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这篇文,不谈英语学习。
讲个故事吧。
你们的赵老师,因为从小在农村生活长大,直到初一才正式开始接触英语。
所谓正式接触,指的是从26个英文字母开始学起,完完全全的零基础。
在小学阶段,语文一直是我的强项。
正所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根器,在语文科目上,自己算是具备上等根器的那一类学生。
但,在英语学习上,自己似乎只能被归类到中等根器的学生中。直到初一上半学期结束,自己的英语考试成绩,一直稳定处在中游,就是那种各题型全面普通的分数。
过完寒假后的第一次模考,英语成绩,依然平庸。
转机,就在一次普通的课间休息时出现:
那些看似随意组合的英文字母,像一串钥匙,在这件小事之后,帮自己打开了另一扇门。
本文原创首发自同名公众号初一嘛,学业不算太重,老师们自然很少拖堂。那时候,大家才刚学会用英语来表述最基础的阿拉伯数字。
课间无聊,前后桌的几位同学中,不知是谁提的议,大家比赛看谁能在最短时间内,最快速最清晰地用英语从1数到10。
这没什么难度。
两三分钟快速熟读几遍后,自己稳拔头筹。
这时候,又有一位同学,觉得正序数数太简单,提议增加难度,规则不变,看谁能最快速最清晰地用英语从10倒数到1。
很快,叽里呱啦的背诵声再次响起。
因为之前从没有人做过这种练习,等真正开始比赛时,大家的速度明显慢了很多。
比赛结束时,本着矮子里面拔将军的原则,赵老师不才,在这几位同学中又一次拔得头筹。甚至,还获得了周围同学们一小片稀稀拉拉的掌声。
这算是自己第一次直观感受到,原来大家在背诵文字内容的效率上,确实存在差异。
虽然,这种差异其实并不大。
在这篇小文的开头提过,自己从小,就在语文科目的古诗词背诵上效率比较高。
当时我就暗想啊:
语文和英语两科,虽然在试卷长相和题型上完全不同,但毕竟都是语言嘛,肯定有不少共通之处。
在英语学习上,自己貌似也能勉强被归类到上等根器的那一类学生中。要不然,怎么解释这次比赛的胜利?
那就再努力下,看看在下次考试成绩上,这点小天赋作用如何。
这么一想,之后再上英语课时,自己听讲也开始认真起来,英语作业也更能认真及时地完成。
之后的第二次考试,英语单科成绩排名,全班第二还是第三。
自己的英语成绩,就这么一路开挂,直到高考。
本文原创首发自同名公众号故事讲完了。
很小的一件事,起因纯粹是同学们在课间无聊时,玩的一个小游戏。
但这件事的关键在于:
我赢了。
这种明确的正向激励,很重要。
看到这篇小文的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可以分享出来?
某一次小小的胜利、某一个忽然开窍的瞬间、某位老师不经意说出的一句话......
又或者,针对即将参加中高考的学生们,作为过来人,你有哪些应该能帮到他们的建议?
文末留言区,欢迎分享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