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叶大叔的群用一句话打动了我——“帮助每个人打磨一技之长”。我本以为这是一个帮助普通如我的人找方向的群,就愣愣地闯进来了,(还好进的早,现在已经门槛很高了)曾经的我特别期待能通过名师指路,看准方向,一路冲着自己能看见的未来狂奔~然而这半年在群里的经历让我体会到:成长是需要跌跌撞撞的,只喊疼什么都不会得到,只有爬起来想想坑在哪里、怎么避免才能走得更快更远。
我以前从未感受过生活带给自己的压力,走得很慢,习惯于躲在自己的小树洞,从来不去思考外面还有什么,也从不咀嚼过去的经历意味着什么,我以为这样我就永远天真可爱、无忧无虑,格局对于我而言,是一个连意会都没法达到的词,直到陆亚明老师在群里的一次分享中提到:“所谓格局,我个人认为就是你如何能够心里面装更多的人、更多的事、你是否去追问最根本的问题”。这句话真好!然而好在哪里呢?对我有什么样的帮助?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停留在know what,而不能进一步know how,那么,我们都可以尝试通过输出倒逼输入叫醒装睡的自己了,至少先写一点东西,看看自己能倒出来多少当年脑子里进的水。
“知道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或许是因为我以前知道的只是那些闪着光的金句,而并不了解故事背后的逻辑,所以才痴痴地当了这么多年吃瓜群众(这也是被群里一位率真的老师点的)。
看看半年前的我,就像一个赖床的小孩,期待有人把自己叫醒,却又安慰自己可以再多躺一下。而这个温柔地带我起床的大家长就是“IP助手团”。
当时玮昱因为我读的一篇文章很好听(也许是看出来我那阵儿比较轻松积极参与哈哈)把我推荐到助手团,我连公众号排版都不会,默默看着他们忙碌了好久,颜敏姐会从各个维度分析大家的群聊,我真的佩服得不得了,一度怀疑我的大脑比颜敏姐少了很多褶;三水把自己的工作梳理成一篇如何更好地让群里的人认识自己的文章,让我第一次意识到世上无小事,跃跃欲试的我在群里学到了不少技巧,更能接收到一手的群内热点,还能看到秋叶大叔等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上次大叔的讲的普通人在IP营发挥作用的十种方式里,第二条就是:申请做训练营小助手,参与内容整理,学会从碎片信息里快速提炼有价值信息。第六条是帮忙做训练营微信内容整合和排版,理解如何把碎片群聊变成高密度输出传播品牌。(想复习其他八条的可以回去“知识型IP训练营”微信公众号里复习。)
是啊,我付费参加一个训练营,目的是要把这些钱发挥最大价值的,是要挣回来这些钱的。
我通过在助手群里学到的知识和技巧在工作上增加了很多思考方向,分析问题也更全面了,领导也不经常训我了哈哈~最近工作特别累,但领了奖金的我表示还是很意外自己能做完这么多事情。其中我负责排版及文案优化的“蒙牛甜小嗨”品牌的一个订阅号在昨天晚上拿下了原创,让我感受到出现原创邀请的激动,期待我的个人公众号也能尽快成型。
很幸运我在助手团负责的是大咖分享语音转录成文章的任务,这个方法和启发跟小伙伴们也分享一下(我最近太忙,也怕耽误发布,想看看有木有小伙伴想尝试的):
1.微信导出完整语音:iOS用PC版同步助手(同步推)按提示备份导出语音,用格式工厂或QQ影音合并成完整语音分享
2.语音转文字:PC搜索“讯飞听见”,按提示操作,选择机器转录,导出文章。每个手机号会赠送一些免费转文字的时长,够用好久了。
3.修正稿件:我就用最基础的反复听的方法,一遍遍对照修正。发给老师确认的时候我会同时发送两篇稿件:第一篇是只调整了机器转录错误部分的“原稿”,供老师回忆参照及个人存档;第二篇是经过精听梳理,从听众角度转到分享者角度,考虑群内外场景下分别适合给听众呈现的内容,对语气和案例加以修饰。(我还是不够敏感细致,但可以有机会得到大咖的指点还是很开心哒~他们都很有耐心,指导我做最终的调整)
整理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知识范围欠缺的问题,验证了萧秋水老师说过的那段话:"听其实更考验人,考验人的知识范围、领悟能力、快速反应能力。比如别人说到一个词,如果是文字,不懂,那可以直接搜索,而如果是声音,那就得先确认这个词是怎么写,然后才能搜索,而如果知识范围广了,听的时候就不会很吃力,这也是视觉学习型多于听觉学习型的原因之一,并不只是个人习惯。
昨天加班的时候颜敏姐很细心地问我最近怎么不冒泡了?我确实是工作太繁重了,赶出来这篇分享,期待对想尝试整理大咖分享的小伙伴有一点帮助。写的有点乱,就当一份阶段性日记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