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西游记》这本书,我们都以为唐朝的玄奘是第一个西去取经的和尚,但其实有人比他更早,就是东晋的和尚法显。
至于为什么他不够出名,他和玄奘分不出高低,那是人家吴承恩的事。
1.佛缘注定显心诚
法显身上没有什么天生聪慧的光环,也不是什么佛祖转世,他只是因为家中男孩儿夭折过多,被送去寺庙里当了小和尚,还俗的话还看自愿。
这也是有说头的,譬如《红楼梦》中的妙玉就是因为从小多病而带发出家,体弱的小孩子舍给佛祖,就能安稳受到庇佑长大。
龚家的前三个男孩都没有长大,他们才狠下心把三岁的小儿子送进庙里,这世间因此多了一个叫做法显的小和尚。
在接受了佛家的七年教导,虔诚的法显一心向佛,家中父母接连去世,亲戚要把他接回去,也被法显拒绝了,表示自己此生要侍奉佛祖。
在后来的岁月里,法显正式接受了大戒,行为举止都更加遵循教条戒规。他潜心修佛,释注佛教经典,渐渐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
佛教在东晋也有一席之地,按照地域划分为南北,而法显算是归到北方佛教一派,在长安里的人们都把法显奉为高僧。
作为一个实力派的高僧,法显看不惯一些上层高僧的奢靡作风。这些人打着佛教的名号敛财谋利,放纵身心,有违背教派的信条。
这其中也有东晋士族掌政、看重出身的原因,只要你进入到了社会的上流阶层,就可以比别人高人一等,做什么事情也有了特权。
控制自己的七情六欲本就是需要自制力极高,常人是很难做到的。僧人一朝受到贵族待遇,由俭入奢,百无顾忌。
为了加强约束众人的本心,法显认为现存的佛家典著缺乏,需要更多的戒律教典规范他们的行为,使得有法可循,他要西行取经。
已经年过六十的法显尚且存着进取的心,天竺一直都是僧人心目中的圣地,他要去那遥远的天竺求来真经,匡正风气。
2.艰辛西行取真经
在隆安三年,法显同另外四个人一同踏上征程,从长安一路向西,这一年他六十五岁,做好了随时把性命献给佛祖的觉悟。
五个人的路上也不算寂寞,在北凉陆续有僧人加进了他们的队伍,愿意结为同伴。例如藩王、太守这样的人物,也给了不少资助。
总之就像唐僧的前半段人生,在路上增加同伴扩充自己的队伍,也得到当地掌权者慷慨相助护送,是意料之外的主角待遇。
出了敦煌以后,白龙堆大沙漠是一个艰难的坎儿,旅人到了这里经常失去方向,成为沙漠中的荒凉白骨,法显自述里也有记载。
法显等人穿过沙漠经过鄯善国、茑夷国,这里已经是今天的新疆一带。他们所带路资耗尽,又因为信仰问题遭遇障碍,这十一人的队伍缩减到七个人。
往西南前进必须遇上克拉玛大沙漠,他们行走了将近两个月到达于阗国,感受了一番西域佛教的中心文化,抄下许多特色经书。
停留于阗国几个月后,法显还要继续前进去古印度,他们见识到了严格的种姓制度,索性古印度对待僧人都是比较友好的。
七个人中三返二停一逝,法显孤身观赏古印度的各种寺院佛像,学习甚多。稍作停顿的慧景、道整随后跟上来,同法显翻山越岭。
既然是远道而来的和尚,拥有如此坚毅的求道精神,古印度的土邦王侯非常赞赏他们,给出高规格的礼遇。
虽然对种姓制度颇有微词,可法显他们一来要学会入乡随俗,本国也有贵族寒门之分;二来他们这些僧人归在古印度较高的阶级中,也不妨碍什么。
走走停停也有七年时间,让法显见识到了古印度佛教文明的瑰宝。不过也有慧景病逝小雪山这样的悲情往事,道整选择驻留巴连弗邑,他最终成为孤身一人。
3.归乡传典耗余生
要说对法显影响比较大的小国,一是多摩梨帝国,二是师子国,他分别在这两个地方各住两年,求经书和听佛法是法显的主要活动。
在某天法显偶然见到一个白色绢扇,这是去过东晋的商人带回来的东西。在异乡见到故国之物,让法显触物生情,不禁落泪。
这边固然是僧人们向往的圣地,也比不过自己的家乡好。法显认为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决定收拾行李坐船归国。
法显在海上坐船漂泊了八九个月,他遇到过大风大浪和凶暴海盗,也被船上的人差点扔下去,幸好得到同行国人的帮助。
大船随着风浪触岸后,他们晕头转向的,并不知道岸边是什么地方。法显下船问了渔人,才知道此处是青州,也就是现在的山东。
踏上故国的土地,法显万分激动,青州人听说了十三年前西去取经的高僧回来了,迅速相告,很快消息传遍了整个青州。
青州的太守知道后,赶来迎接法显。法显这一去就是十三年的时间,生死不知,大多数人已经默认了他的去世,毕竟如今的法显有七十八的高龄。
七十八岁的老人,放到古代是高寿的年纪,哪里还会像法显这样孤身西游呢?在法显的书中,他求经于三十多个国家。
也正是因为法显的努力,他真正到达了天竺,带回大批梵文经典为僧尼立法,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新局面。
晚年的法显致力于翻译自己带回的经典,他是个勤勉朴实的人,为佛教献了自己的一生,称得上是鞠躬尽瘁的品性。
要是说东晋的法显不如唐代的玄奘出名,只不过是无人为法显写一本《西游记》罢了!
欢迎朋友们关注@新语说古今
看更多精彩历史小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