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檬心理丨作者
柠檬心理&QQ音乐丨音频
Pexels、Pixabay、网络丨图源
可能你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对某个人很好,甚至比别人要好的那种,可是却发现,人家反而在有意无意地疏远自己。
你会很困惑——
我明明待你比别人要好,啥事都是第一个想到你,别人求着我给的东西我都不给,只想留给你,可为何换来的,反而是你并不热情的回应,以致于你开始怀疑:对别人太好,也是错?
其实这种情况在社交上非常普遍,心理学上有一个定律叫做“交往适度定律”,它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要懂得把握好一个度,超过这个度,人际关系有可能走向反面。
我们经常会犯一个错误,就是对别人好的太“泛滥”,以为这样可以获得别人更多的好感,彼此之间的关系能更亲近,但往往事与愿违,吃力不讨好。
心理学家霍曼斯曾提出“互惠原理”,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如同市场上的商品交换,人们通常希望能在交往中,得到的与付出的对等。
-
如果得到的少于付出的,心理会不舒服;
-
同样的,如果得到的多于付出的,也会感到不自在,觉得亏欠对方,产生愧疚感,而这种不安会让受惠人选择疏远。
所以,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别人会因为你的好而疏远你了。
事实上,对方因为心理压力而疏远你只是坏处其一,如果你对别人过好,长此以往,会让对方觉得理所当然,哪天你没有这么好了,反而对方还会产生不满,也可能变得得寸进尺,索取更多。
就像有些人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中,对很多人都很好,别人一有事就喊他帮忙,可大家都是需要他时很急切,不需要时就爱答不理了。
其实人都喜欢会上升的感情而非下降,如果你一开始对人太好,期望值直接拉满,后面就只会下降,而如果一开始你对别人只是一般好,那好的空间还有很多,可以留着让人家慢慢认识你,反而会被你吸引。
这在亲情上也有明显的体现。
父母如果对孩子过分照顾和保护,啥事都亲力亲为,渐渐地孩子习以为常,就什么都等着父母来。
而哪天放手让孩子自己干,孩子就很容易心生叛逆,产生抵触情绪,埋怨父母对自己不够好。
现实中那些还在“啃老”的成年人,往往也是因为父母过度容忍和宠溺才导致成这样。
爱情也是如此,不论是恋爱还是婚姻,如果一方总是顺着另一方,什么事都迁就,有时明明是对方的错,却因为自己底线不明、原则不够,就心软原谅,甚至自己愧疚起来,结果换来的不是对方的悔过或珍惜,而是仗着你对他好,更加肆无忌惮。
人际交往中,注意不要“用力过猛”,永远记住“交往适度原则”,才能让自己这份善意被珍重。
毕竟凡事有度,过犹不及,对别人过好,把好事一次做尽,不仅没法真得拉近之间的关系,还会降低你在别人眼中的价值,让别人离你越来越远。
只有保持好空间,留有余地,才不会让自己的好显得卑微不值钱。
关注我,了解更多心理小知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