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一次在性格、天赋、职业特征等检测中被测出完美型审美偏好,当第一次检测出这个结论我只是呵呵一笑而过了,然在不同的测试中一次又一次的被测出这个偏好,着实让自己惊讶。不知应该为自己感到庆幸还是应该感到悲哀。因为这个偏好,让我在生活中特别容易吹毛求疵。也因为这个偏好让我工作较真、执着;思维缜密。分析缘由、完善自我、不断成长去研究美!要研究美就离不开研究真和善。
一、什么是真、善、美
真、善、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三种方式,分别反映了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审美活动的能动过程及其成果,又分别是属于科学、伦理学和美学范畴的基本概念。有人认为“真是指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善是指善行,是指人的行为对群体的价值;美是客体作用于主体,使主体产生一种身心愉悦的体验”。这类观点把真、善、美的内涵分属于(真理)事实、(行为)价值、身心体验三个完全不同的主观和客观的哲学范畴。
二、真、善、美的关系和建议
真、善、美的正确关系是:真不包含善,善不包含美,但真是善的基础,真与善是美的基础。
还不知道什么是善就大谈善,自然就有许多不善;还不知道什么是美就大谈美,自然就有许多不美。从逻辑的角度说,真是保证真正的善和美的必要条件,而真和真正的善又是高级的美的必要条件。真正善良的人必然要去求真或关心科学的新成果,而真正有气质的强烈追求美的人必然要去求真求善或关心科学和社会的发展以及道德的新变化。
1、真是善的基础,有一种事与愿违的伪善。
真正的善应该是基于事实,且个体行为能给他人带来利益。世上有一种失真的善叫伪善。比如同工统筹法看起来是保护弱者,实际上会剥夺了弱者同强者竞争的最强有力的武器---低价。如:最低工资标准看起来是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实际上会剥夺了低收入者的工作机会。这种不基于事实逻辑的善都是伪善,这需要我们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来辨别真伪。这个角度看起来在认知领域里较真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2、基于善意的伤害可以被理解和原谅,基于个人欲望的谎言是否要揭破?
善意的谎言依旧是谎言,是否真会带来伤害可能还要看人是否有识破谎言的实力。由于个人认知较真的个性,所以极度讨厌谎言。今后生活中或许看破而不道破,内心自有定夺或许会是一种比较明智的做法。跟自己较真,跟事实较真,就是别和人较真,尤其是身边的人。如果身边的人伤害了我,秉持温和而坚定的原则讲清道理、划清底线、双向选择应该或许才是明智的选择。回避家人之间的冲突可以,当不能是习惯,一味回避只会让问题加剧到破裂的地步。如果面对个人的不当欲望的谎言,趁早戳破它吧,这种情形的回避或者纵容会让对方的欲望膨胀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的。
3、对美的追求要以真、善为基础
美:是人的生理特征决定的对身心愉悦的追求,是人的天性,是再正常不过的人性欲求。
然对美的追求必须要以真、善为基础。离开了真和善的基础,单纯的追求个人身心的愉悦那就不是美了,是丑。丑事就别做了,做多了,个人形象和声誉就没了,那这人也就不值钱了,前途也就岌岌可危。世界虽然很大,可是又有多少关系和时间可以重新开始呢?
4、唯美的文学之害
个人不太喜欢那些唯美的文学作品,主要因为过分唯美的文学作品离开了真的基础。如还在上映的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事实失真、逻辑失真,虽然爱情故事很美好,可毕竟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只是我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罢了。这样的文学作品除了满足暂时的空虚和让我们对爱情有了不切合实际的幻想之外,估计也就剩短暂的感动和无尽的感慨了。看多了这样的作品,估计我们也就离那些深闺怨妇不远了。想要日子过得好,就离这些唯美的东西远一点。
5、完善自我是最美的事情
承认问题、分析问题、勇于揭露问题、积极的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才是面对问题的正确方法。问题的存在是为真,问题存在对彼此的伤害实为恶,离开了真和善所做的一切都为丑。逃避关系问题看起来是忍让,实为没有直面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任何问题的存在都不是单方面的,都必定有它的另一方。比如:当我们在责怪他人抠门的时候,是不是意味着自己就是重视物质利益?当我们在指责孩子做事拖拉的时候,是不是意味着自己教育子女能力的欠缺和榜样力量的不够?正视自己的问题是很痛苦,可是这一点都不难,不就是承认吗!可能我们之所以不愿意承认主要还是不愿意接受承认之后要面临的改变和当担!去书写、可以躲起来书写,更好是公开的书写。书写可以帮助我们记录问题、系统的分析问题,可以帮我们找到自己认知逻辑上的错误,更有利于鞭策自己完善自我。世上没有完美的事情、没有完美的关系、没有完美的人,只有不断成长的自我。所以说完善自我才是最美好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