实比作初心,初心越来越坚定时,烦恼自然脱落,也是说我们要脱落(放下)贪嗔痴的时候。人们在意识行为中,生起贪嗔痴心,当即感知思极细恐,回顾初心不染贪嗔痴一刹那,清净心就越来越多。当心性成长到一定程度时,不刻意处理而自然处理掉贪嗔痴。我们日常愿意一遍一遍回顾贪嗔痴,同时打妄想。越回顾妄想越多,感受越浓。反之,越回顾初心就越坚定,坚定到任何烦恼都干扰不了自己时,才真正活出了自己。
当我们受某人习气影响时,你即是某人。讨厌谁就随谁,说明心里有谁,被谁牵着鼻子走。喜欢谁也是一样,爱与恨都是轮回。
5.用初心去看待问题
很多时候烦恼时,已迷失了初心。从贪嗔痴角度看问题越看越烦恼。犹如一个人在水里泡着,想把周围的水拨走,把身体晾干却永远也干爽不了。反之,出水上岸,哪怕是冬天,不先把衣服晾干身体也会自然会干爽。这是看问题的一个角度。越看越烦恼,越烦恼越看,越看自己越对时,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会使我们无法自拔。
用初心看待问题,初心即修行心,别人对错与我无关,烦恼亦与我无关,我为修行而来,不为烦恼而来。时时站在初心角度看问题时,自己会给心里问题化解掉。
当人们内心跟事物过不去,纠结,贪图,越不过贪嗔痴这层坎时,就跟外面环境过不去,表面是别人惹了你,实质上是自己招惹了自己。
不受任何内在与外在的贪嗔痴干扰,反而 去干扰贪嗔痴,不让它继续延续和演化,是真正活出了自己。例如:日常我们上厕所时,因外界原因干扰,无法完成上厕所的业务,可以想象,为何延续贪嗔痴的时候不能及时干扰停止呢?
我们躺床上打妄想时,翻个身让妄想停止;走路打妄想时,蹲下来系个鞋带,鞋带没开解开重系。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学会自己干扰自己,及时停下。自己不努力处理贪嗔痴妄想,便看不到修行的痕迹。我们对未来有远大目标,日常不去用实际行动训练,只嘴上空谈,结局仍是一场空。日常掌握的一些佛法关键时刻要运用上。
烦恼来时,也是福报来时,二选其一时,用初心即修行心选择时,烦恼即是福报,福报即是不烦恼,修行就是在烦恼之中而不烦恼。
6.运用初心
站在修行角度处理问题,日常若不加以训练是永远训练不出这颗心。训练什么有什么,一切唯心所造,每天给自己做个规划,训练自心并恒定。
有时候是我们自己愿意接过烦恼,然后抱怨埋怨他人,弥勒菩萨大肚能容,能容天下能容之事,唾液在脸上也不去擦“风吹任他吹,云动任他动,一切与我无关,青山不管人间事”,反观,是我们在自寻烦恼。
不忘初心是心的本体,牢记使命是行为。当心和行为合一时,便出现“真”。所做的善事是真正的善事,做恶事真正造了恶因。
“不忘初心”是一体,
“牢记使命”是一用。
不忘初心是坚定善念,
牢记使命是行为着不忘初心的行为。
修行是不染贪嗔痴,心与行为不染贪嗔痴时,即真正放下贪嗔痴,再去拜佛念佛亦是心诚则灵,心和行为一致是真,不一致是假。任何美好生活的向往,都要脚踏实地的落实,初心和使命是心行合一。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