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年轻人究竟被婚姻追得有多紧?看看知乎上关于被催婚问题的热度和关注者就知道了。
有被催婚到过年不回家的
有被催婚到出现抑郁症的
更有甚者出现了催婚导致自杀的案例
父母们用不确定的未来做鞭,一遍遍地提醒孩子们不结婚的悲剧下场。犹如不顾售后的王牌销售,只想快把手中的产品出手。
亲朋好友更是火上浇油,在每一个原本应喜气洋洋的大年夜反复提起他家循规蹈矩结婚生子的孩子,仿佛他就是现代年轻人生活的标准答案,是每一份人生作文的参考模板。
但郑渊洁面对这一个反抗便是不孝,顺从人生无盼的尖锐答案给出了属于自己的温柔回答。“这是民法典赋予你的权利。”
1.婚姻是什么?
一万个人心中对于婚姻有一万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婚姻是感情到尽头的升华,如水到沸点融入了空气;有人把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奉为圭臬,认为婚姻不过是两人激情退却生活最原本的模样;而我的父母比较传统,认为婚姻一开始便是一种合作,一种对抗生活的合作,离婚对于他们简直是天方夜谭。
于西方来说,有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血淋淋指出婚姻有为了私有制财产的继承的功能,有了婚姻制度才能确保自己一辈子赚取的私有财产能传给自己的亲生子女。他还毫不客气地把由当事人阶级地位决定的,不断权衡利弊的资产阶级婚姻形容为粗鄙的卖淫,只不过那种婚姻不是如工人一样一次次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是把身体一次永远出卖为奴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
于东方来说。不同与西方基督教的来生来世,中国自古以来所带有的脚踏实地的唯物主义色彩产生了一个成语——人死灯灭。人死了就是归于黄土再无来世了,所以传宗接代就是一种自身血脉在子女身上的一代代传递的观念,这就是中国人想继续留存于世的方式。
但婚姻在于现代生活的语境下究竟有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能让大家减少恐惧,缓解焦虑呢?
在我看来,婚姻不是人生这场考试中的必答题,而更像数学考试中的附加题,答对了加分,不答不扣分。
2.为什么当代年轻人结婚率偏低?
根据2018年的中国结婚率和离婚率报告显示,中国离婚率增长迅猛,自2003年以来,已连续15年上涨,从全国平均水平看,2010年离婚率为2%,2016年达到3%,2018中国离婚率达到3.2%。
离婚率已经连续15年上升,总的来说:结婚率在下跌,离婚率在飙升。从民政部公布数据来看:2014-2018中国结婚率已连降5年至7.2%。2018年结婚率更是创历史新低。
在城市里,平均的初婚年龄在26到27岁,发达地区则更晚,2017 年,江苏人平均初婚年龄为 34.2 岁,而2015年时的平均结婚年龄仅为28.9岁,现在仍然有上升的趋势。
为什么现在年轻人倾向于不结婚呢?
根据人民日报微博的调查,没有遇到合适的人和没有能力承担家庭的责任再不结婚的调查比例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而还有一个尝尝被人忽略的原因也随着这次调查浮出水面——享受单身生活,这就是当代年轻人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对于主导自己生活方式的渴望,和一种活在当下,只对自己负责的人生态度的体现。
3.这婚是该结还是不结好?
“如果你害怕寂寞,就不要结婚。”
——契科夫
面对选择,人类总是想要权衡出一个最有利于自己的答案。
纵然,婚姻仍然是目前最具权威的生活方式,仍然是两个陌生人类关系的至高形式。但正是这种权势滔天的目光使得人们很难运用自己批判地看待任何问题的手段。特别是有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一段婚姻就是拯救他们于水火的最后法宝。
但婚姻真的如同大家所认为的那样,能百分之一百地提供稳定感和安全感吗?
答案并不如此。有没有觉得,不谈结婚,哪怕是自己有了男女朋友,就会发现自己的出门更少了;被邀请参加聚会的几率变低了;甚至爸妈对自己的问候也渐渐变少。有邀请前来时,更多的是邀请自己和伴侣两个人了。这是一种被缩小了的生活,当两个人义无反顾地奔向彼此,不可避免地远离了友谊和社群。
我享受和女朋友一起看电影,一起压马路,在南方的冬天一起在冰冷的被窝里瑟瑟发抖;但我也怀念和好朋友们一起逃课翘课,一起通宵打游戏,一起街边啤酒烧烤吹牛到天亮。
无形的孤立感深入婚姻和亲密关系,以至于很少有人能察觉。而这种感觉的由来正是前文所提到的当代年轻人强烈的,独立的自我意识。
正因为独立,婚姻不是两个群体的结合和互相满足,而是两个独立个体的奔赴;正因为独立,婚姻时双方都必须被假设已经能自给自足,不再依赖父母;正因为独立,结婚的压力精准无误地落到了每一个独立的肩膀上。
既然如此,婚姻就不应该成为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了。不是每个人都想承担原本一个社群才能负担的责任,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自己的主体身份在婚姻后被慢慢淡化,婚姻应该逐渐从人生的义务和使命,变成个人的选择和自由。
请大胆对催婚说不吧,当我们对爱的定义还模糊不清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