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绣梦想,染亮时间那道光_腾讯视频
丝绸画缋丨融合了染、绘、绣、泥金银等多种工艺手段,流程繁复。它起源于商周时期,历代的宫廷工匠将其用于皇家龙袍和官员的服饰上。改革开放后,丝绸画缋融合现代技艺,作品出口至国内外,引起世界反响。目前,丝绸画缋已被列入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叶建明传承的丝绸画缋技艺,以绸绢为载体,以植物、矿物提取物为染料,以特制动物毫毛笔刷为主要工具,以金丝为绣线,在布面上做各种图案再造。一件作品的完成,需要选绢、定型、皂煮、摹稿、刻板、勾蜡、上色、上底浆、中浆、上浆、高温固色、脱水、贴膜、雕刻、贴金、裁剪、装裱等70多道工序,手工技艺繁复,极少有人涉及。
匚 梦想的种子
叶建明的爷爷,靠丝绸画缋这门手艺,为家族保留了制作的部分资料和配方。受爷爷的影响,小时候的叶建明看到家里有很多做衣服的物件,偶尔也会顽皮地进行尝试,但在那样的年代里,他不敢明目仗胆地被大人知道,只能偷偷将户外的树根、树叶,庭院里的石榴、月季,采摘回来“做试验”:有时候染一块手帕,有时候将旧衣服翻新。也是从那时起,叶建明初次体验到丝绸画缋的工艺——扎染的快乐。
匚 艰难地追梦
杭州是丝绸的故乡。二十岁的叶建明进了丝绸厂后,一待就是20年。改革开放后,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融合贯穿,丝绸画缋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叶建明说,“那时候白布进来,艺术品出去,我进入丝绸厂后,也在不断学习技术和积累经验。”
2000年,叶建明成了一名下岗工人。他是家中长子,出于对“布上作画”的喜爱,他决定重拾老祖宗的手艺,但扪心自问能否成功时,他自己心里也没底。
“上有老,下有小”的叶建明,自然知晓丝绸画缋是个苦行当,面对无资金、无人支持的境况,他没有退缩。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叶建明,在丝绸画缋事业打拼时,不到半年就会搬一次家。用他的话说:“整个杭州,我都睡遍了。”夫妻俩有时忙到很晚才回家,年幼的女儿叶沣仪就独自抱着宝剑蜷在沙发上睡着了。
叶建明最初的客户都是自己的朋友,朋友们互相信任,定价实在。他感慨地说,“我遇到的都是好人,贵人也多,那时什么生意都做,麻布上画,雨伞上画,丝绸上画,和服也做。”
后来,生意做得一发不可收场,除了在丝绸上作画,叶建明还将丝绸画缋这门技艺发展到服装、手包、披肩、围巾、茶垫、鼠标垫等现代人使用的日常事物上。产品也开始出口至欧美、韩国、日本等地。他调侃说:“出口时,只要看到是叶建明的签单,不用审核,直接进入日本商场销售。”
对于丝绸画缋,叶建明的女儿叶沣仪,可以说是从小耳濡目染。她大概在四、五岁的时候,就被父亲套上了“小夹板”,十一、二岁时已经可以在麻布上作画。那张结合了叶沣仪的创意,加之几何结构设计融合的图案,后来成了出口到日本的订单。拍摄当天,叶沣仪正在设计星空图案,她笑着说,“每天都在想怎样才能把星空这个图案设计得既美观又立体,虽然丝绸画缋的工序多,周期长,但是等到作品出来后,是很有成就感的。”
匚 追梦之旅不停歇
今年3月,叶建明获得了“浙江制造”大工匠的称号。4月25日,杭州市总工会召开首届“杭州工匠”认定发布会,叶建明是其中一位。
叶建明想在六十岁退休,退休之后他想做两件事:一是让配方数据化,为丝绸画缋传统工艺的传承做准备。目前经过整理,叶建明的一万多个配方,分成了许多本厚厚的大册子,被放置在专门的配方架子里。其中的五千个配方已得到认证。退休后,他想通过开课程,或者以推出教材的方式,将配方留给后人。
退休后,叶建明想做的另外一件事是:做几件无人能及的绝世作品。叶建明还分享了之前厂里遇到的“趣事”:日本人拿不到丝绸画缋的配方,他们就跑到叶建明的厂里“挖人”,当他得知有两名工人牵扯其中时,立即将他们开除。在他眼里,绝对容不下这颗“为了金钱而出卖老祖宗手艺”的沙子。
同时,他提到丝绸画缋和有蚕工艺的区别,“日本和服工艺大多是有蚕工艺,东京博物馆也有我做的和服,挂在那里,两种工艺相差并不大,从传播的角度,文化是世界的。”
拍摄当天,叶建明的妻子王孝琴老师,一身绣花长款旗袍,搭配了自己亲手钩编的米色披肩,显得落落大方,美丽优雅。她坐在沙发上望着走廊上的作品悠悠地说,“丝绸画缋的魅力在于,它经过多道工序完成之后,即使到了画框这一步,换上不同材质的画框,作品也会有不一样的味道。”
叶建明将庭院里绽放得娇艳的玫瑰花和伸手摘下即可食的石榴,分别装进透明的丝袋里包裹好,然后一边用木槌敲打,一边笑着说,“闻到香味了吧?它们可都是草木染非常好的材料。”
雨水冲刷后的空气,清新中夹杂着淡淡的玫瑰香气,旁边矗立的两件和服,随风飘扬。此时,我想起了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若换成对丝绸画缋的诠释,我想大概可以用“天然出造物,芬芳赋流年”来形容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