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充分沟通和交流非常重要。有时候,交流不充分是因为时间过少,尤其是外科医生,早上查了房,就去手术了。如果病人早上没见到,基本很难见到。有时候医生工作间隙下来,又碰到患者去吃饭。或者晚上下了手术,归心似箭,但要找患者沟通,有的患者回旅店洗澡,有的患者去吃晚饭。医生有家不能回,一肚子气无处撒。
还有的时候,交流在不同的维度。前天给一个患者换药,患者抽烟吃槟榔,年纪轻轻得了口腔癌。家属一直在说起切口痰多,抽烟痰能不多吗。换药的时候,家属要来帮忙,我看见他长长的指甲,全部是指甲垢,连忙制止。
我想,有时候我们做那么多科普。但是经常很多患者,连吃新鲜的东西和洗手都做不到。
看着家属很愚昧,我边换药边说:“30年代前,肺癌是罕见病,因为好莱坞的烟草广告,让很多人学会抽烟,现在抽烟是常见病。但是90年代禁烟法案后,美国的肺癌率是下降的,另外吸烟对很多其他癌症有致癌作用.......另外,冰箱的发明使得发达国家胃肠癌发病率逐年下降,人们倾向于吃新鲜的东西而非腌制品,吃腌制品是没有办法,以前食物保存的手段较少。腌制品不要吃,韩国人喜欢吃泡菜,食道癌和胃癌发病率世界第一。“
我不知道患者听没听,好像家属是自己在干自己的事情,不停得围着患者说这里流血,那里口水出来,我想,她应该是没听。然后说到吃的东西,仿佛她有所领悟,她说:“现在的东西真不敢吃,加了各种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得各种奇怪的病,以前根本没有。”
我感觉我在说我的,她在说她的。我加大声音:“各种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加工流程,是为了使得食品更加安全。跟你说了,以前吃腌制品,咸菜,腌肉,也是各种病,只是没钱看。”
“那你这么说,韩国人岂不是每天吃泡菜,也没事?”
“我刚刚才说,韩国人喜欢吃泡菜,食道癌和胃癌发病率世界第一。你到底听了没。”
科普,往往就是如此尴尬。认真的科普,很难让人听到真实信息。而制造焦虑的所谓科普,总是深入人心,仿佛现代社会到处是毒。农村和低认知群体,有时候真的是另外一个体系。只能说一些他们喜欢的话。这样的人,花费高昂的社会成本去救治,到底是给社会带来好处还是坏处。我不评价。我的本意是,看到一个家庭的顶梁柱倒了,而家属的举动和认知又极其愚昧,我想通过几分钟的说教,能够改变一下他们的认识。原以为他们会和很多居民一样表示感谢。但是实际上,他们看重的是自己生活价值的输出。
这就是临床科普的尴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