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回到了原来的那个问题。
隐隐约约,不管写作还是读书,总是在那么几个自己认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徘徊。
解决问题是读书的动力。“如果你不知道想要读什么书,你可以问问自己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围绕着问题来选书和相关的文章。”
这句话,我时常会听到有人说。有人指导是好事,起码在进入职场以后,没有了学习的目标,没有了以考试为目的的阅读要求以后。想要自我提升,寻找方向过程中,解决问题是不错的选择。
但,有没有想过,在自己能力圈范围内,并不都是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因为认知决定了眼界,眼界决定了解决问题选择的边界。就算出现了“超纲”问题,太难或者太超出自我认知而被选择性忽略了,甚至是根本就没有引起注意。
人类对于外部世界是好奇的,好奇就会引起探索,而探索的前提是和自我认知相联系的。未知和已知不能产生联系,那么解决起来就会有相当的难度。
正因为如此,才会有神秘事件、UFO等人们根据自我现有的知识的一种猜测。
我作为一个普通人,更加感觉会这样。写文章本来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其他人带来价值,带来别人认为的、对自己有帮助的价值。
写来写去,总感觉,一段时间以后,问题就会回归。不管写多少自认为新颖的文字,绕来绕去还是那么几个主要的问题。
在阅读方面,由于认知、能力圈的限制,总是选择了那些自己能力范围内的问题,增量非常有限,有限到关注点就那么几个。
心想,大概是因为在生活中,大部分遇到的问题已经被看见、被意识到。就算暂时没有被解决,也和已经认识到的东西产生了联系。
不管怎样,生拉活扯地也有了一些解释。在早已习惯了环境中,就没有了需要突破的需求和能力。
剩下的仅仅是一些精神上的,内心感受方面的,需要外化的解释。
苦恼,如何再次扩大一些自己的能力圈,让未知多一点。然后找办法解决,从而使自己用更加广阔的眼界来观察这个世界呢?
左思右想,未知既然要和已知产生联系才能认识,那么在自己能力圈的边缘不断徘徊,慢慢试图推一下那些屏障,试着扩大一点,再扩大一点呢?
这应该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办法了。
在尽量广地接触可以产生联系的知识的前提上,建立自我知识网络;
再以此为基础,依次把能力圈子里的问题逐渐解决掉;
然后,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能力圈边缘,慢慢推圈子,扩大圈子的范围。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先易后难。
没有了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建立好自己的知识网络,确保没有断点和疑惑的地方,以防止自己在铸建高台的时候出现弱点,不得不再倒回去重来(虽然难以避免);
先慢后快,知识的研习,就算最简单的读书,也是需要这么一个过程的。虽然时间有限,只有储备了庞大的知识储备的前提下,才有可能高效地突破自我桎梏,还能避免一些好像是突破了的“假象”;
最后,自我经验的积累后,就会停止在一些方面的初级阶段的徘徊,向上迈进。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我曾经也写过文说过,有的时候人的眼界和惯性思维造成的盲点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识别的。
这个时候,老师的出现就相当必要了。他们的作用不仅在于加快自我学习的过程,避免走弯路;还有就是在自我束缚,或者说自我无法识别盲点的时候,给予点拨,而这样关键的点拨有时候比前面所有讲的一切都重要。往往会有及时悬崖勒马的效果。
试想,人不可能单独存在的意义在哪里?
在满足情感需求的同时,不就在于,交流以后解惑吗?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直接告诉你还是自己体会的,说穿了就是那么回事。
综上,发现自己兜兜转转,总在绕圈圈的时候,静下心,仔细观察,认真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扩大自己的能力圈,是实实在在地扩大,帮助自己在筑基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眼界。探索未知取得真实的价值,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