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去了一趟潮州
为什么去潮州
可能是因为好奇心
小时候我对潮州的印象来源于“我来自潮州”那电视剧
长大后我对潮州的印象来源于 来自潮州的朋友们还有关于广东旅游的书籍
潮汕人民就像一波就一波的“入侵者”潜伏在广东各个城市
机敏地捕捉着种种商机
一步步地把他们的牛肉丸
他们的凤凰单枞
他们的普通话
他们的开元寺
他们的木雕
他们的热情好客
他们的,重男轻女。。。。。。
植入到岭南其他领域的人民大脑中
镶嵌在岭南其他领域文化当中
稳妥扎实一点也不含糊
不过无论分散到哪里
潮汕人民的心都是凝聚在一起的
一个民族的强大原来就是这么简单
潮汕精神真的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
广州惠州都有特别多潮汕美食店
但是里面的牛肉丸正宗与否我不清楚毕竟我没有去过本地
我的潮汕的同事也说潮州老一辈其实很宠女儿
看到她每天被宠溺的样子我真的信了
时代在变化
很多陈旧的观念都随着时间慢慢瓦解
一百个听说还不如一个实践
于是我买了火车票就直奔潮州那个文化历史名城一探究竟
那天晚上到了潮州
从下火车
到上滴滴跟讲普通话带很重潮州口音的司机讲话
再在己略黄公祠下车
最后在西马路吃了一碗炒粿条
每一个环节的潮州每一个最真实的样子
都打破了我一直以来对它特别刻板的印象
它根本不是那样子的!
原来它是那个样子的!
包括我后来去了其他一些地方
吃的食物
感受到的人情和文化
都跟书上的还有其他人口中的潮州很不一样
如果单单是看旅游书上的开元寺黄公祠广济桥景点介绍
我应该是不会去潮州的
书永远不会告诉你
广济桥在晚上原来是有很壮观的灯光秀表演的
书也不会告诉你
开元寺附近的巷子其实住着很多有故事的潮州老人
书还不会告诉你
原来早起在韩江附近跑步那么凉爽舒服
书更不会告诉你
原来潮州是一个猫岛
。。。。。。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那潮州是不是真的重男轻女那么可怕呢?
到了潮州以后,你就会发现
有时候外界的“评论”,“贴标签”,比一个事物的本质更加可怕。
"评论”是什么?
是某非潮州人跟我说谁谁谁嫁到了潮州很可怕要天天拜神
是某潮州人跟我很客观评价自己的文化:潮州一些文化程序很繁杂,很多人都跑出来了
。。。。。。
无论是好评还是差评
都在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地扭曲甚至是侵蚀着我原有的观念观点
让我无法专注判断是非黑白只因为我从来没亲自体会过
实际上潮州当地人民真正的生活品质已经高高凌驾于评论之上了
比如请我喝茶的阿姨说自己有女儿很幸运因为女儿往往比儿子贴心
比如请我吃鱼皮角的老板两夫妇告诉我自己一家子经常去旅游很安乐,女儿很懂事
比如潮州的女人们真的很热情很能干。。。。。。
那为何生女儿还不好呢?
去到当地我发现生女儿简直是一种恩惠!
顿时我脑中的一切关于潮州的”偏见“瞬间瓦解。
以前看过一篇文章:《永远不要相信别人眼中的XX 》
其实呢那确实很有道理的
为何相信其他人的评论呢?
亲自走一走呀~
其实今天我并不是想写有关潮州的游记
我只是想表达一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罢了
比如现在各大平台上的商品都靠刷评论活着
当我们想要购买一样东西
或者是去某个地方旅游的时候
总是要先看看该产品的评论
于是就有了”大众点评“这种东西
好评多的产品感觉就可以更加放心去消费
又比如饿了么产品
每次消费完骑手总是迫不及待想要得到顾客的好评
感觉评论就是口碑
口碑就是生命
从一定程度上来看
评论确实是很重要的
但是我今天的文章就是想要号召一下
别人的评论根本就不重要
自身的体验才是最实在的
因为每个人的评论都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而发表的
他人的感受
永远不能够成为自己的感受
比如惠州本地人可能觉得罗浮山一般般
但是外来人体验后会发现它是一个go camping的宝地
比如老师给学生的评论
小时候我的老师在我的学生手册评论说我是个安静的孩子
于是我就真的做了一段时间安静的孩子
直到某一天我实在按捺不住我骨子里的疯狂
比如现在的网红产品
网红打卡景点 网红奶茶 网红面包 网红游玩胜地 。。。。。。
大家都口口相传,口口评论它们是网红
于是它们就得到越来越多人盲目追随
追随的人也完全不思考一下它们到底配不配当网红。。。。。。
如果大家都听别人的评论
我们就无法自己去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
我们就会永远活在别人的视角里
。。。。。。
好了最后我来给潮州一个小小评论
潮州真的是个很舒服的老城
为何舒服
因为我发现这个城市的生活节奏跟我的节奏居然一样慢~
当slow motion的我终于可以午后喝杯茶
发发呆
你说是不是特别舒服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