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

作者: Shahin | 来源:发表于2023-08-16 06:41 被阅读0次

    美文,摘自头条。原创·认知演化论

    突破认知局限的40条洞见  

    1、你认为小学数学简单吗?请试着回答这个问题:直线和线段谁更长?并说明原因。

    2、结论:直线和线段无法比较长度。为什么?因为直线没有长度。

    3、具体而言,长度是一个度量,其前提在于有度,有度而可测量,因此叫度量。长度是由一个具体数值和一个确定意义的单位两部分来共同表示的。但是直线的特性是无限延伸,也就是无法确定长度,因而无长度。有必要强调的是,说直线乃是“无限长”的,在数学中是一个错误的表述。

    4、切忌,越是“简单”的,往往越复杂。万物追到底都是哲学。

    5、认知的本质,在于寻求一定范围内的“确定性”。

    6、凡是不确定的,只能谈概率;凡是可确定的,亦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确定。

    7、根据第6条,数学只能在理论上成立,或者说只能达成理论上的精确,在现实中则受限于现实。举例来说,现实中不存在一件长为1cm的器物,即使在纳米级别已不存在误差,但在更小的级别上依然有误差。

    8、故此,完美只存在于理论,而现实中的完美则是由人定义的完美,人定义出的完美,受限于人。

    9、理论上的完美即是“神”的原本。现实不可能完全达到理论,人不可能成为“神”。从这个角度理解“神”的存在,我们会发现,“神”的存在是必然的,就如同理论的存在是必然的。

    10、不存在永恒的真理,也不存在没有边界的真理,凡是一个真理,只是我们表述其为真理,意味着其无比接近事实,但并非事实本身。其一旦超过某个范围,或许便不再是事实。

    11、据第10条,我们可知两点:① 凡事皆有前提;② 总有一些地方是我们无法触碰的,总有一些事物是我们死也没有办法认知的。

    12、人为了看清一件事物,有时需要凑得很近,有时需要距离很远,这要看这件事物的大小。

    13、越小的事物,越需要凑近“看”;越大的事物,则越需要离远“看”。假设一个事物无限庞大,为了看清它可能需要距其一万公里,那么我们想要看清这件事物的全貌,就只能等到有能力站到一万公里外的时候才行。

    14、科学一直在“大”和“小”两个方向寻求突破,未来亦如此。

    15、有限在未触达之前,被认为是“无限”;“无限”在被触达后,转而成为“有限”。至此,新的无限诞生。

    16、缺乏系统建构的认知是低效的,比如刷短视频、逛知乎、看B站。

    17、阅读的目的不是读懂,而是思考。不思考的阅读是最低效的阅读。

    18、最平庸的阅读者是那些把概念当重点的阅读者,他们的表现为,习惯把概念当作真理。

    19、学习的最大意义在于提升思考力。就此而言,接触哲学的意义是无限的。当然,这一意义是人为赋予的,任何人都可以不承认。

    20、如果一个人以科学为据而歧视哲学,那么他的科学水准也大概率平庸。

    21、理论指导现实以追寻理论所代表的“完美”,虽然永无法达到;“神”指导人以追寻“神”所代表的“完善”,虽然永无法达到。故此,不承认“神”并非是一种理性,而仅仅只是一种堕落和浅陋。

    22、信仰神,则向神匍匐;信仰权力,则向权力下跪。信仰绝对权力,乃是奴性之根源。

    23、人总是不可避免的走向狂妄,一则是因为人类确实无知,再则是因为人的生存周期太过短暂。

    24、一个人的幼稚,大多是因为所经历的事情太少,或者是更为致命的,虽然经历了许多事,但几乎没怎么思考。

    25、有人担心人类会被AI灭绝,或被奴役。然而人类的出现原本就是一个偶然事件。人类出现之前,存在诸多动物,如若某天人类灭绝,一定也还会出现新的类人物种。此刻,有无数已知的、未知的生物和我们共同生存在这个世界。

    26、造物主没有拣选,因此造就繁荣。

    27、速食主义并不是网络时代所独有的,只是在网络时代更为激进且更加凸显。世人多关注表象,鲜有人关注实质,因为实质需要花时间花心思才可以“看”到,这是需要成本的。

    28、世人普遍厌恶成本,因为成本是风险的前提。

    29、人们之所以喜欢谈论道理,就是因为他们并不真的理解这些道理。

    30、所谓道理,道在内,理在外,听上去可能平淡无奇,所以才有“信心”去谈。我很少见到有喜欢谈存在论的人。

    31、《道德经》崇尚水,认为“上善若水”。这是因为水的三个特性:A、滋润万物;B、不分别(处众人之所恶);C、不争。尤其是不争,实在是难得的品质。不像人,稍有得意便恨不得全天下的人都知道。

    32、孔子说:“道不远人”。这是胡说,“道”没有意志,自然是无所谓“远人”与否的。但人却是远“道”的,人所求的,皆是“道”的对立面。

    33、人追求“功”(结果),追求“为主”(主宰),追求“大”(影响力),追求“有”(占有),追求“言”(形式),这些都是人为活着赋予意义的核心参照点。因此之故,人乃是背道而行。

    34、人是客观存在,而“自我”却是主观的。人无法达到绝对客观(绝对理性)。在看待问题、思考事情时,人不可避免的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论好恶,分善恶,评是非……

    35、我们之所以有动力去做一些事,是基于一个重大的前提——对未来有所期待,即是说,未来是有希望的,“我”通过自己的行动是有可能达到“我”所欲求之事物的。

    36、我们是被未知包围着。

    37、在未知的包围中,人执著于一点点探取“已知”,一步一步筑建认知大厦。

    38、虽然局限永恒,但人类一次次突破认知的局限,每一次突破都能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充盈的精神,这是人类的本能。

    39、最容易在人群中流行起来的句子,是那些断言式的句子,简洁干净是必要的,此外,要么神秘,如“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要么唯美,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要么威武,如“功成身退,天之道也”。三者居其一,即可流行。

    40、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隐性世界和显性世界所构成的无穷,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正是这样的冷峻和庄严,让人升起惊疑和谦卑,不敢怠慢偶然获得的生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洞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pjk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