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金小仙林湖(2021.11.02)
关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常见的设计有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列不同算式解决问题,通过比较发现不同算式最后所求问题相同,所以得数相同,算式相等,可用=连接。在此基础上,再启发学生思考和列举更多符合这样相等关系的式子,最后根据不完全归纳得出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
这样的设计,有很多的不足,比如依据不完全归纳即得出乘法分配律,就借助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素养就是不符合要求的。
上周六上午,朱宇辉老师面向全区高年段数学老师做学科培训,列举了关于这个内容的、不同的、但都很妙的教学设计。其中,有一种设计以要求学生完成下列任务导入:
任务1:寻找和①相等的算式。
①(6+4)×3
②(6+8)×3
③9×4+9×3
④6×3+4×3
完成这个任务,针基于学生学情,并不复杂。在学生选择之后,再给学生提出第二个任务:
任务2:用你的方法说明它们为什么相等,把过程记录下来。
(6+4)×3=6×3+4×3
为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教师还给学生如下提示:
●可以算一算,或者想一想算式的意义。
●也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说明。
●还可以利用信封里的图形拼一拼、想一想。
信封里有两个长方形,一个长6厘米,宽3厘米,另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如下图所示。
还有其他环节的设计这里不做完整展现,因为仅这两个环节,就已让人拍案叫好。那么,如此设计,好在哪里呢?
其一:正视学生的学情。
学生在于课堂上有系统地学习乘法分配律之前,其实就对乘法分配律表示的内容以及表示的形式有所感知。一方面可归因于学生的校外提前学习,另一方面可归因于乘法运算律表示形式的暗含规律,还有一方面可归因于学生数学学习的直觉思维。上述设计,正视学生的学情现状,让学生直面乘法运算律,并根据乘法运算律的感性认识进行判断和选择,体现了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学设计也当遵循这点。
其二:经历学习的历程。
弗赖登塔尔说,数学学习要引领学生经历发现和创造的过程。而数学是怎样发现和创造的呢?提出猜想,再予以验证,就是其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步骤。上述设计,借助乘法分配律的探究带学生先猜想再验证,在任务驱动下,学生经历了发现的过程,从而对数学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其三:促进四基的实现。
数学学习有“四基”,不仅要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还要体会基本思想方法,积累基本活动经验,从四基达成的角度来做评价,上述设计也在实现从双基到四基的拓展和提升。
其四:避免不严谨的推理。
上述教学设计继续往下走,不再是由若干个等式抽象出乘法分配律,便从旧有的窠臼中跳了出来。将演绎推理与合情推理相结合,保证了数学教学的严谨。
好的设计,好在哪里?尝试从不同方面去观察和分析,可以促进我们更好内化这些好的设计,使为我所用从愿望转变成为现实。朱老师周六的培训虽已结束,但是其中具体教学内容的精妙设计值得我们继续反复品读。如何反复品读?希望上述切片式剖析、多角度分析的做法就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借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