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干老师《月光启蒙》的教学实录。
当时,干老师本来要上的是另外一节课,但是前面两位老师同课异构《月光启蒙》后,老师们的争论比较大,语文课堂到底该教什么?怎么教?于是干老师临时决定,重上《月光启蒙》。
前一天晚上,干老师制作了预习作业发给学生,预习作业涉及到了自学生字、朗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课题的理解、理解课文中的一个句子,用关键词写出自己的理解,还有画出描写母亲的句子和描写月光的句子。
这样的预习单具体而有针对性,从字词到句子,对学生的独立学习起到了明确的引导作用。相比较平时我让学生做的预习太空泛,只是在开学初定一个统一的预习要求,然后用于所有课文。没有针对具体的某篇课文进行有效的预习作业设计,以后要尽量试着设计这种预习作业。
课堂上干老师目标明确地一个一个环节落实预习作业,比如分段让学生朗读,检查了预习作业中的生字词和课文朗读。
通过让词语复活理解课文内容,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混沌”“启蒙”等重点词语什么意思,在此过程中用批注法进行训练。特别是在理解启蒙是什么意思时,干老师巧妙地利用了“蒙”这个字的甲骨文,从字源上为学生启“蒙”。我们平时的课堂上也应该有意识的借鉴这种方法,聚焦某个重点字词,突破后进而理解课文。让词语复活,让文本复活,只有他们复活了儿童的心灵才能受到刺激,也灵动起来。
怎么让文本复活呢?干老师主要运用了读和演的方法。遇到儿歌就拍手有节奏地读一读,遇到民歌就唱一唱,遇到谜语就猜一猜,遇到故事,就一起分角色讲一讲……老师和学生一起把文本“吻醒”了。
然后找母亲的爱体现在哪些句子当中,感受母亲和月光不能分,进而理解什么是“意向”,当一样东西和一样感情联系起来时,我们就说他创造了一个意向。我想此时学生对意向的概念领会特别深,比反反复复空泛地说几遍,背会概念要真实的多。
全部理解完课文之后再总起来分角色朗读课文,这次读学生肯定能读出不一样的感情。这样的教学流程也实现了总分总的思路,学生对这篇课文的概念是整体的而不是支离破碎的。
这节课也让我意识到:我要一方面扎扎实实训练学生,让学生达到训练有素,一方面踏踏实实发展自己,从而做到课堂上深入浅出,情智交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