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唐朝人的日常生活(十)

唐朝人的日常生活(十)

作者: 花间星事 | 来源:发表于2024-09-06 23:56 被阅读0次

    在古代人们有郊迎郊送之礼,所以相聚离别经常是去郊外的重要理由。当时长安城外东郊灞桥是前往关东的交通要道,经常会在这里举行迎送之礼。尤其战时,大军集结出征或凯旋,皇帝都会亲临此地进行特别的仪式。普通人更把灞桥当做离别之处,这从汉代开始就有记载《三辅黄图》云“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唐代的《开元天宝遗事》也记载了:“长安东灞陵有桥,来迎去送,皆至此桥,为离别之地,故人呼之为销魂桥。”唐朝诗人有许多诗是关于灞桥送行的,如李白的《灞陵行送别》:“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正当今夕断肠处,黄鹂愁绝不忍听。”白居易在《长乐亭留别》也写过:“灞浐风烟函谷路,曾经几度别长安。昔时蹙促为迁客,今日从容自去官。优诏幸分四皓秩,祖筵惭继二疏欢。尘缨世网重重缚,回顾方知出得难。”送客一般还要折一根柳枝送给远行者,有“留”的含意。李益的《途中寄李二》中“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好风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每到春天柳絮飞扬如漫天雪花,因此“灞柳风雪”也成为“关中八景”之一。

    唐人郊野生活还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祈福进香。长安郊外有许多佛寺和道观。善男信女,皇家贵族都会去礼佛崇道,还有一些舍宫为寺的行为。比如唐高宗就将玉华官改为玉华寺,玄奘法师最后就在这里圆寂。唐太宗去世后把翠微宫改为了翠微寺。还有皇帝敕建的佛寺道观更是蔚为大观。隋代长安城内及其郊野有史可考的佛寺有91座到了唐代这个数字上升到150以上。道观数量少于佛寺,城内外有道观40座以上。长安城内七成的居民坊有寺观,宫内则以道观为主。郊野尤其是靠近终南山的地带,佛寺、道观均为数众多。樊川一带就有兴教寺、华严寺、兴国寺、牛头寺、法幢寺、禅经寺、洪福寺和观音寺等“樊川八大佛寺中,香积寺、草堂寺、华严寺、兴教寺等历史悠久,封为当时有名的郊野大寺,香火旺盛。

    春积寺为净土宗寺庙,建于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著火旺盛,是郊游的好去处。王维《过香积寺》写道:“不如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安史之乱时唐军收复长安的香积寺战役就发生于此。草堂寺早在十六国时期就已经建立,内有著名高僧鸠摩罗什灵骨塔,并有疑似李渊许愿碑,题记为《为子祈疾疏》:弗州刺史李渊,为男世民因患,先于此寺求佛。蒙佛恩力,其趣得损。今为男敬造石碑像一铺,愿此功德资益弟子男及阖家大小,福德具足,永无灾鄣。弟子李渊一心供养。大业二年正月八日立。”该年其子李世民八岁左右。该造像记被认为是海堂寺重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唐朝人的日常生活(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oujl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