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是什么,是什么让穷人成为穷人。
这一期,我们来聊聊《贫穷的本质》,这本书是一本经济学书籍,作者是阿比吉特·班纳吉 (Abhijit V.Banerjee)与埃斯特·迪弗洛 (Esther Duflo)。他们是一对夫妻,同在麻省理工任职,并且在2019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因此这本书也就变得有名起来。
两位作者,历经15年的实证调查后,试图在书中回答贫穷是什么,什么会导致贫穷,贫穷会导致哪些问题,为什么穷人一直陷在贫穷困境中,国家和社会的帮助为什么总是不起作用等一系列问题。
但我们这一期,只专注一个问题:为什么穷人会一直陷在贫穷之中。
不过在一开始,先要说一说,书中研究的贫穷到底是什么。
可能看视频的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并不富裕,想买的东西买不起,甚至有时候捉襟见肘。
但那不是书中所定义的“贫穷”。
书中说:“我们所关注的焦点是世界上最贫穷的人,就全球穷人最多的50个国家来说,其平均贫穷线为每人每天16印度卢比。多国政府将生活费低于这一水平的人定位为贫穷状态。”
这个16卢比是什么概念呢?作者换算了一下,意思是每天的钱,只够买1.3公斤的劣质大米。
“2005年,全球有8.65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3%)都是这样生活的。”
这就是贫穷。
在这种极度的贫困之下,穷人的生活状态,和大众的想象完全不一样。
很多人会以为,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懒惰,吃不了苦。但书中的作者完全不这么认为。
书中写道:“即使这些人处于贫穷状态,他们几乎在所有方面都和我们一样……正好相反,恰恰因为他们几乎一无所有,我们常常会发现,穷人在做选择时会非常谨慎:为了生存,他们都需要成为精打细算的经济学家。然而,我们和他们的生活依然有着天壤之别。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经习以为常,几乎不会在这些方面细细思量。”
既然穷人跟大部分人都没什么不同,甚至还更加谨慎。那么为什么他们无法摆脱贫穷呢?到底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习以为常“的事情,让穷人和普通人的生活产生了天壤之别呢。
有下列几点原因。
1,信息渠道受限
“你接受信息的渠道也会受限——报纸、电视和书籍都要花钱来买。因此,你常常会对世界上其他人得到的特定信息一无所知。比如说,接种疫苗就可以预防你的孩子患上麻疹。”
“穷人通常缺少信息来源,相信那些错误的事情。他们不清楚给儿童接种疫苗的好处,不明白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不知道该使用多少化肥,不知道哪种方法最易染上艾滋病,也不知道政治家们每天都在做些什么。在他们发现那些坚信不疑的信念是错误的之前,他们会做出错误的决定,这些决定有时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如果女孩们与成年男子发生性关系并且未采取避孕措施,或农民使用两倍于正常量的农药,这些事情的后果都是严重的。”
2,他们要为生活承担更多责任
书中说:“我们真正的优势在于,很多东西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的。我们住在有自来水的房子里,不用想着每天早晨往水里加消毒剂。下水道自行运转,我们甚至不知道是怎样运转的。我们大都相信医生会尽力为我们服务,公立医院会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让孩子接种疫苗(公立学校不接收未接种疫苗的孩子)即使我们出于某种原因没给孩子接种疫苗,他们可能也会安然无恙,因为其他所有人都接种过了。”
但是穷人,却需要在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方面,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比如没有自来水,如何保证身体健康。周围卫生条件不好,如何预防带病的蚊虫。要接种哪些疫苗,才能让孩子健康的活下来。如何知道要在农田中,放哪种,放多少化肥。
这些细枝末节的问题,充斥在穷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问题,如果需要富人去应对,他们也未必应对得好。
因此书中说:“一切都表明,对于穷人来说,要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自己家人的未来提供保障,他们需要拥有更多的技能和更强的意志力,承担更多的义务。然而……正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那些小花费,小障碍,小错误,在穷人的生活中却成为了尤为突出的问题。”
而且,事情在前一点所说的“信息渠道受限”的情况下,变得更为糟糕。
3,风险过高
前面两点,缺少信息+需要承担生活责任。再加上一些其他的因素,造成了这样的问题:穷人生活中,需要承担的风险太高了。
即使勤勤恳恳,非常努力。生一次病,就可以让一家人重回贫困。因为他们没有医疗保障,不知道足够的保健信息,也没有足够的积蓄。
打些零工的,总要担心下一份工作在哪里。只要行情不好,几天没有工作,就要饿肚子。
做小本生意的,只要行情不好,就血本无归,没有重新翻身再来的机会。
书中说:“一个国际金融领域的朋友总说,穷人就像对冲基金经理一样——他们的生活充满了风险,而唯一的不同点就在于二者的收入水平。实际上,他对这个问题的估计过于保守了……对冲基金经理不需要承担自己全部的损失。此外,穷人常常要为他们自己的生意筹集所有资金,这些资金要么来源于家里的积蓄,要么是从别处挪借的,而这种情况是大多数对冲基金经历无须面对的。”
“他们的境况一直都很糟。他们正在面对一些非常熟悉的问题。在穷人看来,每一年都过得像身处一场巨大的金融危机一样。”
“穷人不仅过着风险更大的生活,而且同样一场灾难,可能会对他们造成更大的伤害。”
这就像是在穷人常走的路上,有着无数深不见底的大洞。没有人告诉你洞在哪里,即使再怎么小心翼翼,都很难避免掉进其中一个,然后再也爬不起来。
4,心理问题
生活在过高的风险和压力之中,会给人们带来非常多的问题。
书中说:“面对风险(不仅包括收入风险,还有死亡或疾病的风险)会使我们为此担忧,而担忧会给我们带来压力,产生抑郁情绪。在穷人当中,抑郁的症状更为普遍。我们在感到压力时更难集中注意力,这可能会降低我们的效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贫穷与身体所分泌的皮质醇水平密切相关,因为皮质醇水平标志着压力的大小……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皮质醇会直接损害人的认知及决策能力。”
在这样的焦虑和压力之外,人们会更加无法进行长远决策。而去追逐短期的享乐。
更何况,生活根本没有什么目标和希望。再怎么努力都无法获得安稳的生活,干脆今朝有酒今朝醉。
书中说:“穷人真正期望拥有的很多东西(如一台电冰箱或一辆自行车,或是自己的孩子上一所更好的学校)都较为昂贵,而他们的手中只有一点点钱(穷人会听到这样的声音,“你永远都买不起那台电冰箱,还是喝杯茶吧”)结果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对于穷人来说,存钱的吸引力更小,因为在他们看来,目标太遥远了,而且他们知道一路上会遇到很多诱惑。”
在这么糟糕的生活状态下,穷人们更可能染上恶习,并且出现种种精神和心理疾病。
《我在底层生活》中说:“所以,我们生活在一个疼痛的世界里,靠着“爱煞赚”和“雅维”止痛药来勉强度过,用香烟来平衡,或者在一两个人的情况里(而且只限周末),靠喝几杯来平衡。”
《英国下层阶级的愤怒》书中记录,因为母亲酗酒,易怒,作者有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他之所以无法离开毒品,并不是因为毒品让他感到愉悦。而是在接触毒品的短暂时光里,他第一次摆脱了恐惧。不再害怕生活中的所有东西。
即使经过漫长的心理治疗,他依然很难控制住自己,不去接触毒品。
一开始,是母亲的恶习让他出现心理疾病,但心理疾病又让他无法逃脱恶习的漩涡。这两者相互加强,让他的生活变成了泥潭。
这就是穷人所要面临的心理问题,最轻松的,是风险带来的压力和焦虑。再糟一点的,贫穷会让他们丧失目标和希望。变得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最糟糕的,会有难以摆脱生活恶习,以及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问题。
5,社会刻板印象
社会对穷人有着非常严重刻板印象。比如学校里的老师,面对贫穷孩子,会更不耐烦。即使还没有接触,就觉得他们很难教。穷人的父母,也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即使送去学校,也没有寄予太多希望。
这样,孩子们也就更不想学习了。
这样的观念和影响,充斥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书中写道:“研究人员让低阶层孩子与高阶层孩子竞赛猜谜,他们发现,只要阶层不被突显出来,低阶层与高阶层孩子做得一样好,而一旦低阶层孩子得到提醒,意识到他们正在与高阶层孩子竞争,他们的表现就会差一些。”
人们对穷人有偏见,穷人自己也接受了这些偏见。这也是他们更难表现得好的原因。
6,无法推动社会改变
一个社会中,大部分的话语权都掌握在富人的手里。即使穷人受到了剥削和虐待,大部分情况下也只能默默忍下来。
《英国下层阶级的愤怒》书中作者描述了穷人社区再怎么抵制,抗议,自己的家园依然被拆掉的过程。以及无论投票给谁,都没有人关注他们的权益。因此他们逐渐对政治失望,也不想再参与政治了。
《贫穷的本质》:“一些服务于穷人的市场正在消失,或是在这些市场中,穷人处于不利地位。穷人存款所得的利息(如果有幸拥有一个账户的话)是负利息,但贷款的利息却很高。针对穷人的医疗保障市场尚未健全,尽管医疗问题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我在底层生活》写了一个美国专栏作家,去体验底层工作的经历。
她一开始认为,如果一个地方缺少劳工,那么为了吸引工人来工作,老板就会被迫加薪,工资就会上涨。
但事实上,这件事并没有发生。
作者写道:“我想大概没有哪个市场比明尼阿波利斯还需要劳工了,我走进任何一栋商业建筑,应该都会接到欢迎应征的邀请。但即使是如此需要劳工的市场,明明有珍贵劳力要卖的人却可能会被弄得感觉自己很低下,非常低下,就像一个摊开双手乞讨的人。”
原因很简单,员工比老板更需要这份工作。所以,即使是工人比岗位少,也没有任何谈条件的权力。毕竟,如果招不到人,老板也就是损失一些钱。但工人可能就活不下去了。
书中这么写道:“这些勉强维持生计的人,不敢冒着失去一周薪资的危险去换工作,担心会被人从租房中赶出去或是挨饿。想要仔细挑选更好的工作机会,就意味着会有冗长的申请,面试,羞辱人的药物测试和等待——所有这些都要花费时间,这些不是他们能负担得起的。”
“先前我也提到过一种人之常情,你往往不愿意拿已经认识的恶魔跟不认识的恶魔换,即使后面这个不认识的端出更好的薪资福利来诱惑你。做每一份新工作的时候,你都必须在毫无头绪也毫无朋友的情况下,从头重新开始。”
既然更好的薪资无法诱惑人们去换工作,那么老板也就不需要去提供更高的薪资。
对穷人来说,问题不仅仅是工作,问题在于方方面面。比如住房之类的问题。
“当富人和穷人在开放市场里竞争住房时,穷人根本没有任何胜算。富人永远出得起比他们高的价钱,把他们的住房或拖车公园买走,拿去盖公寓大厦,超大房屋,高尔夫球场或其他任何想盖的东西。拜股价高涨和高阶人员高薪之赐,富人数量越来越多,于是穷人必然被迫要住进更昂贵更荒败或离工作场所更远的屋子。”
“在观光业不发达的明尼阿波利斯市,租金也同样一飞冲天,仅剩那一点点勉强负担得起的住屋位于市区深处,但增加的工作机会却在市区边缘地带,紧邻着这些租屋者根本负担不起租金的市郊地区,只要穷人必须在富人住处附近工作(许多服务业和零售业工作就是如此)他们就无法逃离长距离通车或高得吓人的房租。”
这种权力差别过大,以至于作者无奈的写道:“专业化管理阶层,诸如社会决策者,意见领袖,文化创作者,他们开口说话,就会有人倾听,当他们抱怨频繁,就会有某些财富和影响力远不及他们的人被惩戒甚至开除。政治力量也集中在这最顶层的20%人口上,富裕者对较不富裕者的生活施展着过分庞大的权力,而且对于贫穷者的生活影响更巨。”
穷人因为各种原因,丧失了自己的话语权。但不是应该有人为他们说话吗?
但即使是专门为穷人说话的机构或组织,也因为偏见,不上心等等原因。没有真的体会到穷人的处境,找到解决贫穷的方式。
《我在底层生活》中说,“社会上对低收入者的住屋危机似乎普遍抱着不以为意的态度,部分原因就在于这种情形根本没有反映在官方的贫穷率上……穷人面临到的真实住屋噩梦,之所以跟官方定义的“贫穷”之间出现巨大落差,原因很简单:官方的贫穷等级仍然采用古老过时的方式计算。先定出某个固定的家庭大小,以该家庭的食物费用为基准值,然后把这个数字承以3。但食物相对而言是不会通货膨胀的,至少跟租金比起来是如此。”
用食物花费,占整个家庭的花费比例,来计算这个家庭是否贫穷。这是一个很多年前的计算方式。但这个方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穷人们了。因为高涨的房价,穷人们被迫把大部分的收入都花在房租上。他们的生活明显非常贫困,但却不会显示在贫穷的数字中。
作者因此而愤怒的写道:“现在还用食物费作为计算家庭预算的基础实在没道理。若硬要这么算,不如干脆把平均花在买漫画或牙线的费用当成基准来加乘,然后(至少在纸上作业上)整个抹消贫穷这件事算了。”
《贫穷的本质》认为:“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三大问题:意识形态,无知和惯性。这些问题瓦解着可以帮助穷人的各种努力。”
这些组织和机构,不够了解贫穷,就硬套上了自己的刻板印象。并且按着这样错误的理念,一直运作下去。因此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这就是陷入贫穷的人们,会遇到的六大困境:信息渠道受限,过多的责任,过高的风险,心理问题,刻板印象和无法推动社会改变。
这也是他们一直陷在贫穷中,无法依靠自身挣脱的原因。
贫富差距变大,会带来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这是需要社会各界一起解决的。
而这本书告诉我们,贫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解决它,需要更多的了解,更多的努力。
当然,除了书中所说,贫穷也还可能有其他我们不知道的成因。
就像作者所说的:“我们还有很多本该知道却不知道的事情。这本书旨在对这些问题抛砖引玉。
如果我们拒绝懒惰和公式化的思考模式,如果我们倾听穷人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逻辑,那么我们就能制订一套有效的政策,也能更理解穷人的生活方式。基于这种理解,我们可以发现贫穷的原因,并找到解决的方法。”
我们要感谢这些学者的研究和努力。本书还讨论了关于贫穷的其他话题,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
……
更多内容请关注公众号过雨红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