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意临”,应建立在“工临”的基础之上才能凸显其意义。换言之,掌握书法的本体规律和熟练驾驭毛笔的能力是意临的前提条件。书法“意临”,不以“形似”范本为旨归,而是根据个人的审美取向,或部分攫取形式要素,或宏观效其意象神韵,亦或是援引经典而启发自运的媒介。
什么是意临?
意临的书法作品,不是要求酷似范本,而是根据自己的所需选取其中的部分形式要素,与个人的笔性特征相融合。一言以蔽之,仿法帖的笔意以写出自家的书法风貌。
在“师古”与“创新”的问题上,董其昌提出极其精辟的论点。继承古人法帖的精华为己所用,正是书家所为,也即董其昌所说:
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所欲离者,非欧、虞、褚、薛诸名家伎俩,直欲脱去右军老子习气,所以难耳。那吒拆骨还父,拆肉还母。
通常对意临层级的界定比较模糊,现根据临作中所保留范本形式要素的多少,划分为三个层级:仿书、改编与创临。三者之间亦有交融现象,主要侧重于主观倾向。
董其昌临王羲之·初月帖(局部)
意临是传承与创新的纽带,也可看成是个性的注入与个人风貌的确立。但在进入意临阶段之前,必须打好深入传统法帖的基本功,否则将会欲速则不达,沾染一身习气。
1、仿书
关于书法临摹中“仿书”的界定:虽以个人书写的“动力机制”临摹范本,但能明确判断出所临范本的出处,保留了范本中某些具有“辨识度”的形式要素。如董其昌临摹的多数作品。
董其昌临苏东坡·行书册(局部)
董其昌临杨凝式·神仙起居法(局部)
董其昌临颜真卿·争座位帖(局部)
赵之谦临峄山碑(局部)
2、改编
关于书法临摹中“改编”的界定:为了顺应个人的笔性特征或审美诉求,在范本的基础上,有明显的主观改造或夸张变形的成份,但范本的重要特征和精神面貌依旧保留,类似现代歌曲的改编。如伊秉绶、赵之谦等人的部分临作。米芾是集古出新的高手。
王铎临褚遂良·家侄帖
朱耷临王羲之·兰亭序(左)
朱耷临王羲之·兰亭序(右)
沈曾植临十七帖(右)
金农临西岳华山庙碑(左)
黄道周临王羲之·誓墓文
3、临创
关于书法临摹中“创临”的界定:除了范本文字内容的依据之外,看不出临作的出处,与个人创作如出一辙。
王铎59 岁临钟繇宣示表(右)
王铎54 岁楷书·李成小寒林图跋(左)
王铎52 岁隶书三潭诗卷(局部)
王铎57 岁临张芝终年帖(右)
王铎59 岁临唐太宗帖(左)
王铎临王献之·鹅群等阁帖
王铎45 岁临柳公权·伏审帖
王铎53 岁临阁帖向发帖(右)
王铎43 岁临徐峤之春首帖(左)
虞世南贤兄帖(左)
王铎55 岁节临虞世南贤兄帖(右)
宋拓米芾尺牍(局部)
王铎49 岁临宋拓米芾尺牍(局部)
王铎47 岁临王羲之小园帖(左)
王铎47 岁·高适诗(右)
王铎59 岁临王献之敬祖、潘阳帖(右)
王铎 59 岁行书五律诗轴(左)
古今之法帖范本可谓数以万计,全部临上一通,恐怕一生也难以穷尽,即便能够临完,恐怕也难通书法之道。石涛给仇英《秋江待渡图》作跋,“呕血十斗,不如啮血一团。”书法之临摹乃技术层面的训练,不可或缺,但仅有技法是不行的,尤其不能为技法所拘缚,而背离了书法所内涵的文化精神。因此,应如陆九渊所说的“先立乎其大而小不可夺焉”。即是说,凡为学者固应注重知识的积累,但又要基于“大”的胸怀、志趣和对“道”的体悟而在知识层面上有所超越。
董其昌说:“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能合”是共性的相融,“能离”则是个性的绽放。自董其昌、王铎以来,“临摹不再仅仅是学习和继承伟大传统的途径,它还成为创作的手段,换言之,它本身就可以是一种创造”。
对于习书者来说,要广阅博览,大量临摹历代碑贴,以增广自己的见闻,多见多临,摹而习之,逐渐养出自己的眼力,然后才能“顺乎天性”的选择范本。择善又非仅袭其技,而贵者取其意效其神,确立个人的临摹观,最终达到“得鱼忘荃”之境。
林散之临钟繇·宣示帖
林散之临礼器碑(局部)
林散之临乙瑛碑(局部)
林散之临孔宙碑(局部)
林散之临李邕·云麾将军碑(局部)
林散之临怀素·自叙帖(局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