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习方法1

学习方法1

作者: 3ab34ff486d4 | 来源:发表于2018-06-23 22:36 被阅读0次
    学习方法1

    狗熊掰棒子的故事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其实想想我们读书学习,不也非常像那只勤奋的「小熊」吗?

    读一本,忘一本,然后再重新读一本;

    所有挑灯夜战复习的努力,到了考场总是记不得;

    平时热衷阅读、收藏的干货,也就仅限于堆在收藏夹里了,根本没有沉淀在我们的头脑中……

    到最后,我们和那个可怜的小熊一样,忙到满身大汗,手里的收获却十分可怜。

    小熊不努力吗?并不是!我们缺乏的不是努力,而是可以积累的努力。

    如果我们之前所看过的文章、书籍,所付费学过的课程,都能记得住、用得上,我们早就是所谓的「聪明人」了!只是我们没有把这些知识和努力积累下来而已。

    我们读书学习是一个完整的闭环,是由「读书-笔记-记忆-输出」几个环节构成的完整流程体系。我们老是记不住,就以为是「记忆」这个环节出问题了。

    但是就像我们炒菜,也是包括切菜、火候、调味等等关键环节,要想炒菜可口美味不能只是在「炒」这个环节下功夫,而是要全流程做好质控,才能做出好吃的菜品。

    同理,对于改善记忆也是要从全流程整体把控,这会比以往单单「死记硬背」来得效果好。

    所以,训练营课程就会按照读书闭环,为大家搭建学习完整的流程体系,让大家读书不忘,努力不白费。

    而且读书闭环的每个环节都是我精心设计过的,目的都是为了让整个流程像流水线一样顺畅高效。

    大家在学习的过程可以留心体会下,很可能在讲下一个学习环节的时候,就会明白上一步为什么要这么做了。


    今天,我们首先来谈谈读书闭环的第一个环节「读书」。

    听课式读书

    读书学习的时候,不知道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些情况?

    读的时候每个字都认识,但是读完十几页,书里讲了什么都不记得了?

    读完觉得自己都会了,等到应用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有读懂?

    读书的时候经常走神,而且不知道自己怎么就走神了?

    这是为什么呢?无论阅读什么类型的书,都需要我们学习者「主动」参与。「主动」是决定学习效果的第一要素。

    学习方法1

    「学习金字塔」比较了不同学习方式带来学习效果的差异。被动学习的学习效果显然是明显差于主动学习的。

    而在所有学习方式中,「听课」这种方式又是所有学习方式中效果最差的,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只有5%;而通过主动教别人的方式,或者立刻应用所学知识,这样的学习效果是最好的。

    但我们经常进入读书学习误区,就是把读书当成是听作者讲课了,这样错误的读书方式,我称之为「听课式读书」。

    「听课式读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被动。听课的时候,老师讲什么,底下的学生就被动地听什么;书上作者写什么,读者就被动地看什么。

    就像学习金字塔所显示的,如果我们读书也采取的是学习效果最差的「听课」方式,效果必然不好。听课式读书的危害,我概括成两点:无趣+无反馈。

    上课的时候最不喜欢的老师,就是念PPT的老师,相信你脑海里也一定能想到一个这样的老师吧?

    老师上课从幻灯第一个字念到最后一个字,整个过程不需要你任何主动参与,你就坐在那里听就好了;毫无乐趣,把你念得昏昏欲睡,怎么能不走神呢?

    而很多人读书也是同样被动的过程,书像是老师写好的PPT,看书像是全程被动听作者从头到尾念了一遍他的「PPT」,完全被动地让这些文字/信息从眼前扫过,脑袋中流过,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样的看书方式怎么不让人读着读着就走神了呢?

    无反馈

    上学的时候,经常上完课觉得自己都会了,直到考试的时候就被狠狠打脸。这是因为没有及时反馈,只是听听而已。

    而「听课式读书」也是同样没有任何反馈,看完书觉得自己都会了,但是到了真正应用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并没有真正的懂。

    学习方法1

    不怕自己「不知道」,因为知道自己「不知道」以后还有补救的机会;最怕的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那就没有任何改进机会了,直到有一天吃了大亏才晓得。

    特别是当我们离开学校以后,如果我们的学习读书不再是为了考试,这时候再也没有人针对我们读过的书出一份考卷来考察我们了;我们既是考官又是考生,我们觉得自己懂了就是100分了,但是我们真的懂了吗?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看书速度特别快,一年能读几百本书的原因。没有反馈,他觉得书的每一页、每一章都「懂了」,怎么能读得不快呢?

    对话式读书

    针对听课式读书的弊病,我们阅读的正确姿势应该是「对话式读书」。

    读书不应该只是「听」作者说,而是应该是和作者进行对话。

    对话式读书和听课式读书截然不同。

    听课只要老师单方面说,完全不需要学生参与就可以进行;

    而「对话」必须双方的参与,缺少一方就进行不下去,这样就「逼着」读者也必须积极参与到作者的思想对话中。

    阅读应该是读者和作者「知识共创」,而不是单方面的「知识灌输」。

    学习方法1

    如果老师上课不再是他一个人在讲,而是不断提问学生,不停和学生对话互动,学生还会打瞌睡吗?绝对不会,肯定精神百倍。同样,如果读书的过程是读者和作者不断对话、切磋,读书也会更专注,更主动。

    当老师提问,自己回答不上来的时候,自己立刻就「知道自己不知道」了。对话式读书才能真正了解自己哪些是真正「知道」,哪些其实还「不知道」。

    论语式读书

    那么我们如何在读书过程和作者对话呢?下面我介绍和作者对话方法,我称之为「论语式读书」。《论语》通篇就是由问答的形式构成的:学生问,孔子答。

    学习方法1

    在一问一答之间,传递了知识,解答了疑惑。这种问答形式,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中也广泛采用。

    这种问答形式的特点就是以问题为先导的学习:先有问题,再有答案。

    这也是符合我们认知的规律。孩子不需要父母教他如何问问题,他们天生就爱问「为什么」,是因为对世界的好奇天然就产生了这些问题;成人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有了疑惑,也会问「为什么」。

    也正是这些「为什么」驱动我们去寻找答案。正是一个个「为什么」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人类的发展也就是在这一个个「为什么」当中推进的。

    而我们读书也应该是问题驱动的,是以问题为先导的,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为了解决我们心中的疑问。

    从小老师就教育我们要「带着问题读书」。但是这是一个正确但却无用的废话。

    因为「带着问题读书」的前提是我们首先要有问题。

    但是我们根本不知道要问什么问题,又如何「带着问题读书」呢?孩子天生就是「问题大师」,而随着我们长大却失去了问问题的能力了。

    如果知道如何问问题,就知道如何和作者对话,也就知道如何进行「论语式读书」。下面我就介绍问题从何产生?如何带着问题阅读?

    问题何处来

    当我们不会问问题的时候,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作者帮我们产生问题,帮我们问问题!那么如何让作者帮我们问问题呢?在解密答案之前,我先问一个问题:

    书籍的目录是什么?

    这还不简单啊!目录就是书籍内容的概括和总结啊。每一章的目录就概括了作者到底要在这章要讲什么,解决什么问题。

    所以很多人拿到一本书,都习惯先看看目录,如果对目录的内容感兴趣,再去进一步看书。但是我要带你从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书的目录,世界也因你的视角不同而不同。

    学习方法1

    目录每一章的大标题,就是一个论述题;小标题可能就是一道简答题。

    而书本具体的内容就是作者针对这道论述题/简答题,给出他自己的答案。而很多人习惯看完目录就直接看书里的内容,这就相当于看完考卷直接交白卷,直接看标准答案了!

    所以,每次我都把目录当作是作者给我的一份考卷,为我提出的问题。

    无论在这个领域我了解多少,即使我就是个小白,我也不会直接交白卷,而是针对这份考卷,根据目前自己现有水平给出自己的答案,之后再去看书中作者给出的他的答案。

    论语式读书的步骤

    进行「论语式读书」只需要4步:

    Step 1:通过标题/简介/序言,了解书籍内容;

    Step 2:浏览书籍目录,让目录成为作者问自己的「考题」;

    Step 3:尝试回答感兴趣的问题(文字或者思维导图的方式)

    Step 4:阅读书籍(作者给出的答案)

    学习方法1

    下面我举一个例子。

    比尔盖茨曾多次强推一本书《Mindset》(中文译本名称《心理定向与成功》)这本书讲述了僵化思维(fixed-mindset)和成长思维(growth-mindset)对我们一生的影响。

    如果你觉得人的智力、性格是天生的,不能够改变的,别人是因为天生聪明才成功,而自己是因为「不是学习的料」或者认为「自己是女生,数学才不好的」的话,强烈建议你看看这本书。

    学习方法1

    第一步,当我通过书名以及简介,大致了解作者所要讲述内容之后,我就开始第二步——看书的目录了。

    上面这张图就是这本书的目录。目录里老是出现一个词「心理定向」,没看书之前我根本不知道这个名词是什么意思。

    但是没有关系,我只要挑那些我能看明白也感兴趣的标题就好。比如在书本第二章里有一个小标题「成功是学习过程还是聪明的证明」,这个话题成功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这个小标题是作者在书中要讲述的,同时我也把它当作是作者考我的「简答题」。所以,在看书之前,我就会先尝试回答这个问题。这时候我会拿出思维导图,简单写下我的答案。

    学习方法1

    因为没有看书中具体内容,可能很多目录的问题我根本回答不上来;或者,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积累还很肤浅,但是都没有关系,也不要自我论断,觉得自己水平不行就连回答的尝试都不敢了。

    告诉你一个秘密,经常一开始你觉得「这个题目太难了」,但是只要拿出思维导图来,硬着头皮开始写,写着写着就发现自己还是能回答上来挺多的,过往对这个问题还是有挺多经历的;并且你还会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联想出许多其他的问题。

    用这种方式,就可以一开始借助作者提出的问题,帮助自己产生更多问题;之后我们就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了。

    这一步的关键不在于追求自己答案的对错,而是鼓励自己主动思考。书是别人写的,思想是你自己的,是作者无法替代你的。

    作者的私教课

    「论语式读书」让读书不再只是浏览文字,获取信息而已,而是和高手的促膝长谈,是高手为你量身定做的「私教课」。

    借助牛人的力量,想想逝去的伟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亲自问你问题,怎么让人不兴奋呢?这样成长怎么能不快呢?除此以外,我再和你一一介绍这么做的好处。

    大脑的健身操

    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叶芝曾说过「教育不是填满水桶, 而是点燃火焰!」对于读书学习也是如此。

    在过去时代,信息知识获取不容易,一本书只有你读过,这些知识填满你的大脑,你就显得比别人「聪明」;

    而现在互联网时代就完全不同了,输入一个关键词进行检索,答案就在眼前了。

    读书学习,不应该依然还是延续在应试教育所养成的习惯,还是想着获取信息,填满自己的头脑;更关键的是要点燃火焰,点燃自己思想的火焰。

    我们总是容易在思想上懒惰,在知识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等着作者来喂我们,希望吃现成的;

    却失去了一次次锻炼自己思维的机会,失去了和作者这个高手过招学习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

    在读书上,我们应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论语式读书」是我们自己大脑的健身操。或许开始我们的动作还很笨拙,但是谁都是从蹒跚学步开始的,这是成长的第一步。

    要想健康,先让我们的思想动起来!

    和作者对答案

    在学校的时候,无论做完作业还是考完试,都特别期待「对答案」的过程。

    特别紧张,也特别期待,特别想知道自己得了多少分,哪里对了,哪里错了;每一道题的正确与否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充满了惊喜、好奇。考试结束对答案的时候是不会走神的。

    如果读书也是这样的过程,我们怎么会读书走神,觉得读书无趣呢?

    当我们根据目录给出自己答案以后,再去看书,就像是和作者在对答案,书就是作者给出的答案。整个阅读过程就是发现之旅,惊喜之旅!

    你特别想知道哪里是你和作者「英雄所见略同」,哪里是作者「高人一等」的洞察。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是和作者在一招一式地切磋;这绝对会比你头脑空空,只是看作者在书上写了什么,印象深刻。

    印象深刻了,不就是帮助你日后回忆起书中的内容更容易了吗?所以,解决记忆的问题不是单单从「背书」上着力,而是在阅读的时候就早早埋下了成功的伏笔了。

    学习方法1

    而且这个方法能够避免我们在阅读过程「眼高手低」。

    当我们自己不先根据目录给出自己答案的话,经常读书之后觉得书中内容「不过如此」;

    但是,如果自己尝试先独立解决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常常会发现其实自己比「不过如此」的内容还更「不过如此」。

    谦卑坦诚的对话,你才能从高手身上学到更多。

    阅读就像唱一首歌

    现在信息爆炸,我们都希望自己读书能快一些,各种速读技巧层出不穷。我们就像尾巴着火的公牛,在书本这个精神园地中着急忙慌地横冲直撞!

    但是阅读真的应该按着快进,拼命向前吗?像身后有人在追杀我们一样,在阅读过程中一路狂奔吗?

    这样效果真的好吗?一首歌如果只是按着快进是没有办法听的;一首歌是有节奏的,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中间还要有休止符,这样才是有韵律,有美感的。

    同样,阅读应该像唱一首歌一样,也应该有「韵律」,有「节奏」,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快,快 ,快!我们得知道什么时候要快快地读,什么时候是要慢慢读,什么时候我们要停下来掩卷思考。

    遗憾的是,我们往往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快,什么时候应该放慢脚步来品味逗留。

    学习方法1

    但是有了「论语式阅读」之后就不同了。

    下面我讲讲「如何建立阅读的节奏感」。

    在和作者「对答案」的过程,对于你和作者答案一致的内容,就说明你已经明白了,就应该快点略过。

    而你和作者答案不一致的内容,就是我们应该放慢脚步,去逗留思考:到底是你的答案更有道理,还是作者的更有道理?

    这样一来,阅读变得一张一弛,是有节奏的,而且精力分配也不再是平均分配,而是重点突出。

    而如果你在阅读之前没有你自己的答案,就不知道如何分配阅读时间和阅读精力;而一味追求速度,不顾书本中不同内容的难易区别,都按照一个速度阅读,就像喝水和吃馒头都按照一个速度下咽,知识会消化不良,干货会噎住我们的嗓子的。

    常见疑问

    关于论语式阅读,相信你一定有很多疑问。我把一些常见问题和大家解释下。

    对于那些我一点都不了解的领域,我如何根据目录进行论语式阅读?

    平时我们阅读的绝大多数书籍,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常识和经历。

    比如,我要看关于经济学方面的书,虽然我是医生,不是干这方面的,但是在生活中充满了经济现象(利息、通货膨胀……),我都可以根据我的常识给出一个不那么专业的答案,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论语式阅读。

    但是如果你让我看天文学方面的书籍,由于我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看了目录我也可能一点也回答不上来。

    这时候,就不适合进行上面所说的方法了,而是应该去补充一些「扫盲」知识,对这个领域有大致了解之后,才能用这种方法阅读。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论语式阅读」呢?我们会在下一课中继续介绍另外一种论语式阅读方法。

    考试教科书、辅导书也能用这种方法阅读吗?

    即使是考试复习教材,因为之前学习过,或多或少都还有一些印象;我们不要一上来就着急忙慌地去看具体内容。

    也是要看了章节目录之后,先自己尽可能地去回忆/梳理这个章节的内容:可能会讲到那些理论、概念?这些理论、概念具体是什么?

    可能你只能回答一个皮毛,但是没有关系。这个过程就是自己「照镜子」的时间,了解了哪些内容是掌握比较好的?哪些是很薄弱的?

    有了这样的了解之后再去看教材,你就会心里有谱,在知识薄弱点上重点突破。

    我需要把所有目录都回答吗?这样读书好慢、好累哦……

    这完全取决于这本书对于你多重要,你希望多深入地阅读这本书。

    如果你只是对这本书感兴趣,想泛泛地了解下就好,那么就没必要每个目录里的章节都回答,可以挑选一两个自己感兴趣的章节目录回答即可。

    答案就可以不必逐字写下来,可以录一段语音,思维导图写几个关键词,甚至在头脑中大概构思回答下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这本书特别经典,是你安身立命的专业,或者是你想深入了解发展的严肃的兴趣爱好,那么就值得更深入地进行目录的回答。

    每个目录的章节都尝试回答,甚至是写成逐字稿都不为过。「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前期投入多,后面阅读就收获更大。读书不是为了更快,而是为了收获更多。经典的书籍值得你投入更多。

    复盘

    最后,我们来总结下今天的内容:

    读书从被动「听课式读书」转变为主动「对话式读书」;

    「论语式读书」以问题为先导,让读书变成和作者的促膝长谈,和大师的「私教课」;

    问题从何而来?我们让作者帮我们问问题,目录就是作者给我们的考题,书是作者给出的答案;

    论语式读书是大脑的健身操;

    让读书是「对答案」的探索,充满乐趣;

    让读书像唱歌,建立阅读的韵律,快慢合宜。


    最小行动

    知道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道理光知道没有用,关键要做到。

    学习方法1 学习方法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方法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nnw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