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山民自发修建的供人歇息的亭子,如今都去了哪里呢?记得小时候,在通往我外祖父家的山路上,就有这么一座亭子。我见它时,圆木的柱子与围了一圈的凳子,还有顶上的稻草,由于风吹日晒雨淋,都成了麻褐色。在四周青树翠蔓的映衬下,像是来自古代。小男孩第一个跑进亭子,欢喜地躺在扁长的光滑的凳子上。他的爸爸妈妈那时很年轻,一边欢喜地看着他,一边说着他们的悄悄话。
这都是20多年前的事情了。
来回的山路上,零星地住着几户人家。清一色的土墙黑瓦,木门木窗。整齐的石砌的台阶。偏房的屋檐下堆满了干柴。虽是物资匮乏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了开饭时间,谁家都可以管你吃顿饱饭。若是天色已晚,他们还敢把你留在家中住上一晚,待第二天还挽留你吃了早饭再走。我在八九岁时曾享受过这样的优待。
今日回想起来,恍若隔世。
那天晚上,我和那户人家的三个孩子挤在一张木床上。他们见我很是好奇,我见他们并不畏惧。年龄相差不大,我该喊他们哥哥、姐姐和弟弟。姐姐喜欢笑。小弟弟比较调皮,非要挨着我睡,问了我好多他想知道的事情。
想念曾经的美好那晚的月亮大得出奇,从窄小的木窗往外看,能见到远山的轮廓,确如铁的兽脊。院里的梨花悄然开放,宛若美人一袭白裙的倩影。月华朗照之下,山村特别安静。只能听到小虫的叫声,睡地铺的大人的鼾声。
长大后读宋诗,里面有一句“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写的是良缘已去、知音难觅的忧伤,但是我能想到的、也是时常要感慨的,却是那个夜晚的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