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043901/e80a0bca4fad4f1e.png)
中秋节前几天,我爸让我给省外两家亲戚寄月饼,我不常和他们来往,和我也不是同辈人,坦白讲,我有点抗拒这件事。
于是,只想着跟我爸要了他们的地址和电话,找时间赶快寄走了事。晚上的时候,经人提醒,才发现自己做的不太妥当。
提醒我的人说:寄东西给别人,首先要自己打电话跟对方确认地址,其次,中秋寄月饼,也是向对方表达一种节日的祝福,既然都要打这个电话,应该在电话里亲自传递中秋祝福。你这个做法,让我觉得你没有诚心想要向对方送祝福。
我觉得他说的非常有道理,而且他建议的处理步骤比我自己之前那个下意识的赶紧弄完赶紧了事的方式,好太多了。
但是,这时候吊诡的事情发生了:虽然我觉得他讲的特别有道理,但我的第一反应,是替自己辩解。
我是这么跟他说的:
我真的想送祝福给他们,只是不想给他们打电话,因为常年不联系,这样突然打过去,觉得很尴尬。
没想到他接下来的一句话,戳到了问题的重点,他说:你说这么多,无非就是想把自己奇怪的处理方式合理化。
这就是今天文章想聊的主题,我这个自我辩解的过程,在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认知不协调」。
它讲的是个什么概念呢?它最早由利昂·费斯廷格提出,指的是:
当两种想法或者信念(认知)在心理上不一致时,我们就会感到紧张(不协调),为了减少这种不愉快的体验,我们经常会调整自己的想法,以求让它和我们的行为相一致。
理论、概念的东西读起来非常枯燥,但这个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常常能看到它的身影,比如说:
不吸烟的人,通常非常相信吸烟对人的健康有很大危害;
爱运动的人,多数觉得自己的健康不容易受到疾病的威胁;
持续学习的人,坚信学习的力量坚不可摧;
当作出重要决策后,我们通常会过高的评价我们的选择而贬低被我们放弃的选择;
凭着自己一直坚信不疑的想法去做一件事,结果还是失败了,这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一定是为这个失败的结果找尽所有借口;
......
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一出错,第一反应就是为自己的失败行为找借口、而不是找到原因和解决方案?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1.追求一致性,是人类的天性。
人类天生就倾向于追求一致性,也就是所谓的知行合一,但无奈理想很丰满、现实总是很骨感,虽然我们有追求一致性的天性,但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往往做不到知行合一。
阻碍我们做到知行合一的原因很复杂:
也许是我们对自己过于自信,认为自己坚定的信念一定能在行动上也有所体现;
也许是缺乏监督,加上没有从内心真正的认可自己坚信的信念;
更有可能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对自己情绪的掌控力不足;
......
总之,认知不协调阻碍了我们追求一致性的这种天性,这是一方面原因。
2.每个人都在进行「印象管理」。
第二个原因,就是每个人都在进行印象管理,没有人不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我们在衣服、食品、化妆品甚至整形手术上从不吝啬,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在乎别人是怎么看待自己的。
给别人一个好印象,至少能给自己带来两方面的好处:
给自己带来社会和物质报酬;
能让自我感觉良好、让我们的社会身份更有保障。
基于这个原因,我们肯定不愿让自己看起来自相矛盾,因此,为了避免自相矛盾,即便发生了想法和行为的不一致,也会极力通过自我辩解,让两者变得一致。
说了这么多,到底如何避免一出错就找借口、找理由为自己辩解呢?利昂·费斯廷格也为我们揭示了方法:让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和自己的所感所为保持一致,其实也就是:让我们的想法和行为保持一致。
那具体该怎么做才能让我们的想法和行为保持一致呢?接下来,我分别阐述4个具体的操作方法:
破解方法一:调整想法,让它与行为一致。
我之前学英语的时候,对自己定了很高的目标:希望在出境自由行的时候,能够靠自己的英语水平解决旅途中的所有问题,这是还没开始学之前,就已经定好的目标。
大概学了快半年的时候,有个机会,自由行去了趟国外,刚好实践了一下我自学的英语水平。
结果不如所想,虽然一路应付下来也没有觉得有特别吃力的地方,但是,想要靠自学英语口语在短时间内到境外旅游顺畅无比,经过我的实践,确实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因为我自己学习时想象的场景,与实操时完全不一样,加上如果去的地方的人说英语有口音、或者语速很快的话,其实都会对我的听力和理解有干扰,而这些,都是我在自学时没有办法提前准备应对方法的。
因此,那次旅游回来以后,我根据那次经历和自身的学习情况,改变了想法,把目标调整为:希望在出境自由行的时候,能够靠自己的英语水平解决旅途中几个常用场景中的核心问题,比如:机场、酒店、购物、点餐结账、景区。
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有针对性的去学习,另一方面,也能涵盖出境游的主要场景,至于细节方面,到时候再用比划、查字典的方式解决。
修正最初的想法,让你的想法去迁就你当下的行为,就能解决认知不协调的问题。
破解方法二:调整行为,让它与想法一致。
经常看我文章的朋友都知道,我酷爱运动,尤其是跑步,到今年为止,我已经持续跑步第五年了。
你可能会想跟我说:哇,你好有毅力呀!其实,我和大多数人对待运动一样,刚开始的时候,也萌生过放弃的念头。
说起跑步,一开始是因为陪着家人去,后来慢慢觉得挺有意思的,就想把它培养成一个习惯,但是,在坚持到第二个月的时候,习惯没培养起来,倒是想要放弃了,感觉跑久了也是有点无聊。
但是都坚持了快两个月了,就这样放弃真的有点不甘心,于是我冒出个想法:我想去参加一次半程马拉松比赛。
想要实现这个想法,首先需要制定计划,然后要好几月持续不间断地练习,就靠着让自己的行为匹配自己的想法,我熬过了最想放弃的阶段,一跑五年。
所以,调整当下的行为,让它与你最初的想法相匹配,也能解决认知不协调的问题。
当然,这两个方法不论从看上去还是实操的效果来看,都是属于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而且有些时候,想法或者行为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更好的做法是:
破解方法三:增加认知,来帮助我们将想法和行为协调一致。
之前有一段时间,周围的环境对于我来说不是特别友好,举些例子:
我想一个人看看书、思考一些问题,周围的人把大量时间用来闲聊、刷剧;
我觉得公司精简机构,说不定是离开的好时机,周围的人却非常害怕自己的岗位不保,各种焦虑和担心;
我因为兼职自媒体有了持续性的收入,在公司降薪时没有那么慌张,周围的人却因为突如其来的降薪整天怨声载道,那段时间整个公司士气低迷得令人感到压抑;
......
讲这些不是想要凸显什么优越感,因为当时我一度怀疑自己的想法、做法有问题,因为,我是少数、他们是大多数,我产生过严重的认知不协调。
后来,我看书、学习、与公司之外各种群里的前辈们聊天、站在第三方的视角看待我的想法与公司大多数人想法的差异,通过这些方法,增加了认知,让我坚信我的想法和行为是对的,我会秉持着同样的想法、把现在的行为持续做下去。
你看,在不确定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是不是正确的时候,通过多渠道增加认知,就能理清头绪,帮助我们坚定信念。
破解方法四:增加想法的权重,让一致的想法和行为变得更重要,同时,弱化不一致的想法和行为。
听起来很复杂,举个例子就很容易理解:
抽烟的朋友应该都经历过纠结,主要是,一方面知道抽烟对健康有影响,另一方面又不能自控,因此陷入纠结。
如果你是一个抽烟的人,怎么用小标题这个方法让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保持一致呢?
你可以通过增加想法的权重来实现,也就是:怎么想可以让抽烟比不抽烟更重要?可以这样想:
抽烟能使我现在立刻就能放松、能减压、还能保持体型,这些,比几十年后患癌更重要。
这样,你应该能坦然说服自己抽烟了。
当然,我要特别强调一下:这只是举例,并不是在这里鼓励大家抽烟,相反,我个人因为从小生活在无烟环境,对烟味敏感,所以不会建议大家拿健康做交换。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的文章:
为什么我们一出错,第一反应就是为自己的失败行为找借口、而不是找到原因和解决方案?文章里总结了两个主要原因:
1.追求一致性,是人类的天性。
2.每个人都在进行「印象管理」。
那么,如何避免一出错就找借口、找理由为自己辩解呢?本文分享了四个具体操作方法:
破解方法一:调整想法,让它与行为一致。
破解方法二:调整行为,让它与想法一致。
破解方法三:增加认知,来帮助我们将想法和行为协调一致。
破解方法四:增加想法的权重,让一致的想法和行为变得更重要,同时,弱化不一致的想法和行为。
人性有很多弱点,其中,因为认知不协调产生的自我辩解,大概是生活中暴露的最广泛的一种了。
我们无法决定出厂时预装在我们身上的原始系统的状态,但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尝试优化或重装这套系统。
通过调整想法或行为、增加认知以及调整认知的权重,就能在我们出错的时候,帮助我们避免自我辩解、接受「我错了」这件事。
唯有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成长、走得更远。
我是@霖小姐慢半拍,关于成长,慢半拍没关系,但别停!
关注我,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