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在一本关于如何写出好故事的书上看到的。他说,每个人在自己身上找到的故事才是真实动人,值得玩味的,也是最能打动读者的。他说,先去研读自己的内心。于是第一个问题跃然纸上: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于是我煞有介事,苦思冥想,可我一点也想不明白,对我来说我最关心的是什么。
我世俗的想到了自己的谋生,自己的经济状况,想到了自己的家人和他们的健康。这样看来,我是无趣的,平凡的, 庸俗的。我想不明白我最关心的是什么。但这个问题一直在我的脑海里。
过了两天,我看起了巴金的小说《家》,在序言中他谈及自己这本书的创作,谈及自己的那个时代,自己的背景以及自己在大家族中的所见所闻。他谈到自己的大哥被封建礼教逼迫致死,他矛盾痛苦,无处宣泄,只能依靠纸笔解决内心苦闷。于是他完成了这部作品,记下了自己的时代和内心挣扎。
翻开书来看,里面一位琴小姐,是个大家族里的新时代知识女性,在一九三几年的中国,去学堂里念书看报搞学生运动,每一样都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她苦苦哀求而来的。为着自己想做的事情受尽冷眼和嘲讽,甚至母亲也要时不时出来替她背锅。
琴小姐说:无论如何我们必须坚决地奋斗,给后来的姊妹们开辟一条新路,给她们创造幸福。
看到这里,我竟然有些热泪盈眶。(真是矫情,年纪越大,越容易伤感吗?)
如果没有她们的反抗和争斗,女性的处境能走到此处吗?如今看起来女生要去学堂是再也自然不过的事情,男女同校更是情理之中,而过去,她们为此郁郁寡欢,找不到生活的出路。
过去看到近代作家的作品,因为阅历不足,总是觉得老气横秋,不知所云。满心以为现代社会已经没有过去封建社会的不正之风,这些高深的愤懑的东西读起来觉得丧气。
经历了生活之后,才发现许多东西都是换汤不换药:
社会舆论的紧紧相逼,催结婚,催生育,催促你快点进入社会的游戏规则当中,催买房,换大房,催你别在外面野了,快点按部就班过点安稳的生活。看似无伤大雅,甚至出发点都是“关心”你,但是对于一些脆弱的心灵来说,这些催促都是一些情绪压力的种子,给他们一种胁迫式的生活。人们太容易教别人过他们以为的生活,但他们鲜少了解别人真实的内心感受。
我常常为此感到愤怒,自己也显得尤其叛经离道。
过去我也愤怒,我总是在看到一些枷锁,一些束缚,一些女性任劳任怨,逆来顺受的时候,我总是怒不可遏。到今天我才知道,我的种种愤怒都是因为人不能活的自由而起的,我最关心的,原来是自由,尤其是女人们的自由。
曾经一位前任谈及我们未来走向的事,他说,他觉得可以考虑结婚了。彼时我心里状态完全不同,我说可以再适应一下双方的状态,觉得两个人在一起很合适,很舒服,再考虑结婚。
结果年近三十的他,不假思索的说:我不管,三十岁之前,我一定要结婚。
这句肺腑之言说的坦荡而不客套:他绝不是因为爱,也不是因为我才要结婚,他是因为自己深感年纪大了一定要结婚,无论跟谁。
当然我没有中他圈套,而他也火速跟其他人好上,赶在自己三十岁之前,了结自己的人生宏愿。
这样也很好,大家都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我以为,这世间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
2019-2-2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