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创新是一种“灵光一闪”的行为。英文里面把这种情况叫做“Inspire”,spire是呼吸的意思,Inspire就是神仙给你吹进来了一口仙气。比如莫扎特,他6岁写协奏曲、10岁写交响乐,还特别谦虚地说:“我不是天才,只是上帝假借我的手,把音乐带到人间。”这让人感觉创新很难,我们又不是天才,怎么才能创新呢?
其实创新并只是天才才能有的,我们普通人也可以拥有,“创新”其实是一个非常有逻辑、有套路的思维方式。我们普通人掌握最核心的3个思路——组合、移植以及还原。也能在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中学会创新
一、组合法
最常见的组合式创新,就是前IBM工程师大卫·布拉德里发明的 “Ctrl-Alt-Delete”(计算机热键)。其实这并不是他独创的思路,他说他的灵感来源于英文的词根,你会发现,英文的单词很多就是由词根组合而成,而中文更加是各种有趣的组合。
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X射线照像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都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豪斯菲尔德就把这两项技术结合在一起,发明了CT扫描仪。阿波罗登月工程更加是伟大的组合——“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历时10年,耗资250亿美元。参加该计划研究的有120多所大学,20000多家大、中、小型公司和科研机构,总共投人了450000名科技人员。“阿波罗”飞船有7000000个零件,科研课题就有50000多项。但是阿波罗并没有开创式的发明,几乎全部都是组合式的发明。
创新就是旧要素的重新排列组合的最终结果,但是我们如何分解出旧要素,同时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重新组合旧要素来满足客户的新需求的过程。
二、移植法
19 世纪末,人们对于电影机的研究虽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仍有一个关键性问题未能解决,即如何使影片以每秒24幅的速度做动、停、动的间歇运动,使影片在每秒钟经过片面时会动24次、停24次。许多研究者对于这个复杂的问题都感到束手无策。
法国科学家卢学埃尔兄弟在看到缝纫机的机针插入布里时布料不动,当针向上提起时布料向前挪动一下,然后又是停、动、停……他们把这种原理移植到电影机中,很快便解决了上述的难题。通过普通的缝纫机动作的启示而解决了电影机放映中的大难题,充分体现了创造移植原理的运用和成果。
三、还原法
如果让你发明一个更好的洗衣机,你该怎么着手?是换滚筒?换水?还是用不同的洗衣粉?也许一开始,这个思路就有问题——因为大家想要的不是更好的洗衣机,他们要的是脏东西从衣服上分离。
还原法的思考思路——这个问题最终能达到的最好的结果是什么?——有点儿类似第一性原理。洗衣服的最好结果,是让脏东西和衣服分离,具体怎么分离?除了水洗还有太多方式。这个脑洞会引发各种洗衣机,比如超声波洗衣机、臭氧洗衣机。
三种创新的方式——组合法、移植法和还原法。组合、移植、还原是三种不同的思考方式——不思考如何改进单一部件,而是思考整合哪些更多的部件;不思考我这个领域有哪些东西可以组合,而是思考其他领域有没有好的解决方法?不思考什么是好的解决方法,而是思考如果问题解决,最好的结果是什么样的?创新者不是智商特别高,也不是脑回路奇特,而是有独特思考路径的人,当你学会思考这些问题,你就开始创造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