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字文则,他算是曹魏的起家大将,自曹操起兵之初便随鲍信跟从了曹操。之后曹操的多次危机到脱险都有参与,不背叛不离弃。不过到了老年,却在樊城之战中降了关羽,和初降曹操而死战不降的庞德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也因此成了历史上对于禁评价的黑点。
不过,谁知道于禁降关羽的原因是什么?怕死么?如果怕死那么曹操之前的几次如临死境为何不背弃离去?反而到了曹魏统一北方,天下手握三分之二时降了关羽?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猜测,我到觉得于禁很可能和后来的姜维降钟会密谋反魏的计划有同一个意思。不过毕竟只是猜测,真相只有于文则自己知道。不过于禁的投降让曹操十分的伤心,让他长叹许久,还质疑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可足以看出于禁在曹孟德心中的地位重要。
当然,一个优秀的人才需要有人识才能被任用让他发挥自己的能力为国家效力。王朗算是于禁的初级伯乐,如果没有王朗的识人,也许五子良将之中便没有于文则的大名,曹魏的大业也许也少了一份大力。后曹操会晤,交谈,也觉奇异,便委以重用。不负期望,于禁在随后攻徐州之广威,战吕布于濮阳,在城南破吕布两处大营,在须昌攻破高雅。张邈叛变,讨其弟张超于雍丘,再破黄巾围桥蕤于哭县。接连胜利,战无不克攻无不胜。堪比古时的孙膑,韩信。也因此,更受曹操重用与欢心。
作为将领能够在危难时临危不惧,而且可以凭借少许人马保得曹军安全撤离的恐怕也只有于禁做得到了。在曹操失误后,宛城兵败,军队大乱,于禁的队伍则徐徐整顿行军,边战边退,即使有死伤,手下的将士们也都不离不弃,相互扶持。
为人正直,就会遭到小人的诽谤,离间了君臣之间关系,也可能致使臣下逼反。然而,曹操对于禁信任,于禁对曹操忠诚,天地日月可以共见。青州兵因于禁对他们抢掠一事而惩罚心怀不满随之向曹操进馋说于禁建设堡垒是要背叛,替张绣追杀。然而,曹操不信,即使在自己兵败的时候他也不信于禁会背叛他,尽管身边的许多好友先后背叛,离去,他也坚信于禁不会背叛。于禁也相信曹操,相信他相信自己,也相信他能够识明真伪。不谋而和的心有灵犀是难得的君臣之密。战后,于禁没有过多解释,曹操也没过多质问,更多的是之间的问候与安慰。
一个军队需要有严明的纪律,军法,身为将士面对人情与军法,应以军法为上,这样才能使军中肃威。昌豨先被围而后降,又之前叛过曹军,依据军法处死。昌豨以于禁旧交,关系十分深厚,然而于禁则在军法面前亲手送走了自己的旧友,这一次为他为人正直不徇私情作了完美见证,也为曹魏立下威望,使天下弱小诸侯不敢围后而降,减少了大量战斗的损失。
于禁不止君臣关系甚厚,在下也是威信满军,朱灵由于仰慕曹操而从袁绍哪里跑出来投靠曹操使得曹操对他产生了不好的印象,也因此后来将他的军队收编给了于禁,然而若是他人则朱灵必定是不干的,我的军队凭什么给别人,我的士兵为什么要为别人舍命。然而,这个统领他的人是于禁,谁也没有话说,谁也没有怨言。
于禁,乱中稳健,忠心为主,严军律,明军威。自古何人堪比?如曹操所言:“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