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了川端康成的《雪国》和《湖》。总体来说,优美的文字所描述出来的画面真的很唯美,对于列车行进过程中景物的闪现和女子面容的交织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一开始并没有读懂故事,甚至把故事中的叶子和驹子都没有分清,但当大致了解到男主人公岛村是第二次来这个度假村找驹子时,我大概才进入了情节,好像之前似读非读的一切都豁然开朗。
故事的情节不是很紧凑,而且都是以一种很平淡的情绪在叙述,整体来说情节让人在期待中带着一丝压抑,当你觉得故事更进一步推进,发生点更有意思的事情时,偏偏又给你拐回去,所以说,作者完全不是按读者的思路来设置情节,这一点也有别于现在刻意迎合大众口味的快餐文化,正是这种反常让人不得不对它产生好奇,从而去进行深入的思考。比如说,文末写到“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我就一直在想作者这里是想表达个什么呢?这种留白到底是何意味?
还是我阅历太浅,认识不够深,最终也没想出个所以然,包括整个故事,我也没体会到啥,只是觉得其中有一种对爱情的纯真向往以及生活中的无奈与淡淡的忧伤。
于是我去百度搜了书评,这一看好多东西才恍然大悟,再仔细回想每一个细节,以及那些重复说过好多次的话语,觉得确实就是这样。除了情节,还了解到“虚无主义”,这种思想渗透在整个故事情节中,可以说,不了解虚无主义,你就不能真正读懂这部小说。在我看来“虚无主义”是一种可怕的思想,起码是我一直想摆脱的,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面临虚无主义的时刻,只是我们把这认为是无趣、无聊、没意思,久而久之,陷入虚无。
读书可以明智,我赞同。但我觉得我们需要有自己对内容的思考,就算像我这样的,读完没有自己思考的也应该去看看书评,起码这样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读过的内容,而不至于只是一味地读或者赞同书中的观点。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觉得读书就未必有益,因为我们变成了作者思想的奴隶。很多东西不是作者写出来就代表作者赞同,可能还是作者的自我救赎,或许因为他渴望改变现状,所以他写出现状的不完美,就像我们心情不好时,喜欢写日记,而写出来之后仿佛思绪清楚了点,至少往后看起来觉得都不值一提。
读完值得我反思的是:我似乎断断续续有种虚无主义倾向,这一点表现得很明显,我好像对于一些年轻人都感兴趣的东西,感觉并不是那么强烈,甚至说是平淡,这其中有兴趣倾向,但更大的原因是我习惯了控制自己的欲望。我极害怕自己陷入某种东西,这就导致我基本没有全身心去做过任何一件事情,很多事情只是我觉得做得差不多,结果不是很差,所以有段时间我经常抱怨自己的太容易满足。虚无主义还有一点就是总是过分担忧未来,就像岛村在故事中全程都很平淡的心理表现,不管是面对离别还是重逢,他都没有过分的喜悦,因为他知道他和驹子不会有结果,所以他可怜驹子也可怜他自己。在看到驹子弹琴、看书时,他更加觉得驹子可怜,因为他知道这些并不会改变驹子的命运,所以在他看来这一切都是徒劳。我似乎也过分担心未来,关于学业,人际以及种种,我都想得比较多,以至于干扰了我的生活,我总是给别人说尽大道理,但到自己时却经常想不清楚,而且也很少给别人说,因为觉得没必要,好的坏的都会过去。仔细想想,这也是一种轻微的虚无主义,长期积累就会在某一刻突现。
太理性的人都容易陷入虚无主义,因为他们总是看得太透彻了,所以很多东西失去了神秘色彩。就像我们必须从死中看到生,然后体验到生命的虚无,生命自它产生的那一刻起,便注定只有一种结局。所以,我觉得看透生命本身并不伟大,伟大的是依然能笑对生活。
有时候,我有一种奇怪的想法,我在想为什么要求一个人每时每刻都开心呢,因为我觉得这种开心很假,明显就是在假装开心,这样岂不是更不开心,仔细想想这也是一种对无奈的反抗。
生活本身并没有意义,所谓的意义大多都是自己自己给自己找乐子,如果有人非要问你吃火锅的意义在于什么?那你就说好吃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