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窗外淅淅沥沥。管建刚老师的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堂,笑声阵阵,我听得热血沸腾。
指向写作,从阅读到表达,我们的课堂应该是这般模样。但,被我上得七零八散。我以为,把教学参考书研读好,只要是教参上建议的,我全部都教,课本上被我圈点批画得密密麻麻,唯恐漏掉哪个知识点。教什么,不教什么?孩子们,说得才算。有时,一节课下来,自己也会云里雾里,更别提孩子们。现在才明白,我只是走在备课的辅路上。真正的备课,是凌驾于教参之上,重难点握在左手,右手握着孩子们的兴趣点与生长点。
谈起兴趣,我有些生涩。“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很长一段时间,我似乎偏离航向。高年级课堂,我有多长时间,没有听到孩子们爽朗的笑声?我有多长时间,忽视幽默与风趣的存在?我有多长时间,错失和孩子们的心灵共鸣?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的填鸭式灌输,只为完成教学任务,全然不顾孩子们是否接受,是否消化,是否学以致用。
正如我的那节课,全程都是老师在声情并茂,声嘶力竭,而孩子们是否被激活,是否被感染,是否被代入,我已无暇顾及,因为我尚且不能独立行走。所以,当课堂上老师眼中只有一篇课文,只有预设的任务,只有固定的流程,那么,这样的课堂,是可悲的。
眼中有孩子们,心中装着孩子们,孩子们的兴趣点,才是向上攀爬的动力,孩子们的疑惑处、粗疏处,才是拔节生长的关键。他需要拂面的微风,他需要和煦的阳光,他更需要根部滋养的供给。课堂上,哪些知识点深深地印象在他的脑海,哪些知识点是要转化为迁移运用的能力,哪些知识点是要为他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我想,这或许是必经之路,我还只是一个只有三年教龄的语文老师。再早的语文课堂,只能链接到十六年前。此间,语文课堂的翻天覆地,我是浑然不知的。一直徜徉在数学的精讲多练中,理性的语言,是无法代替感性的温度。
管建刚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应该用90%的时间去教学生90%的“不懂”——课文是“怎么写出来”的。
当我们被禁锢在传统的樊笼,因为有前车之鉴,所以不敢另辟蹊径;当我们被束缚在一课教科书里,因为有据可依,所以不敢标新立异;当我们被牵着鼻子走,我们也将失去我们的手和脚。
“指向写作”,指向语文素养的内核,指向学生的根本,指向老师的专业,对语文老师是挑战,却也是值得为之辛勤付出与耕耘的实验田……
此路,拾级而上,必定曲径通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