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清光玄明
在炼至如如不动之前,需常自我净化,使正气存身,则邪不可干。
在红尘这个大道场中磨砺,每天不可避免所接触到的,不仅仅只有各类人事物,还有一些肉眼所无法捕获的能量体、信息体等,都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如何在生活中减少沾染,从而护卫好自己的清净道心,是每一个入世行者的必修课。
若说什么无欲则刚、无为而治,似乎对大部分人而言尚且太难,但若落到日常实处,还是有章可循的。其实质,是内缘与外缘的善化。
一、环境之场
宇宙是一个万物类象的大太极。同象相联,感而遂通。环境中的一切,均以隐态方式产生气运作用。生命与自然,因整体性而存在。
天时之五运六气我们还无法娴熟地调整配合,但我们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入手,先彻做清理,后定期维护。环境及物品的有序程度会通过对空间磁场的作用,从而对人的身心造成影响。
各位不妨可以自行试验,比如,洗干净晒蓬松的衣服与几天不洗皱巴巴的衣服穿在身上有何不同?再如身处整洁干净的阳光适度的房间,与呆在乱糟糟的阴暗屋子里的感受差异。又或是办公桌上的摆放等等,这些虽然都是细节之处,但却是长时间陪伴我们的,其能量场的影响不可小觑。
从小处着手,日积月累,便可领悟自身所处的环境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己内心情况的一个外在体现。感外而知内,才能逐步体察自然之道。
二、人际之网
不论是亲朋好友、合作伙伴,或是上司客户,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经历、观念以及处事原则。你也许难以和任何人都合拍,更难以指定谁进入你的人际圈,唯一能做的,是构建自己相对合理的相处模式,从而营造一个较为良性的人际体系。这并非从世俗角度去追逐利益,而是从修行角度步入人际能量的良性循环。
除了最基本的理解和包容之外,重中之重是识人(包括深度认识自己)。或许你有一双“看谁都能看到其优点的眼睛”,但随着角度和立场的切换,你会发现,没有一种优点是恒常的。比优点更稳定的是特质。特质是中性的,没有好坏,只有不同的作用。比如说,某男士的特质是强悍。当他是一名丈夫,太太会嫌他不够温柔。当他是一名中层干部,下属会觉得他不够人性化,而老板会觉得他作为领导够威严。当他是一名客服,顾客也许受不了他的刚硬态度。而当他是一名警察,那抓起小偷来自然不会手软。人没变,特质也没变,但是在不同的角色和事务中,作用大不相同。只有当你切实地做了不带主观偏见的识别以后,才能更合理地判断与对方(以及与自己)的相处模式。
在这过程中,可能你还会有另一种收获:有些放不下的可以放下了。当然,还有另一种更奇妙的体验是:随着修行,与自己缘分不深且频率相差过大的人,会自动逐步淡出。不必感慨,因为这是一种必然,亦业亦缘。感恩曾经的遇见和陪伴就好。
三、信息之滤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不小心就忽视了自己关注中的资讯正在喂养着什么。也许这些信息是“营养品”,也许,是“贴着保健品包装的慢性毒药”。往往你自认为安全的最可笑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家都这样。而最危险的状况莫过于:在不知不觉中中毒。
与某些目的性推手的论调相比,那些燃烧欲望的购物链接,都还算是程度轻的。更甚者,是潜意识的植入。这并不是在抵触信息,而是旨在学会分辨。虽然要定个统一的辨别标准不易,但至少在照单全收之前,多升起一些疑问和警醒。另,依理不依人。
倘若站在自省的角度而言,无论是何种情况,均是由于自己心有漏隙才会被负能量钻了空子。与其说是不良资讯的锅,不如说是自己的贪嗔痴和猎奇心所一手造成的。不可不警惕。
四、妄欲之念
欲望并不是绝对的贬义词,欲望可以拆分为合理需求和“妄欲”。但无论是合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或是妄欲未遣,都有损于身心健康。而对于妄欲,一味的压制显然是不明智的。与其去考虑如何修正,不如先深入透视一下我们真正的需求。当需求被正视,并且被更明智、更合理地满足时,很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把需求追溯到基本层面,你就会发现,人的欲望是极其交错与混杂的。尤其是当一种事物已经承担超过了它的本职属性和功能之后,必然会给身心带来负担。
拿食物举例。人有吃的欲望很合理。吃的本职功能是满足身体基础营养使之正常运作。但如今,食物的属性不仅升级成了应酬的媒介,甚至还肩负了一部分“抵抗生活压力”的职责。尤其是一些深度加工的垃圾食品,似乎抗压能力更胜一筹。为了平衡压力和虚荣,对食物的欲望也就变得越来越不纯粹,三高、暴食症等隐患也就随之而来。
再如性欲。说破无毒。基本的性欲本来是人类繁衍的正常需求。如果直接面对生物层面的基本需要,实际并无可厚非,能量损耗也并不太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信息的开放,性欲不仅与S情画上了等号,还升级成为了满足部分人虚荣心的利器,甚至同食物一样,也沦为了排解压力的恶性循环的伤身方式。如此不断的将其效应放大,频率超出适度范围,合理需求就变成了伤身之瘾。
人之欲望又何尝只有此二者?更有追名逐利,贪图享乐之欲,至劳形忧心,如悬脖之剑。人胜欲,方为人,欲驱人,则沦魔。渐悟渐遣,至少可以从远离“妄欲”的三部曲开始:1、正视欲望。2、拆分出合理需求。3、以明智的方式分别对应满足。(说明:入世实修者在这三点基础之上,随个人境界提升逐步升华满足方式,渐臻自然,摄情归性。有家庭者,需兼顾家庭责任与实际情况。)
五、情绪之诉
情绪的本质是一种提醒和联通机制,它真正提醒的是,你内在的某种能引发相关情绪的信念体,而这些信念体的总和,就构成了所谓的“我执”。这也就意味着,你越给情绪贴标签,你亲手搭建的我执的壁垒就越牢固。而情绪的产生,是在告诉你:心迷失了。在迷失中,你进入了你所执着的不同切面。
真正化解情绪、脱落习气需要性命皆修,从找回意识的中心点开始,深观并体证无我,最终不为境牵。离开亲身验证,只在理上谈论,是剥脱不了底层妄心执念的。而在日常中学会处理情绪,培养定力,也属于自我净化的重要一部分。大体可以分两种方法。
第一种,拉开距离,保持中心点。不怕情绪起,只怕觉知迟。也就是知道我有情绪,但情绪不是我,允许它产生,不加以评判,看着它流经即可。面对各种各样、参杂无序,且随时爆发的情绪,只需要觉察和观照。当然,这期间有个阶段反而会感觉情绪比之前还多。其实不然,这是由于之前你是在无意识的情绪中,自己都不知道。所以不是多了,而是你开始清醒意识到了。这和刚开始静坐时感觉杂念比平常更多有些类似。只需要保持下去,久之,情绪刚起即落,觉起即无。
第二种,认清情绪起落处,直击“我执核心”。比如,别人迟到让你等再久你都不会发火,甚至没钱也不会牵动你的心,可一旦有人在你面前以更优异的发挥超过了你的某种专业或特长,你就会非常窝火。这里的执着点是:这方面只能我优秀。背后的信念是:这方面的“优秀”是我给自己贴的标签,一旦这个突出的标签被撕毁,表面看是这个标签没了,实则是这个标签所形容的“那部分的我”不存在了,也就是构成“我”的一个重要支柱倒了。其实不论何种情绪:嫉妒、嗔恨、担心、焦虑、委屈、沮丧......等,深挖到最后,在很大程度上面临的都是对这个“我”消失不见了的恐惧。
以上两种方法相辅相成。第一种是拨开心和物的粘连,让情绪更无阻力的流经;第二种是清晰地照见,认清情绪的来源、形成过程与归宿,从而做自己心情的主人。大家可以根据不同阶段和需要逐渐尝试。
道济天下,周乎万物。“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注1)。清心净意,岂需回避尘嚣?即为磨砺,又何恐身居繁华?烟花酒肉,亦可不惑于心;处之安之,觉之悟之则矣。
注1: 出自《周易.系辞上传》第四章。
避免失联,有意者请添加下方联系方式,感恩。
- The End -
清光玄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