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休息,桌面上摆着五本书。
一本杜拉斯的《痛苦》,第一个小短篇是<英国情妇>,看的时候,还做了笔记:小说的开头,从对话开启,按照交谈的过程次第展开,在录音和现场交流中穿插,然后采访当事人,一个一个把故事说出来。
结构非常完美,我有一鼓作气读完的冲劲。读完后,有点迷茫,没有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答案。比如杀人动机,以及最后的人头到底在哪里?
然后我去百度查了其他人的读后感,做一个综合的考虑,才恍然大悟。也许是阿加莎的侦探小说看多了,所以有惯性思维。而杜拉斯是杜拉斯,这个案件只是一个构架,或者说是一个道具,用于解析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距离。每一个都是孤独的、分裂的,自我的、懦弱的,人性背面的那些东西,都梦呓一般展现出来。谁是疯子?谁是正常人?什么是爱?在文中有一句话:谁没有在梦中杀过人?杀的是谁并不重要,关键是那个时候就想要杀一个人,让一切厌恶的东西在眼前毁灭。
杜拉斯的文字很深奥,还不能看得明白。这也许就是大师与普通人的区别。在她执笔的时候,脑海里呈现的面太多,她要表达的太多,而一般平凡人接受不住那些全面,只是一知半解,所有感觉迷茫。
第二本书普希金的《如果生活把你欺骗》,原以为是很晦涩和深奥的说教。结果一看,有点惊喜,有点意外。文字的风格是我喜欢的。朴素而又清丽。就像和你面对面对话一般,娓娓道来。诗的内容很生活化,比如自己的自画像、喜欢的植物、初恋的姑娘、友人……信手拈来。但读来完全不嫌平白和枯燥,别有一番韵味。简简单单的文字被包裹了诗人闪亮的才情和灵魂,真的是读着上瘾。
第三本书是《叶赛宁的抒情诗选》。这位诗人是简朴的不能在简朴的。每一首诗都是即兴表达,随性而为,写完了就写完了,都不用拟定一个名头。所以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诗的第一句加省略号就是这首诗的题目。叶赛宁是一个农民,这里是褒义的,写的都是山村和田野的风景。这是我熟悉的,因为我也是一个农民。但我从来没有能力把身边的事物带进我的文字里。我困窘于自己小情小爱的情绪里,把文字也束缚得没有了该有的灵性。我膜拜的乡村诗人。
第四本是罗曼罗兰的《灵魂的自由》。当时从书架上决定取下它的时候,一是因为作者的名字,二是因为书的名字。慢慢读下来,颠覆了我的认知。小的时候特别喜欢把罗曼罗兰的句子写在日记的扉页上,以为他只是一个浪漫多情擅长文字的公子,哪晓得他还是如此的精通音律。灵魂的自由不仅需要文字的桥梁,也同样需要音乐。虽然我不擅音律,但艺术是相通的。艺术就是穿越历史的黑暗,从遥远的时光里带来的文明和温暖。
最喜欢的是第五本《蒙田随笔精选》。每一篇都爱不释手。第一章<异途同归>讨论人在落入敌手或者是厄运的时候,要怎么做较好。是求饶还是继续抗争?蒙田的文字没有刻板的说教,都是探讨的语气,但结论引人深思。还有关于悲伤、撒谎、预言、恐惧等人惯常的情绪和行为。我最感动的还是第三章<感情比命长>,它对死亡的论述,生前和身后事的不同观点,都让我折服。
我看书喜欢混着看。这本书看一段,再把那本书读一段。就好像跟几位高人在一起交谈。
这只是几本书的粗略观感,更精妙的感受,咋还得接着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