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说:脱口而出的话语,都未经思考。用说话来转变思维习惯,这是人生的必修课。
1. 带有主观的客观
世间的所有事,不可否认,是客观存在的。但只要经人传达、转述、传播,它就变成了带有主观的客观。当要抱怨时,可以在讲话里代入“有我”的视角,整个叙事就会立体起来,听众则会接收更全面、更丰富的信息,从而让聊天变得更有利。
2. 和而不同
听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能同时容纳两种对立的看法,说明你更包容了。那么,怎样变得包容呢?比如,生活习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但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它并没有对错之分。一旦贴上了“标签”跟“对错”,沟通便难以进行。
3. 喜欢的对立面
有人说,喜欢的对立面是“不喜欢”。而更有智慧的人则认为,喜欢的对立面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代表着一种更积极的价值观,体现出说话者是一个包容和积极的人。比如,我总是和老公商量,我们一定要多去尝试,喜欢不喜欢只有试了才知道。
4.1秒抓住注意力
职场中,传达观念时要使用“基础模型”时,先宏观再微观,1秒抓住注意力。这个方式在生活中同样适用。
5.用“戏剧感”创造惊喜
汇报时,平铺直叙的方式难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不妨换一种表达,用“戏剧感”创造惊喜,只需要三步:(1)“你知道吗”——提出某个眼前常见的困扰。(2)“想象一下”——畅想问题已经被解决的美好情景。(3)“其实你不必想象”——这时候,你就可以把你的惊喜抛出来了。
6. 寻找“稻草人”
以前,我也苦于无法正确处理和他人观点冲突的场景,书中给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就是不要自己站在对方的对立面,而是要创造一个“稻草人”,引述别人的观点,来提出反对意见。如果实在不知道这个“稻草人”,也可以含糊一点,直接说“有人认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