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UIUC学习之旅
数字时代:SWIFT与RIPPLE跨境支付技术比较研究

数字时代:SWIFT与RIPPLE跨境支付技术比较研究

作者: williamli820516 | 来源:发表于2018-04-23 08:18 被阅读114次

数字时代:SWIFT与RIPPLE跨境支付技术比较研究

中国工商银行国际结算单证中心(成都) 李永勇

截止2018年4月中旬,桑坦德银行(英国分行)率先推出全球首款基于区块链应用的跨境支付手机APP(OnePay FX)。该款APP完全依赖于RIPPLE公司的分布式账本技术。用户下载好APP软件并简单填写个人信息后,只需点击手机屏幕几秒之后就完成了跨境支付操作。此外,该款APP支持多币种结算方式,包括美元、英镑、欧元。该项技术同时支持P2P及B2B跨境支付模式,用户可以随时查看实时汇率,并且可以在跨境支付交易结束前查看到收款方的货款金额。通过使用区块链技术,跨境支付不仅变得更加便捷高效,而且杜绝了传统跨境支付中可能存在的诈骗活动。近年来,SWIFT与RIPPLE在跨境支付技术上快速发展,笔者结合区块链发展方向,就二者在跨境支付应用领域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能给创新跨境支付方式的银行机构提供参考。

一、SWIFT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挑战

作为支付结算的传统巨头,SWIFT在银行间支付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73年,来自全球的15个国家239家银行齐聚一堂,共同商讨如何处理跨境支付的问题。会议决定成立“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总部设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SWIFT真正提供银行间电文服务始于1977年,取代了过去广泛使用的电传(TELEX)技术,之后快速成长为全球银行界可靠的合作伙伴。SWIFT原始服务组成部分包括报文发送平台、报文处理计算机系统、精细的报文标准。SWIFT打破了传统的手动化操作流程,重构了全球银行间支付结算版图。到目前为止,SWIFT为全球超过200个国家及地区,超过11,000家银行及证券机构提供服务。通过运营SWIFT环球金融电文网络,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可以与同业交换电文来完成金融交易活动。

SWIFT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20世纪80年代,SWIFT机构及公司用户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SWIFT,使用频率显著增加。据SWIFT官网消息,1983年共有52个国家的1000用户使用该项服务,全年SWIFT共处理了4690万条信息。随着影响力的提升,SWIFT成为了全球银行及相关机构的重要纽带。此外,SWIFT通过组织各种国际论坛(SIBOS论坛)颁布报文标准,探讨与之相关的商务及操作问题。

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及新技术的涌现,一方面,SWIFT不断巩固自身领导地位,成为众多用户可靠的选择。另一方面,SWIFT不断推出新的技术,如UNIX界面系统,并开始关注支付交易安全。20世纪90年代末期,SWIFT降低了服务费用,不断改善金融行业的自动化程度。此外,SWIFT的全球版图不断扩大,189个国家的6797用户使用该项服务,全年共处理超过了10亿条信息。

20世纪90年代——至今,SWIFT加强对技术革新的投入,推出了SWIFTNet网络,开发线上服务系统,引导金融行业采用ISO15022并推广ISO20022。此外,SWIFT加强区域融合,如欧洲的SEPA及TARGET2项目,并在迪拜、孟买等新兴市场设立办公室。此外,SWIFT开始探索区块链在跨境支付领域的应用。

SWIFT面临的挑战

金融科技公司异军突起。以RIPPLE为首的一大批金融科技公司给SWIFT造成了不小冲击。RIPPLE曾表示瑞银集团、桑坦德银行、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等7家国际银行加入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跨境支付网络,另有90家正在洽谈,超过30家已完成初步试验阶段,还有10家已进入投产阶段。另外,包括美国银行、桑坦德银行、加拿大皇家银行等7家银行依托RIPPLE的“分布式账本技术”(DLT)构建了全球银行区块链支付网络,企图取代SWIFT现有的网络。面对金融科技正面冲击,SWIFT积极发展“全球支付创新技术”(GPI)。此外,SWIFT在3月联合34家银行对区块链技术进行了测试,试图探寻区块链技术与跨境支付的契合点。

网络系统存在安全隐患。印度CITY UNION BANK表示有不法分子通过SWIFT融资平台入侵其银行系统,并转走近200万美元款项。俄罗斯中央银行称黑客通过控制计算机终端,并借助SWIFT支付系统窃取了600万美元款项。以上网络安全隐患案件暴露出SWIFT存在的不足,仍需加强网络安全技术建设,以便应对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局势。

二、金融科技发展概述

据投资百科解释,FinTech(金融科技)这一术语最早指适用于现有客户和贸易金融机构后端的技术。2010年以来,这一术语的外延不断扩充,主要指金融领域的科技创新,主要包括金融素养及财务知识教育、零售银行、投资以及加密数字货币。FinTech涉及各个技术领域,包括加密数字货币、区块链技术、智能合约、开放式银行、Insurtech(保险科技)、Regtech(监管科技)、Robo-advisor(机器人顾问)、网络安全等等。毕马威2017 FinTech调查报告显示全球FinTech 筹集资金高达310亿美元,其中区块链技术及人工智能的表现尤为突出。

就区块链技术而言,目前全球市值最大的金融科技公司是Ethereum(市值高达730亿美元),其次是RIPPLE(市值300亿美元)。Ethereum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运营平台。RIPPLE成立于2012年,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实时支付结算系统(RTGS),也是货币互换及支付网络。RIPPLE与全球75家银行机构展开合作,致力于区块链技术在银行跨境支付领域的应用。RIPPLE从一家创业公司逐渐发展成为FinTech最有投资价值的公司,RIPPLE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与其核心技术密不可分。

三、跨境支付技术比较分析

区块链作为金融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境支付、票据结算、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RIPPLE和SWIFT二者在跨境支付存在相似之处,但又不尽相同。SWIFT不断求新求变,推出了GPI技术,获得众多银行支持。到目前为止,有超过150家银行加入到推广GPI应用的阵营。另外,SWIFT在区块链技术测试项目上最近也是动作频频。RIPPLE作为FinTech后起新秀,在区块链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时在跨境支付领域也对SWIFT传统跨境结算业务造成了不小冲击。

SWIFT核心技术及GPI技术解析

SWIFT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支付报文系统,其核心就是银行间报文系统。SWIFT提供标准化语言,银行机构可以相互传递支付指令完成资金的划拨。加入SWIFT的银行都会获得一个银行识别码(BIC),该识别码一般为8至11位,其中前4位为银行编码,后2位是国别编码,然后2位是城市编码,最后3位(如有)为银行支行编码(随机)。需要注意的是银行识别码(BIC)前6位只能是字母,后5位字母或数字均可。此外,SWIFT根据银行实务操作需要定期会对报文标准做出更新。据悉,SWIFT将于2019年实现对传统的保函报文相关内容进行更新,更新后的报文格式将发生重大变化,原来的自由格式栏位变更成为固定格式栏位。

GPI(全球支付创新)技术是SWIFT为传统跨境支付的升级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汇款速度,扣费标准更为透明,实现了“端对端”跟踪。SWIFT称GPI技术分三阶段推进,第一阶段已经实施完毕。第二阶段(2018-2019)预计实现如下功能:(一)及时止付功能。鉴于银行实务中欺诈及重复支付案件时有发生,开通及时止付功能可以给银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同时能有效减少欺诈案件发生,降低运营成本。(二)单独传递支付数据功能。跨境支付交易不仅仅是支付指令的传递,更重要的是涉及与之相关的海量信息处理。在以往,这类数据是由公司客户和银行通过来往电邮进行处理。若能把这部分信息砍掉,支付系统当然更便捷高效。(三)国际支付助理功能。该功能主要是通过提供相关信息作为信息源以便加快支付速度,同时也能避免错误或重复支付。

在肯定GPI技术带来的支付便捷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GPI技术仍然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首先,如前所述,SWIFT设置了“端对端”跟踪功能,这在某种程度上能帮助银行及时跟踪支付状态,但是对于自身系统不够成熟的银行,跟踪支付状态确实是个挑战。另外,为了达到预定效果,要求会员银行创造性的使用MT198自由格式报文,这也是个技术难题。其次,SWIFT表示使用GPI技术的所有跨境支付均可在24小时内完成到账,近半数支付交易到账时间少于30分钟。然而,SWIFT并没有对国际支付交易数量,交易地点做过多透露。众所周知,系统的交易数量是影响支付到账速度的重要因素。在跨境支付交易的高峰期,SWIFT能否确保30分钟到账时间尚待商榷。再次,SWIFT表示使用GPI技术费用“透明且可预测”,实际情况是银行在发起跨境支付交易前并不确切知晓该笔交易会产生多少费用。另外,是否所有的会员银行会执行统一的费率标准也尚不清楚。最后,跨境支付安全问题仍未解决。网络安全问题长期困扰着跨境支付交易的正常进行,去年俄罗斯银行黑客攻击案件暴露出SWIFT在网络安全建设方面做的工作还不够。究其根源,GPI技术与其说是“技术革新”,还不如说是SWIFT“旧瓶装新酒”。RIPPLE首席执行官曾表示,“与其不断更换铁轨提高火车运行速度,倒不如另起炉灶修建机场来得更快。”

RIPPLE是美国洛杉矶一家技术领先的区块链公司。RIPPLE开发了XPR虚拟货币并通过RIPPLE网络进行交易。XPR与比特币类似,但它更是一种互联网交易协议,允许交易各方通过任意一种货币进行支付,前提条件是需要加入RIPPLE网络。

RIPPLE目前主要有三大核心技术:xCurrent(支付处理)、xRapid(流动性源)、xVia(支付传递)。xCurrent是RIPPLE的企业软件解决方案,能够帮助银行通过对“端对端”信息跟踪及时处理跨境支付结算。通过使用xCurrent技术,银行实时传递报文信息,以便在发起交易前确认支付细节,并在信息处理完毕后对信息发送进行确认。该项技术还包括由RIPPLENet顾问董事会联合完成的一份规则手册,旨在确保每笔交易连贯清晰。xRapid是针对支付供应商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技术,能够帮助降低流动性成本同时改进用户体验。对新兴市场进行跨境支付前,往往需要开立当地币种的出资账户,流动性成本较高。xRapid能够降低资本对流动性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境内企业资金流动性的压力,有助于企业降低融资成本。xVia是针对想要进行跨境支付的公司、支付供应商及银行而设立的标准界面。xVia简洁的API技术无需用户安装支付软件,用户可以随意在全球任何地方发送跨境支付指令。 通过xVia技术,用户可以全程观察支付状态以及获取海量信息,比如发票信息等等。

ILP技术解析

ILP(Interledger Protocol)“互联账本协议”类似于互联网的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首次由RIPPLE于2015年10月提出。从理论上讲,ILP和其他区块链技术一样,具有去中心化、交易确定性和可审核性的特点。此外,ILP还具有传统区块链不具备的特征,即水平伸缩性、私密性、互用性。所有的跨境支付没有交易量限制,可以满足客户全方位要求;交易数据只对交易方公开,其他非交易参与方无法获取相关数据,保证了交易数据的私密性;交易各方组成的交易网络之间互联互通,无论基础科技是否与区块链相关,互联账本协议能够兼容任何新的网络和系统。借助互联的账本,ILP能够让主机发出支付指令。通过互联账本模块之间支付指令的传递最终完成支付交易。互联账本模块建立在主机和连机器的互联账本系统之上。基于互联账本地址指示,支付指令通过单一的账本在不同的互联账本模块之间来回传递。因此,互联账本地址是互联账本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

RIPPLE跨境支付优势

与GPI技术比较,RIPPLE跨境支付更胜一筹,尤其体现在支付速度、收费标准、外汇汇兑成本等各方面,具体情况参见下表:

跨境支付速度以秒计算。基于ILP及其核心技术,RIPPLE跨境支付流程分为四步:首先,获取报价。发报行在RIPPLE网络上发起该笔支付交易要约,收到的报价包括外汇汇率、佣金费用以及合规要求。其次,发报接收最有利报价,之后受益行锁定报价。再次,发报行将款项从付款人账户中转出,然后通过ILP转入受益行账户。最后,受益行确认款项已成功入账。整个支付流程最快只需一到两秒,非常便捷高效。

其次,跨境支付费率低廉。RIPPLE表示自2013年以来,一直在努力减少手续费比例。2016年,RIPPLE表示采用ILP跨境支付费用比普通的SWIFT费用低60%。费用问题历来是买卖双方争论的焦点。RIPPLE表示要通过更新技术,扩大用户群,以便进一步降低收费比例。

最后,外汇兑换费用低。在跨境支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外汇汇率换算的问题。SWIFT表示汇率最终以银行委员会最终确定为准,而RIPPLE则表示会给予最优惠的价格。

SWIFT与RIPPLE之间的较量由来已久,双方都有值得改进的地方。这些年来,SWIFT一直在努力求新求变,扬长避短,努力寻求新的技术解决方案,虽然短时间内很难找到问题突破口。RIPPLE作为FinTech标杆,在资本市场上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参与其中。SWIFT与RIPPLE二者之间不是简单的竞争关系,而更多是竞合关系。只有多倾听用户诉求,紧跟金融科技发展方向,才能永立潮头,引领行业发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数字时代:SWIFT与RIPPLE跨境支付技术比较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ock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