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般人总以为,孩子最主要的需求是被爱,其实不然,他们最主要的需求是向父母展示他们的爱。为人父母者要认识到这一点,容许孩子展示他们的爱。——伯特·海灵格
2、关于爱还有一个秘密,孩子以为,他的爱有无比的威力。只要他显示出足够的爱,他就可以让其他人快乐,只要他做了足够的牺牲,也可以为其他人创造快乐。这一份带有魔力的态度,使孩子以为可以掌管别人的快乐。父母对孩子往往也持有同样的态度。他们以为,只要他们对孩子有足够的爱,孩子便会过得很好。这只不过是一种想法,以为爱有无比强大的力量。不过,这份爱同时又使人感受到完全无能为力,因此这份爱非常痛苦,也常被藏匿在不良或者令人无法理解的行为中。——伯特·海灵格
3、很多人企图以爱拯救父母或者父母也企图以爱拯救孩子,这是一个无法实现的谬误。当爱涌现时,人会体会到最痛苦的感觉;爱若是从心底涌现出来,那便是人所能体会到的最刻骨铭心、最痛苦的感觉了,其中总是联系着一股无助感。此刻人们必须放下所有表面的忧虑,信任那个我们并不认识的巨大力量,这是唯一的解决方法。——伯特·海灵格
4、在离婚的过程中,孩子会成为父母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在权力斗争中取得胜利的一方是联系着一份得胜的感觉:现在我将你推出场外。有胜利的地方总是有被破坏的东西,男人胜了女人,他也失去了女人的心;女人胜了男人,她同样失去了男人的心。父母胜了孩子,父母便失去孩子的心;孩子胜了父母,孩子便失去了父母的心。斗争取胜,是一种自大自傲的相处方法。
与之相反的相处之道是一种谦卑的方法,即你要看见和承认对方。那种放弃取胜之心,以及面对权力斗争的态度,会引发和平与治疗的力量。在灵魂深处,运行着一股照顾整体、和解、相互承认与尊重的力量。只要我们相信这个力量,不加干预,力量便会自然地发挥作用,这也是我常说的现象学的处理手法,即放弃求知而得到认知,放弃权力而得到效用所带来的影响。——伯特·海灵格
5、有些家庭秘密与孩子无关,必须保密。所有属于父母亲密关系的事情或是罪恶的问题都与孩子无关。不能允许孩子询问父母做过的事情,就算他们知道了,又能做什么呢?他们只会表现出比父母高一等,治疗师要守住这些秘密。另一类家庭秘密却需要透露出来,例如没有被尊敬、被承认及被遗忘的人,并且是属于家庭中的人,如早逝的兄弟姐妹。孩子必须知道这件事,透露出来的秘密对我们有治疗作用。——伯特·海灵格
6、家中若有一个残疾的孩子,其他兄弟姐妹往往不敢接受自己的生命或命运。他们会限制自己的生命,以作为对残疾的兄弟姐妹的一个补偿。据我观察,这更会增添残疾孩子的负担,因为他无疑成为限制其他兄弟姐妹愉快生活的原因。解决方法是,健康的孩子对残疾的孩子说:“我向你的命运鞠躬,我尊敬你的命运,也尊敬我的命运。我接受我得到的生命,也让你活在你得到的生命中。但我永远是你的兄弟或姐妹,你有需要时,我会在你的身边。”残疾的孩子也能得以自由发展。此外,健康的孩子可以从和残疾孩子的联结中得到力量,发挥自己,而残疾孩子也可以参与健康孩子的生命和成就。——伯特·海灵格
7、社会环境往往对有残疾孩子的父母表示遗憾,认为他们遭遇到不幸的命运。当我们看清楚这个家庭时,见到他们对待残疾的孩子所流露出的爱心、温情和纪律,我们便知道这个残疾的孩子对这个家的特殊意义。好比个人的疾病,当人们接受它时,疾病便会带来意义一样,有残疾孩子的家庭散发出一道光彩,粉碎我们对幸福的惯性幻想,也有机会对带着限制和局限的生命,做更深层的欣赏。——伯特·海灵格
8、弗洛伊德(SigmundFreud)曾说过:“打孩子的父亲,往往是想打他的妻子。”同样,打孩子的母亲,其实往往是想打她的丈夫。这种情况时常见到,报复的对象,多数是那些弱势的人。——伯特·海灵格
9、不论什么原因,父母如果想要脱离家庭,他们总希望孩子能好好地生活,在家族系统排列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孩子如果干涉,企图要为父母承担他们的命运,这对父母是一大不幸。孩子是不能阻止父母的,但他们却可以得到父母的祝福。——伯特·海灵格
10、父母活着,孩子才能生存下去。父母一方如果早逝,他(她)在家庭中也需要有一个位置,比如挂一幅他(她)的照片,就算仍然在世的一方已经再婚。因为第一任男人或女人,是孩子的父亲或母亲,他(她)应得到被尊重的位置,同时也应容许孩子对去世的父亲或母亲流露出爱。仍然在世的母亲或父亲、继父或继母应带孩子到去世的父亲或母亲的灵位前,让他哀悼,这样孩子就比较容易承受分离的悲伤。对孩子来说,这种分离是很沉重的命运,但他可以把沉痛的感情,转变为治疗的力量。同时我们也可以对孩子说,去世的人依然存在并看护着他,这也不失为一个较好的处理手法。——伯特·海灵格
11、对抗父亲的孩子会受到严重惩罚,若一个后代晚辈以为自己有权利超越前人,以为自己可以挑战前人,这其实是一项极为严重的无理要求,这份傲慢是一切悲剧的基本原因。——伯特·海灵格
12、孩子带着非常深厚的爱与父母联结在一起,他们全心全意地接受父母所给予的,或向他们提出要求。孩子如果感知到他离去对父母比较好,他会本着爱离去,或者假使父母企图为某些事情赎罪,即使要付出自己的生命,孩子也会很乐意代替父母赎罪。——伯特·海灵格
13、父母,或简单来说,人们往往有一种想法,以为他们可以掌握生命,操纵幸福,任意而为。例如一个女人想象她和女儿可以完全互相占有对方,或许她离开男人,还会宣称:“这做法对我来说完全正确,我为自己而做,因为我已无法忍受了。”这种态度反映出,她没有顾虑后果,完全否认人与人是联结在一张网中,有着平等的地位,不能操纵或漠视别人:“我要寻求自我成长,你怎样,完全与我无关。”这是不应该有的态度,这会带来不幸的后果,孩子要为此赎罪。父母通常会生活得很好,但孩子却承担着他们的罪恶,为他们赎罪。——伯特·海灵格
14、(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当儿子停留在母亲的影响范围内时,他的心将充斥着女性能量,这将使他无法从父亲身上汲取男性力量。这也同样适用于那些停留在父亲影响范围内的女儿,她的心将充满男性能量,而使她无法从母亲身上汲取女性力量,并影响她成为女人的发展。荣格将男人心灵中的女性原型称为“阿尼玛”而将女人心灵中的男性原型称为“阿尼姆斯”。当儿子笼罩在母亲影响范围中时,阿尼玛有较强烈的发展。奇怪的是,当男人笼罩在母亲的影响范围中时,他对其他女人的了解和热情较高(比较善解女人的心意,适合做女人的“闺蜜”),对其他男人和女性的吸引力较小。而当女人笼罩在父亲的影响范围中时,阿尼姆斯的发展较为强烈。她对其他男人或女人而言,吸引力也较小,却对其他男人的了解和热情较高。男人心灵中阿尼玛的影响将限制他无法及早朝向父亲移动。令人惊讶的是,这也使他对于女性的独特与价值产生较多的热情和了解。同样,女人心灵中阿尼姆斯的影响将限制她无法及早朝向母亲移动,她将对于男性的独特与价值产生较高的了解与热情。因此,我们了解,阿尼玛是儿子没有接纳他的父亲的结果,而阿尼姆斯是女儿没有接纳母亲的结果。——伯特·海灵格
15、兄姊都必须为弟妹付出,而弟妹都必须要接受来自于兄姊的给予。这代表着老大必须照顾老二和老三;老二则接受来自于老大的照顾并且为老三付出较多;而老三则接受来自老大和老二的照顾。老大付出最多,老幺则得到最多;而老幺常常以照顾年迈的父母作为回报。——伯特·海灵格
16、当孩子成年后对父母说:“我从你们那里得到了很多,而那已经足够了。我会一辈子带着你们所给予的礼物。”这将为他带来丰盛和满足的感觉,并且他能够说:“其他我所需要的,我将为自己创造。”这也是会带来极大益处的语句。这会使这个孩子独立。——伯特·海灵格
17、如果孩子告诉父母:“你亏欠我,你该给我更多。”这将使父母紧闭心扉。从此,父母将无法自由、快乐地为孩子付出,他们所做的将是出于孩子的要求。如此一来,在孩子放弃他的要求之前,他也将无法接受父母的给予。如果孩子坚持向父母要求更多,这将使他仍与父母紧密连结而无法独立,当他无法离开父母时,父母也将失去他们的孩子。——伯特·海灵格
18、孩子将分享父母的生命,但无法直接从父母的生命中拿取任何的荣耀或权利。这是我们的命运,但我们常常背离这样的原则。当一个孩子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一笔财富或是头衔,而不是付出自己的努力、经验或是痛苦得来时,他的权利或是财富将没有根基。——伯特·海灵格
19、当家庭中的后辈试图要为前人付出,仿佛这位后辈的地位与前人平等,甚至高过于他,而不是接受前人的给予并尊敬他时,施与受的法则将出现逆转。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父母从孩子身上得到他们在自己父母或是伴侣身上所无法得到的,而孩子也愿意为父母付出。此时,父母就变成孩子,而孩子就变成父母。爱的流动就不是自然地由高处移向低处,施与受的流动将必须对抗地心引力由低处向高处流。但就如水无法往高处流动一般,这样的付出也将永远无法到达它真正的目的地。——伯特·海灵格
20、当孩子轻视施与受的序位时,她也会为此得到严厉的惩罚,即使不了解这种错误或是原因,她也会感觉到无力或失败。当她错置了施与受的对象和序位时,尽管出于爱,她仍然忽视了序位法则。她无法了解这样做并不合宜,而只是觉得自己是在做好事。序位无法因爱淹没,序位的阶层高于爱而存在,心灵中存在着一股力量,即使以生命及个人福祉为代价,爱的流动仍要依照序位及平衡法则运行。因此,盲目地出于爱而不顾序位法则的行为是悲剧的开始。唯一的出路是:带着爱了解并接受序位法则。对序位法则的了解是一种智慧,而带着爱的臣服是—种谦卑。——伯特·海灵格
21、被收养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拥有自己的父母,他们也从自己的原生父母那里获得了生命。因此他们也像原生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一样,是家庭的一分子。他们跟原生家庭连结在一起,无论命运的安排为何,家庭中其他成员也一样会受到影响。这些成员参与了孩子的命运,就如同这是他们的命运一般。收养并不会改变他们同属一个家庭系统的事实。——伯特·海灵格
22、孩子能够在心中描绘出父母的样貌,即便他们没有见过自己的父母。当孩子在内心之中感到与父母之间的连结,便能了解与父母有关的一切,因为父母就是自己的一部分。就心理与生理各个层面来看,孩子都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孩子会跟父母拥有相同的感觉、同样的喜好,以及相似的样貌。孩子也与父母以及整个家庭的命运纠结在一起。因此,孩子也会随同其他家人一样受苦,一样怀抱希望,一样寻求被疗愈。同样,孩子也会像其他家人一样感到罪恶而想赎罪忏悔,这个罪恶感甚至包括了将孩子送养而感到的罪恶感。跟父母一样,孩子面临一项特殊的任务:借由与心灵深处那股伟大力量的连结,来超越命运残酷的表象,而让自己从牵连纠葛及其所造成的后果中解放出来。——伯特·海灵格
23、母亲和小孩之间的连结曾被中断,虽然后来重新结合,可是当初分裂的痛苦依旧存在。许多家庭里,小孩出生后没多久就和母亲分离,例如小孩必须住院,妈妈却不能去探望他。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早产儿身上,出生后马上就要被放进保温箱里,剖腹生产也会造成早年分离的状况。孩子经验这些分离,相当地痛苦,那份痛苦通常会转变成愤怒或绝望。之后就算母亲回到孩子身边,孩子仍会因为心中有对痛苦的记忆,而把母亲推开。然后,母亲可能会感到不知所措,猜想自己是哪里做错了,最后甚至会以离开的方式响应小孩。如此一来,母亲和小孩并没有真正再次结合。
这种创伤将会一辈子影响着小孩。孩子早年朝向母亲(有的状况是朝向父亲)的连结被中断,也会使他无法真正接近其他人。日后孩子长大,他的行为将持续受到童年创伤的影响。他将伤痛铭刻在心,依循其模式生活而不知。一旦他稍微接近某人,就会自行退后站到一旁,然后回到原点,重新展开另一个循环。事实上他哪儿也没去,只在原地打转。
这种问题的解答是什么呢?回到朝向母亲的连结被中断之时,完成连结的移动。这种情况里,治疗师必须代表来访者的母亲,紧紧抱住孩子。如果孩子想要挣脱,治疗师必须抱得更紧,直到小孩在拥抱中放松为止。再次回到连结被中断的状况里,朝向母亲的移动终于完成,孩子才真正走到母亲身旁。——伯特·海灵格
24、我想要从灵性的角度来谈谈另一个领域:忧虑而不安的小孩。一般他们会被称为“麻烦的小孩”。不是孩子有障碍,而是系统中存有某些障碍,换句话说,小孩的家庭系统有失序混乱的状况。家庭主要的混乱总是来自于排斥或遗忘某个家庭成员,出生在这种家庭的孩子会怎么做呢?小孩会看向被家庭排斥的那位成员,而变得忧虑不安。一旦家庭再次承认那位被排斥的成员,小孩就能放下重担。我发现小孩焦躁不安而易怒,是因为他们看向某位被家庭忽略的人。正因为如此,我才提出这个惊世骇俗的概念:“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家庭排列显示出他们真的都是好孩子。——伯特·海灵格
25、我想要从灵性的角度来谈谈另一个领域:忧虑而不安的小孩。一般他们会被称为“麻烦的小孩”。不是孩子有障碍,而是系统中存有某些障碍,换句话说,小孩的家庭系统有失序混乱的状况。家庭主要的混乱总是来自于排斥或遗忘某个家庭成员,出生在这种家庭的孩子会怎么做呢?小孩会看向被家庭排斥的那位成员,而变得忧虑不安。一旦家庭再次承认那位被排斥的成员,小孩就能放下重担。我发现小孩焦躁不安而易怒,是因为他们看向某位被家庭忽略的人。正因为如此,我才提出这个惊世骇俗的概念:“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家庭排列显示出他们真的都是好孩子。——伯特·海灵格
26、对于辅导小孩的老师和负责照顾小孩的人,我想对你们说:如果你帮助小孩帮过头,小孩会生气,所以帮助他们的时候,请保持一段距离;还有,请把自己当做小孩父母的代表者来帮助他们,更重要的是请把自己的排序放在小孩父母的后面。如果你把自己看得比小孩的父母地位还高,以为自己比他们的父母做得还好,小孩也会生气。——伯特·海灵格
27、如果你对某个小孩说:“你父亲是个酒鬼,长大之后千万不要变得跟他一样!”这样一来小孩会“更想”变得和父亲一样,因为他对父亲十分的忠诚。如此告诫小孩就会对小孩的心灵造成如此的后果。但如果你容许小孩变得和他的父亲一样,允许这个小孩在心中对自己的父亲说:“我好想变得跟你一样。”这个小孩就会注意到父亲温柔地看着他,对他说:“好。你变成我之后,你的所作所为一定和我不同。”允许小孩模仿自己的父母,小孩才有机会从父母的“魔咒”(负面情绪或行为)里超越、成长。用这种方法同意小孩的处境,就表示辅导老师把自己看得比小孩的父母序位还低。——伯特·海灵格
28、所有的孩子都深爱着自己的父母,不管他们的父母为人如何。帮助小孩时若能荣耀并深爱着小孩的父母,那么小孩在那人身旁就会感觉安全。如此一来,小孩能深爱那位助人者,因为助人者(或老师、辅导员)的内在和小孩的父母有了一份连结。待在这位助人者身旁,小孩意识到,只要他想,他随时都能走向自己的父母,随时都能爱自己的父母,随时都能表达对父母的爱。——伯特·海灵格
29、对父母来说,拥有一个残障的小孩犹如人生的所有期望被命运划破一刀。一方面,父母通常都以深刻的爱和小孩相连,他们待在小孩身旁,和小孩一同受苦。另一方面,父母通常会自责,检讨自己哪里做错了,或是怪罪其他人,比如医生。但这样他们就错失了和小孩直接的连结,也错失和自己的直接连结。怎么做能够帮助如此处境下的父母?让他们认出有一个心灵的移动带领着他们和小孩,帮助他们走上一条特殊的道途。让父母在这种心境之下同意自己的命运,也同意小孩的命运。父母和小孩走在这条特殊的道途上,将会获得一种特别的力量,也会对人生的意义有另一层特殊的了解,这是其他命运道途所不能领会的礼物。在命运严苛的考验下连结人生的深度,这样的家庭将会经验到超乎表面的幸福、爱和人生。这不单单是个人的命运而已,这种命运也带着一份治疗的力量影响周遭的环境,甚至远超过家庭的范围。它带来一份谦逊、虚心的力量,为人们的心腾出一个空间,让爱和仁慈有机会渗入。——伯特·海灵格
30、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像其他关系中的爱一样,要受到连结、付出与接受,和适当分工的限制。和其他方面的爱不同的是,只有在付出和接受保持在不平衡的状态下,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才能获得成功。——伯特·海灵格
31、当父母被他们的孩子接受时,当他们看到闪现在孩子眼里的光芒时,当他们听到“很高兴你生了我”这样令人愉悦的话语时,都会得到深深的满足。——伯特·海灵格
32、在年幼的孩子中最容易见到这种情况:他们毫不隐瞒地模仿自己的父母。但是,孩子们这种爱的特征,在他们长大成人的时候,会继续在他们内心生活里运作,继续在家庭关系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这种发自爱的行动,会让孩子跟随着父母受苦。虽然这常常是无意识的,但是,由于不断地重复父母的不幸,从而使这种不幸一直延续下来。——伯特·海灵格
33、乖女儿的故事:一个35岁的妇女告诉大家她快要离婚了。她曾经有一段快乐的婚姻,有三个孩子。至于为什么离婚,她自己根本就找不到合理的借口,但还是回绝了大家的建议,坚决不肯回心转意。在后来的治疗中,治疗师问了问她父母的情况。原来,她父亲在航空母舰上为了救同事不幸遇难。治疗师问那时候她母亲多大年纪。她回答说:“我爸死的时候,我妈妈才35岁。”治疗师接着问道:“难道你们家中的乖女儿都得在35岁时失去丈夫吗?”——伯特·海灵格
34、孩子们会无意识地渴望自己能和父母同样受苦。他们之间连结的爱如此之深,以至于让他们变得盲目,抗拒不了诱惑,力图通过接受父母的痛苦来照顾自己的父母。虽然他们的行为是发自于爱,并相信自己正在做着有益的事情,但实际上孩子们开始执行自己“祖父母”(父母的父母)的功能,并通过伤害自己,过起让自己的父母非常担心的生活。他们盲目的爱保护着他们和父母之间的连结,试图通过执行父母的功能,付出给自己的父母,而不是从父母那里接受。他们把付出和接受的动力走向颠倒了,因而在不知不觉中让痛苦持续了下来。——伯特·海灵格
35、父母和孩子之间爱必须遵循的三个法则:1、父母付出,孩子接受2、付出和接受之间必须是不可调和的失衡。3、当孩子是孩子,父母是父母时,在家庭内根据时间和功能而确定的阶层受到尊重时,爱才是最完美的。——伯特·海灵格
36、孩子有时候不按现实接受自己的父母,反而根据自己的假设来评价他们,好像要成为父母必须取得某种资格似的。实际上,他们常说:“我不喜欢你这一点,所以你不配做我的父亲。”或者,“我需要的东西,你没有给我,你没有资格做我的母亲。”不顾事实地这样说,真是荒谬。父母通过受精和生产而成为父母。单凭这些,已足以让他们成为孩子的父母亲。对于这最早期的付出来说,孩子没有丝毫资格来改变这一切。——伯特·海灵格
37、当孩子接受自己的双亲,并按现实中的状况承认他们是自己的父母时,当孩子和父母之间找到解决办法时,他们的内心深处就会产生固化,并对父母产生清晰的认同感。如果孩子们在自己的心中排斥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他们就会感觉到空虚和不完整。排除或贬低父母的结果总是一样的,就是孩子自己会变得被动,感到空虚。这是引起抑郁的一种常见原因。——伯特·海灵格
38、当孩子拒绝按父母的现实接受他们时,他们会让父母感到愧疚不安。如果孩子整天都不快乐,不断地失败和受苦,而原因是缺乏父母的看管照顾,那么父母就会深感愧疚不安。他们会觉得自己给了孩子生命,却又让他们受到伤害。如果孩子能够克服他们童年时代所受的痛苦,学会快乐地生活、满意地生活,那么,他们的父母就会感到欣慰。因为孩子有了愉快的生活,他们就不会紧抱着对父母的怨恨不放。他们会接受父母陚予自己的生命,过上最好的生活。尽管如此,很多人宁可让自己沉沦在不幸之中,也不愿欣然接受生命中的各种际遇,拒绝帮助父母抛开过去的愧疚,不想让父母得到安心。——伯特·海灵格
39、当父母的需求未被满足时,求助对方或求助自己的父母才是最合适的。当他们求助于自己的孩子以期得到安慰和安心时,家庭中的角色和功能就颠倒了。这就是父母认同(parentification),孩子假定自己是父母中的一方。孩子们没有保护自己抗拒这种过程的能力。孩子们觉得对自己的父母有责任,父母期望自己孩子的行为就像成人伴侣一样,当家庭陷入这种模式时,每一个人都将痛苦不堪。家庭中的孩子呈现出过分的、不适当的重要性时,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没有一个孩子能够满足自己父母的情绪需求,填补他们的空虚。——伯特·海灵格
40、父母认同就是一个孩子假设自己在父母亲的位置上。例如,一个母亲对她的女儿有强烈的不满,根本就无法理喻。回想一下自己的原生家庭系统,她记得曾经对自己的妈妈很不满意,同时发现这和她对女儿的不满简直是一模一样。牵连在母亲身上的爱,现在正牵连着对女儿的爱。这就是父母认同(parentification),是家庭动力的一种形式。这并不只是单一个体的感受,所以,要设法明白整个家庭中发生了什么。——伯特·海灵格
41、接受自己的父母会产生一个奇特的效果,就是孩子和父母分离。这些事情并不是真的对抗父母,而是使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完整和圆满。接受自己的父母意味着,“不管你给我什么,我都接受。你们给我的已经太多了,足够了。不论我还需要什么,我都会照顾自己,或从其他人那里得到,现在我会心平气和地离开你们。”那就是说,“我接受你们给我的一切,虽然我可能会离开父母,但我还是他们的儿子,他们还是我的父母。”——伯特·海灵格
42、不能够接受父母的孩子,必然是会设法补偿他们之间的不足。实际上,人们常常追寻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启迪”,就是在追寻仍然没有被自己接受的父母。接受父母之后,对“神”的追求常常会停了下来或有所变化。许多人发现,一旦成功地接受以前被拒绝的父母,所谓的“中年危机”就迎刃而解了。——伯特·海灵格
43、我要告诉你,在父母之间有些事情我们一定要记住。不论父母之间发生了什么,都不关你的事!不论他们告诉你什么事情,你都要尽可能快地忘记!要保持自己的心灵和灵魂的清纯。掌握忘记的技巧,是一种有治疗作用的方法。这种忘记是一种精神上的历炼。——伯特·海灵格
44、通过受苦而和自己的父母连结在一起,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诱惑。如果母亲情绪低落,她的女儿也会情绪低落。如果一个父亲酗酒,孩子也会不由自主地用某种方式模仿父亲的遭遇,可能会在生活中处处失败。但是,成熟的爱要求孩子渐渐地放弃幼稚盲目的爱,学会像成人那样去爱。成熟的爱要求孩子们从家庭的牵连中释放自己,不再重复那些有害的事情。——伯特·海灵格
45、一个男人在进入一个伴侣关系时,会把自己家庭里的价值和传统带过来,一个女人也是如此。可是,他们的各自的传统和价值之间常常有很大出入。孩子们表面上在跟随占优势的一方,但实质上却在跟随另一方,即弱势的一方。例如,如果父亲的价值观占主导,那么这对夫妻的孩子表面上会倾向于跟随父亲的价值观,实质上却会追随母亲的价值观。最常见的是,母亲的价值占主导,孩子们表面上追随,他们会在表面上拒绝自己的父亲,私底下却在效仿父亲,而且一般情况下,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伯特·海灵格
46、离婚之后谁得到孩子的监护权,说真的并不像你想的那样棘手。有两个系统原则能够指导你作决定:1、孩子应该跟着父母中最能肯定对方的那一方;2、无论谁放弃这种关系,都不应该得到孩子的监护权。——伯特·海灵格
47、实际经验告诉我们,在孩子的心目中,父亲对母亲的评价通常比母亲对父亲的评价要高得多。如果一个妇女想赢得监护权,她就要学会在孩子的面前肯定前夫的为人,这样她才能赢得拥有孩子的权利。——伯特·海灵格
48、如果一个离了婚的男人得到了孩子的监护权,他又想再婚,最好不要根据孩子的意见,而要自己做决定。父母决定之后,孩子也必须接受这个决定。孩子不是平等的伴侣,这一类事情看起来可以和他们商量,但实际上不应该和他们商量。无论如何,肯定不能强迫孩子们去爱继父母。——伯特·海灵格
49、当(离异)父母之间平心静气地决定由谁监护之后,孩子就不用为决定跟哪一个而头疼。父母经常有这样的想法,谁得到抚养权,谁就可以把孩子从对方那边带走。这是不可能的。即使孩子只是跟随父母中的一方生活,但他永远都是父母双方的孩子。不管父母双方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孩子必须清楚地知道,即使他们不再是夫妻,双方仍都是自己的父母。——伯特·海灵格
50、如果孩子不能够由自己的父母抚养成人,那么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也许是最好的选择。通常他们和孩子的关系很密切。如果他们能收养孩子,一般情况下,孩子们会得到很好的照顾,万一情况有什么变化,他们回到父母身边也比较容易。如果孩子的袓辈都不在人世,或者袓辈不能接受他们,那么接下来的选择常常是父母的兄弟姐妹。仅仅在家族中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收养才最后纳入考虑的范围。——伯特·海灵格
51、如果一对伴侣收养一个孩子是出于自己的需要,不是出于关心孩子的开心快乐,那么为了满足自己个人的需要,他们会焊然地把孩子从亲生父母那边带过来。在系统中,这相当于一种偷窃孩子的行为。因此,将会在家庭系统内引起严重的负面后果。是什么原因让亲生父母把孩子交给别人抚养并没有多大关系,养父母常常会付出等值的代价。例如,因为错误的理由收养一个孩子之后,养父母常常会离婚。伴侣的“牺牲”是为了从亲生父母那里抢走他们的孩子所作的补偿。在我处理过的那些家族中,由于不恰当的原因而收养孩子的结果包括有离婚、生病、流产和死亡。在最具破坏性的形式中,这种动力可以表现成养父母的亲生孩子中会有人生病和自杀。——伯特·海灵格
52、有些时候,生身父母把孩子交给别人抚养时,并非是迫不得已的。那么,孩子理所当然地会怨恨自己的父母,而养父母却变成了替罪羊。如果养父母已经把自己当成了亲生父母,情况对他们来说就会更糟。如果养父母很清楚他们只不过是亲生父母的代理,那么孩子就会把自己的负面情绪一直对着亲生父母,对养父母就会心生感激。这样对养父母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安慰,对寄养的孩子又何尝不是呢?——伯特·海灵格
53、当孩子被收养的时候,明确区分父母之间的称谓是很有帮助。养子对亲生父母和养父母要明确地采用不同的称谓,例如,“父亲和母亲”和“爸爸和妈妈”。养父母不应该把收养的孩子看成“我的儿子”或者“我的女儿”。他们传达给孩子信息更应该类似于“这是我们收养的孩子,我们代表他的亲生父母照顾他。”这一信息有明显不同的性质。——伯特·海灵格
54、当一方伴侣带着一个以前的孩子组成新的婚姻时,新的伴侣应该收养这个孩子吗?一般来说,我会劝你不要这样。这样并没什么好处,因为孩子会因此而必须否定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只要注视着那个孩子,你就会知道什么是最好的。要一个孩子否定自己父母中的一方,是非常困难的。——伯特·海灵格
55、当一个人在一段婚姻期间和另外一个人有了小孩时,那段婚姻就已经结束了。那就是说如果一个女人在他的婚姻期间和另外一个人有了孩子,她就和那个人形成了一个新的系统。原则上,她必然离开第一个家庭,投奔新的伴侣。如果她选择仍然跟丈夫在一起,那么对她的孩子来说,亲生父亲那里才是安身之所。新的系统优先于原先的系统,因此当一个男人和婚外女人有了孩子时,也会离开原先的婚姻投奔新的女人和孩子。然而他必须继续赡养第一个妻子和孩子。这种情况下,以前的妻子和孩子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但是经验显示出,总的来说,其他的选择造成的伤痛会更大。——伯特·海灵格
56、日后的生命中我们可以看见,那些完全成功地接受母亲的人,他们变得既成功又快乐。因为我们与母亲的关系,就像是对待我们的生命一般,当然也包括对待我们的工作。在某个程度上,如果我们拒绝母亲,也就是在拒绝生命和工作;同样地,我们的生命和工作也会拒绝我们。同样地,有些人很喜欢他们的母亲,享受他们的生命和工作。恰好是因为他们的母亲成功地给予他们源源不绝的爱,也因此,他们的生命和工作得以获得同等的成功。那些对母亲有异议的人,同样也对他们的生命和幸福有异议。只是因为母亲的爱退缩了,导致他们对生命的抗议和拒绝,因此他们的生命和成功也退缩了。所以,我们的成功要从哪里开始呢?从我们的母亲开始!——伯特·海灵格
57、对很多人来说,他们早期有过朝向母亲移动时受阻碍的经验。譬如说,很小就离开母亲。有时候也许是送走一阵子,或是母亲生病,甚至是自己生病,而母亲无法去探望他们。因此,这种经验将会对我们的感觉和行为产生根深蒂固的改变。我们这么需要的人,却无法和她在一起的绝望,使我们经历分离的痛苦与失去母亲的感觉。于是,我们的内在作出决定,像“我放弃了”、"我是孤独的”、“我要和她保持距离”,或是“我不想见到她”。之后,当小孩和母亲再相聚时,孩子经常会刻意地和母亲保持距离。小孩也许不让母亲碰自己,拒绝母亲和母亲的爱。母亲徒劳无功地等待,当她试图亲近孩子,将他拥入怀中,但孩子的内在却不断地抗拒,且经常表现出抗拒。——伯特·海灵格
58、干扰早期朝向母亲的移动,对日后的人生和成功将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往后孩子在和人生中的合作伙伴互动时,他们的身体将会带着早期分离的创伤经验。在人际关系上会因此暂停行动,不会主动和别人交往,而是等待别人来找他们。通常别人主动来找他们时,他们又很难忍受这种过于亲密的关系。他们会以另一种方式来拒绝别人,而不是高兴地欢迎别人。这种情形让他们很痛苦,不过他们仍然会持保留的态度来对待别人,而关系往往只维持很短暂的时间。这些人和自己的孩子有类似的经验。孩子如果太黏人,他们就会很困扰。——伯特·海灵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