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空和闲
一位好友在屏东陪她的母亲,打电话来调侃我。她问: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家里,囤积大量生活用品是不是很划算?我这个“生活白痴”当然被问倒了,所以由她这个“经济白痴”宣布答案:当然划算!然后她告诉我,这个不可思议的答案是《商业周刊》“经济达人”说的,理由是价格越贵的房子,如果住的人越多,囤的东西越多,“相对价格”就越低。
这说法挺实惠的,立刻就让我想起春节该怎么过的问题。春节的价格等于过节人平均日薪乘以假期总天数。当然,收入越高者春节的价格越高。如果要降低“相对价格”,就应该尽可能多安排些活动,把假期给塞满了,最划算。
同样的推理:付很高的学费,送子女进贵族学校,子女的学习时数越多,“相对价格”越低,付了高额保险费,看病或修车越多,相对价格越低……
事实上,大多数的现代人或多或少有意无意都难免这么算计过。因为活在一个经济挂帅的时代,很容易染上用大脑计算价格的习惯。这些惯性的背后,都潜藏着一个“因为……所以……然后”的三段论。看起来很理性,很聪明,用起来却荒诞,把你的人生搞得一团糟。
而且这些三段论仿佛是有机体,它们会自然生长繁殖,生出一长串三段论复合体。然后进行人际串联,结合商业目的,演化为流行趋势。流行不只是让人盲目,还会造成压力,使不顺从者成为异类。
我多年前读过一个小故事,讲的就是这件事:
一个美国中产家庭没钱度假,又怕被人看不起,于是就向所有人宣布,他们将前往某地度假,大张旗鼓地出发上路,然后半夜潜回自己家,拉上窗帘,躲在家里吃了一个星期的罐头食品……
这故事够夸张了吧?但在笑之前,你也不妨想想自己有多少事也是“虽不中,不远矣”(《礼记·大学》)
现代社会之大病就是在于把生产和消费这些事当做人生头等大事。到最后,大家不但在生产力竞争上身不由己,甚至连消费也身不由己。结果大多数人都成了“经济达人”,越来越找不到“生活达人”和“生命达人”了。
如果从生活和生命的角度来看,让空间保持空,让假期变成闲,也许才是最适宜的。而且越贵的空间和假期,就越值得这么做。
假期时,无论你在家还是出门,让自己空一些,闲一些,都绝对划算。如果空闲之余悟出了什么有关生活或生命的道理,那就等于中了大奖。
君君臣臣,才能幸福
《日本经济新闻》的一篇报道描述日本年薪千万(约人民币60万元)的上班族,日子过得很拮据,对未来也没安全感,其中最引起我注意的是下面这一段:
一位任职于大公司的t先生,某个周日带女儿们去游乐场玩,好不容易快要排到热门游乐设施时,老板电话来了,不能不接,等他打完电话,却早已错过玩的时间,女儿从此不再跟他去游乐场。这位为了千万年薪日夜薪酬工作的父亲因此感慨:“这样幸福吗?”
t先生的人生场景,可能让很多人心有戚戚焉。既是上班族,又为人父母,为了让家人幸福,战战兢兢捧住饭碗,却因工作忙碌而对家人内疚,利用假日补偿缺席的陪伴,结果竟然难以两全。真是无奈!这篇报道的原意,也是想展现中上层的上班族在社会现实和职场结构下的辛苦。
我却在这则故事里看到三个人:其一,那个在周日打电话给下属的老板,让t先生不敢不接电话,不敢长话短说,不敢等女儿玩过了再详谈,他是个什么样的老板?其二,这位t先生在假日不敢不接电话,不敢对老板说,正在陪女儿玩到关键时刻,不敢说“待会儿再回电话”,又没有能力取得女儿的谅解,他是个什么样的员工和父亲?其三,t先生的女儿为这件事生爸爸的气,从此拒绝和他去游乐场,她们又是些什么样的子女?
总之,同样一则故事,有人在其中看到了结构:不再增长的疲软经济,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物价高涨的生活压力,陷入窘境的中产阶层上班族。我却看到了生命的状态:君(老板)不君,臣(专业经理)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在这则故事里看结构,只能无奈或无解,即便有趣,也不操之在我,更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够得到改善。看到人,却可以一念之间,当下圆满。那位老板可以不在假日给下属打电话,可以体察到员工正在陪家人而予以尊重,可以让员工敢说真话,敢表达需求,甚至敢说不。t先生可以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因而表现更好且更有自信,不必对老板卑躬屈膝;他也可以更用心地做好爸爸,不再抱着内疚和讨好的心态陪伴女儿,或者更用心地和女儿沟通甚至道歉,让“游乐场事件”成为父女共同成长的教材。t先生的女儿当然也可以体谅父亲工作的辛苦,了解父亲陪伴的心意,理解父亲工作的无奈,做贴心孝顺的好女儿。
故事讲完了,下次当你问自己“这样幸福吗?”的时候,你是向社会要答案,还是自己找答案?如果你再多问一句:“这样别人幸福吗?”当然会更好。
除了活好,人生哪有别的事,忙别的事,都是庸人自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