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上公司的理赔课,同事在从事保险业之前是上海一家著名医院的眼科医生,后定居香港。期间讲到了具体的理赔案例,也从手术费的层面,讲到了两地医疗制度的不同和医生待遇的差距。一个大手术下来,内地医生的收入常常不到香港医生的6分之1。而医生的诊金上的差异则相差更大。我亲身经历过,在香港,一个名医的诊金是每20分钟1500港币左右;我问过在医院工作的朋友,在大陆,教授级的诊疗费用,10到30分钟只有18元。国家级名医(北上广地区)最高是300元/次,同样是专业知识的提供者,这个差异就太大了。
(图片源自网络)我在想,为什么国内总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医患矛盾呢?除了道德层面的问题之外,我想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医疗服务本质上也是一个商品,和这个市场上任何一种商品没有差异,也必须服从经济规律。既然是商品,它就具有稀缺性,人们在获得这个需求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个特定的成本,这个是不会随任何人意志而改变的。每个人要购买医疗服务,就必须付出对等于这个医疗服务成本的特定价格。在经济活动中,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个“成本”并不一定要以金钱的形式体现。每个人去医院的交通费、排队所消耗的时间、付出的金钱、甚至给予的“红包”,全部都要算在这个“成本”之内。这些所有的付出,才最终能够折算成一次医疗过程的总代价。
可是现实的情况是什么呢?我们的政府对于诊金进行了价格管制,我们的物价局给出了各种手术费用和医生收费的标准,提供核心医疗服务的医生无法在正常的市场获得对应成本的收入。它直接造成了两个结果:
第一,对于享受医疗服务的消费者来说,他们处于一个竞争关系,大家都要得到优质医疗服务,他们必须付出代价去购买。由于价格被扭曲了,在金钱上更有竞争力的个体,就会通过各种自觉的寻租来购买医疗服务,比如说找黄牛党付出中介费、给予更多红包、或者动用人脉资源,这一切都是为了在这市场上提高购买服务的价格,将其他竞争者比下去,最终购买到这个服务。
第二,对于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生个体来说,由于价格被扭曲,得不到充足的报酬。如果没有价格补偿机制,就会通过“搭售”的方式,推送其它商品或者服务,将被管制压下去的差价补回来,以此避开不人性的价格管制。经济学家迪瑞特研究的领域就是“捆绑销售”。他指出,一个能在市场上靠产品获得利润的卖家,是不会有动力通过捆绑销售来获取超额利润的,因为第一个它会影响商业声誉 ,第二也增加了可能的潜在道德风险和违规风险,这是一个诚信经营的商家所不愿意看到的。关于捆绑销售,其实很好理解,比如说政府对房租进行价格管制,将市场上5000元租金降低到4000元,那么房东就一定会想办法搭售一把150元的钥匙、然后巧立名目设计500元的房间折旧费、350元的电器租赁费等等,弥补1000元的管制差价。
对于病人来说,付出的总成本其实一点都不低;对于医生来说,在提供无数无偿的辛苦付出之后,还要面临许多强加在头上的道德拷问和潜在的声誉风险。这对于患者和医生来说,都是非常不公平的。
(图片源自网络)怎么办?简单地说有三点:
第一,应该逐步取消价格管制,让医疗服务回到正常的价格轨道中。
第二,增加更多能够提供优质服务的私家医院在医疗市场上进行竞争,这增加了医疗服务的供给。同时对于医生来说,优秀的医生会不断被能够提供更高报酬的医疗机构雇用,发挥最大价值。另外,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在竞争中都在努力提升医疗服务,也尽可能通过企业治理压低医疗服务的价格。
第三,政府也要对低收入人群进行医疗补贴,让他们在购买医疗服务的时候拥有价格的竞争力。最大程度上保障公民获得医疗服务权利的公平性。
所以,医患关系的本质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一个社会,如果不能够给妙手回春、救死扶伤、拯救无数家庭的医生以最好的待遇和最崇高的尊敬,这会是一个最大的悲哀。
(欢迎关注微博&喜马拉雅:龙虎小轩,长按二维码关注 龙虎小轩 公众号)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关注 龙虎小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