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金融投资精选『人生规划』投资理财
你为什么输掉人生长跑?毕业20年的同学聚会,发现了决定人生胜负5

你为什么输掉人生长跑?毕业20年的同学聚会,发现了决定人生胜负5

作者: 投资博弈论 | 来源:发表于2018-03-16 09:55 被阅读44次

    焦虑,是时下的高发症。房子、车子、票子、婚姻、学区房等等都是导致焦虑的病因。

    不妨毕业20年之后,去参加一下同学聚会,不是要你去攀比人生成就,也不是要你去利用同学资源,而是看看人生20年长跑之后,决胜千里的东西究竟是什么,输掉人生长跑的东西又是什么。

    毕业 20 年之后,我建议你去参加一下同学聚会,不是要你去攀比人生成就,也不是要你去利用同学资源。

    而是看看人生 20 年长跑之后,决胜千里的东西究竟是什么,输掉人生长跑的东西又是什么。

    我曾经分享过自己的「不焦虑」法宝:

    想孩子的最坏可能性和最好可能性,想最坏不过如此,最好不过如此,引起的阶层波动范围都不大,或许你就不焦虑了。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另外一个「不焦虑」的私家法宝:参加中学同学会。

    我最近还蛮热衷参加老同学聚会,在聚会中,我可以很兴味地观察:

    这些跟我一同起点的人,20 年前我们一起排名次的人,20 多年来在时代洪流中被「优胜劣汰」的人,究竟今天取得了什么人生成就?是什么让他们终生受益,又是什么让他们停滞不前?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今天的模样?

    我想先跟你讲讲一些过得比较好的同学的命运,归纳一些所谓的规律;

    再讲讲为数极少的过得不太好的同学的命运,再归纳一些规律。

    以我们切切实实走过的人生上半场,来给我们孩子的人生上半场以启发。

    规律一:人生并非环环相扣,敲门砖并不可靠

    不读好幼儿园就没有好小学,没有好小学就没有好中学,没有好中学就没有好大学,没有好大学就没有好工作,没有好工作就没有好人生——传说中的环环相扣的人生,其实并不存在,我的同学们基本上过着随时可能起飞的人生

    我们读大学那年还没有扩招,能读上大学就是胜利,我们一个班40几个人,最后有30几个上了大学,有些去了985、211,有些去了大专,有些去了当年才刚刚成立的地方大学,这些同学刚刚大学毕业的时候起点不同,差异很大。

    但长跑到如今40岁成为中年人之后,发现命运的差异已经不大,起码没有高考分数相差那么大。

    就像我们养孩子,开始还能准确记得他每个月的身高体重,跟小区里的小孩疯狂较劲儿,到孩子十几岁之后,你已经觉得这些并不重要,完全不太在意了。

    我们把时间线拉长,这些暂时性的成绩,都不是决定一个人最终成就的根本。

    规律二:真正决胜千里的,是一些考试不考的能力

    柯洁在阿法狗面前认输之后,大家照例讨论起教育应该培养的通往未来的能力是什么。

    可以明确得出结论的是:凡是机器或者人工智能能够代替的能力,就是不值得花时间去训练的能力;凡是不能迁移到其他领域的能力,也是不重要的能力

    而我们的教育,花费了大量,甚至是最大的时间和精力,去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不是真正的能力的提升。

    那么什么样的能力是值得我们去看中的呢?

    保持好奇心——能够具有强烈的欲望去取用世界上任何一个颗大脑里面的财富。简而言之,就是阅读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我那读了会计证又读英语的同学,去美国后读了博士的同学,乃至我这样根本不需要任何学位学历每天如饥似渴学习的人,命运会让你很轻易地看见学习的结果。

    和谐的人际关系——妻子丈夫的同心同德,朋友之间的互相理解和支持,工作伙伴的团队协作,这是一个人能够成就事业,得到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我最近见人就问一个问题:“你之所以成为今天的你,最受益于什么?”有60%的人告诉我是来自他人的支持和鼓励,有些人回忆起家人无条件的爱,甚至几次落泪。而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一定要争斗个明白的不甘心,往往最能破坏这种关系。

    美好乃至高尚的品格——最近马里兰杨同学的毕业演讲被大家拿出来跟哈佛大学博士毕业生何江的演讲对比,两个人能登上名校的毕业演讲台,都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了,但演讲内容却高下立判:杨舒平浅薄而夸张地复述了大部分人都知道的空气和自由之后,没有下文,何江谈论了小时候被火疗蜘蛛毒之后,想到要把好的医学普及到更多贫瘠的地方去。

    两者的前路哪一个更宽阔,哪一个更受大家认可,其实就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一个有社会情怀美好品格的人之间的区别。

    童书妈妈读书会在分析人取得成就的各项要素时,发现最重要的居然是美德,有了美德,孩子会自动去做那些大格局大担当乃至名垂青史的事情。

    如果你的孩子保有好奇心,好人缘好性格以及美好的品格,那么你根本无须忧虑你的孩子将来会过不好。

    反之,如果孩子的成绩很好,或者孩子的成绩通过提前学、大量练习能够很好,但这些行为却伤害了好奇心,伤害了和谐的人际关系,伤害了美好乃至高尚品格的建立,那么,从我那几十位同学的人生历程来看,这绝对是得不偿失。

    规律三:没有绝对意义的成功,人生成就并非来自优胜劣汰,幸福的来源参差百态

    毕业20年之后再去看我们的来时路,你的心情会比较平和宁静,因为你发现当年让你妒火中烧的同学,其实并没有影响你的人生;当年膜拜的学霸学神,后来的人生竟然也跟你我类似,并非遥不可追。

    一个班的孩子,通过了各种各样的路径,过上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几乎跟优胜劣汰、鸡血竞争关系不大。

    你会发现没有一个人的人生值得绝对去羡慕,也没有一个人的人生可以绝对去鄙视,专心地过好你自己的人生就能走到人生丰盛的顶点。

    所有人,包括你的孩子,很有可能过上一个没有百分百参照系的人生。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幸福的生活。

    人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条孤寂之路,也是一条自我修行之路,是由你内心的想法决定你走多远的路。那些在人生路上超越别人的人,不是因为他多么想超越你,而是因为他决定去那个最远的地方。

    如果不去构筑自己真正强大的内心,还执迷不悟地相信优胜劣汰,相信要抢夺最优教育资源才能成功,那么孩子得到失败的人生的可能性更大。

    谈谈那些极少数的过得不好的同学

    我的同学里面,还有一些获得了全班范围的同情和唏嘘,这样的同学数量很少,但都集中在几类人群里面,因为涉及隐私,我不再一个个详述人生历程,而是直接谈规律。

    规律四:亲密积极的家庭关系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投入

    有一类同学过得特别不好,那就是原生家庭遭遇重大变故、父母夫妻关系恶劣的孩子

    孩子回到家就有父母关心、喜爱,这在我们眼中天经地义的事情,其实不少家庭很难做到。

    父母不好好在一起过,也不好好分手的家庭,对孩子的伤害非常大。孩子成年之后会把这样的相处模式带到新的家庭中去,甚至选择不结婚不成立家庭。

    有些“对男人抱有深深不信任感”的单亲妈妈,会霸占女儿的生活空间,会永远去考验女婿,这样的家庭在“隐忍—爆发—鸡飞狗跳”中循环,不要说有什么飞黄腾达的事业,连过幸福平均线以上的生活都很难。

    所以,比购买学区房、想办法让孩子接受课外培训班更要紧的事情,是好好经营自己的家庭,经营自己跟伴侣的关系,经营自己跟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我见过太多同心同德的夫妻白手起家过上令人羡慕的丰盛日子。亲密积极的家庭关系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投入。

    规律五:不按自己真实意愿生活的,人生沉没成本非常高

    你要相信我的同学里面真的有美若天仙的姑娘,她早早地嫁入了豪门,看上去也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但你能想到十五年后,这个姑娘会选择离婚,几乎净身出户,带着女儿跟深爱的中学同学在一起吗?

    如果她从一开始就跟真爱在一起,十五年共同经营事业家庭,能差到哪里去?经常有人说最怕老房子起火,但是,最容易起火的,就是老房子,沉没成本最大的,也是推翻以前所有的努力。

    凡是不按自己真实意愿选择工作的,后来都过得抱怨和消极;凡是不按自己的真实意愿走入婚姻的,婚姻多半像个坟墓。

    有时候我们关于效率,关于性价比那些方面动的心思,耗费的努力,基本上抵不过一句闪烁着向往光芒的“我愿意”。

    我们经常忽略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生命的价值就在于选择。

    在不同的年龄,人会对不同的领域,有自己选择的欲望:从穿衣吃饭,到阅读游戏,到交友社交,最后到学业、工作、配偶等。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的选择权从小就被父母、老师、学校、单位、领导、社会舆论等等给绑架了。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一直都没有自我选择的意识,从此就陷入了迷惘之中,再也找不到自己了。

    什么是人生最宝贵的?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参加中学同学的聚会,你就是在读一部最近发生的历史,对于你如何设计孩子未来,如何规划今天,最鲜活最有借鉴意义的历史。

    在刚刚过去的那部由五十个人书写的人生史里面,我们发现:即便在信奉高考是人生幸福的独木桥的时代,我们到达幸福的路径也各种各样。

    现在城市里的孩子,几乎人人都能上大学,人人都能去互联网上、书本里取用智慧,甚至很容易去其他国家学习,到达幸福的路径会比我们上一代更加多样

    我们也发现,使我们到达幸福人生的,是对生活的热望,是强烈的好奇心,是高尚的品格,那么,我们就要不计一切代价去保护它;

    我们发现,会导致我们和孩子不幸的,是糟糕的人际关系,是被绑架的个人意愿,我们就应该去好好经营人际关系,要尊重孩子内心的意愿——我最害怕的是那些看重眼前小目标而错失人生大战略的看似很聪明很拼的父母。

    高晓松在最近的一个访谈中说:“人生下半场,敌人只剩自己”,盘点我们的成长的20年,我发现,人生的上半场,敌人也只有自己。

    能够决胜千里的,永远是内心的力量,跟外界那个看似激烈喧嚣的世界无关。

    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劝大家不焦虑,虽然我发现劝人不焦虑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我想请你想象一下我们正在等人生的公交车,焦虑就是你肩上沉甸甸的行李,你把焦虑扛在肩上,那辆公交车并不会来得快一点,你把焦虑放在地上,甚至扔掉,公交车也不会因此来得慢一点。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人们感到焦虑是因为没有“时间感”的概念,时间真是伟大,竟然能把人刻画地如此不同。

    当初同一个教室里坐着的孩子,无非这个成绩好些,那个沉默寡言,这个诚实踏实,那个喜欢耍小聪明,看着都是一样的青春年少,没太大差别。

    然而,当初哪怕一点点的微小不同,在20年复利效应的累积下,就足以让他们的境况有云泥之别。

    风物长宜放眼量,守得云开见月明。

    坚守你认为有价值的事,抱持你所信奉的价值观,时间终会给你回报。

    正如彼得•德鲁克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里所揭示的那样,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寿命,未来将超过组织的寿命。你必须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价值观,提前为下半生做好准备。

    决定人生长跑的7个定律

    迷茫定律

    在人类历史里,大部分人一生下来就注定要干什么工作,农民的儿子就是农民,木匠的儿子就是木匠;现在,人越来越自由,可以追求自己喜欢的事。

    遗憾的是,只有极少数人很早就清楚自己的坐标。数学家、音乐家通常在四五岁时就已经定型,医生通常在十几岁时就决定当医生了。

    而大部分人,在25岁之前都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认清自己的优势、做事方式和价值观,然后再找到自己的社会坐标。

    贡献定律

    很多人都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却不明白“应该做什么”。这个问题非常考验一个人的权衡能力,不是脑子一热就能解决的。

    你喜欢跳舞,想成为世界上最好的芭蕾舞艺术家,于是你没日没夜练习,鞋子磨穿脚磨烂,可是,大概率下,你可能还是只能在大学毕业的舞台上跳上一曲,想上市一级的舞台,都够呛。

    你想要当个大人物,经世济民,富国强兵,于是你拼命地看书,争取考上北大,然后毕业一鸣惊人。可是大概率下,第一个条件——北大——你就满足不了,怎么办?

    由着自己性子,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意味着实现自我价值。想要成功,既要考虑你的个性,还要取得应有的贡献,做出“能看的见”的成就。这些成就最好可以用数字衡量,而且是你跳一跳能够得着的。

    美国哈里•杜鲁门缔造了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起初对外交毫无兴趣,只想把精力专注在国内事务上,直到波茨坦会议上他跟丘吉尔、斯大林坐在一起,才认识到外交的重要性。紧接着他找了两个顾问,几个月内就成为外交专家,签署挽救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做出重建日本的决策。

    个性定律

    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是“既定事实”,你可以修正它,却不可能扭转它。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我们学做事的个性其实分为两种:倾听型和阅读型。倾听型的特点是反应快,擅长即兴演讲;阅读型擅长深思熟虑,习惯提前做功课。

    艾森豪威尔担任盟军在欧洲的总司令时,答记者问的时候出口成章,非常受媒体追捧。因为他每次开发布会前都要求下属,以书面形式将记者的问题收集起来。

    后来,他效仿罗斯福即兴回答,没想到词不达意,经常受到记者的嘲笑。显然,艾森豪威尔并不知道自己善于阅读,而不善于倾听。

    十个人中只有一个是左撇子,而倾听型和阅读型的人接近一半对一半。如果你发现自己不适合当面跟人唇枪舌战,可能只是因为你是阅读型。

    价值观定律

    价值观是检验一切的最终标准。最简单判断方法是,你每天早起对着镜子的时候问自己:我想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的天赋和做事习惯很少发生冲突,但价值观不是。有些工作,你做的非常出色,却不一定符合你的价值体系。你可能会觉得,这没什么了不起,不是自己可以毕生追求的事业。

    一位非常有才华的朋友,跳槽到新公司,负责人事方面的工作,职位晋升一等,待遇很不错,可她过得却不开心。因为在她的价值体系里,公司用人应该以内部培养为主,重要岗位空缺的时候,首先应该在公司内部提拔;而新公司喜欢“空降兵”,说是为了补充新鲜血液。

    表面看,她与公司的矛盾是选人用人政策的矛盾,实际上却是她跟公司在组织与员工的关系,组织对员工发展应该承担什么责任等方面产生了分歧。最后,她不得不递交了辞呈。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21世纪的管理挑战》,已获华章出版授权)

    对企业来说,当短期利益不符合长远发展目标,是偏向短期利益,还是长远发展?如果公司业绩不行,应该渐进式创新,还是大刀阔斧地改革?

    实际上,这也不是简单的经营问题,而是企业功能与管理责任在价值观上的冲突。

    人际定律

    无论老板、上司还是普通同事,都有权利按照他们喜欢的工作方式工作。职场里,每个人都要学会承担沟通的责任。

    同事之间交流,大多数的冲突都是同一个原因:你不知道对方如何工作,对方希望取得什么样的成绩。一是你没有问过,二是也没有人告诉你这些。

    如果你的老板善于阅读,我建议你最好给他书面报告;如果你的同事善于倾听,你最好当面跟他讨论。

    同理,你应该告诉经常往来的同事,自己的做事习惯、优势、价值观是什么。

    一个负责市场营销的副总裁,可能是做销售出身的,对销售的事情一清二楚,但对促销、定价、广告、包装就一无所知,因为她从来没做过这些事情。

    那么,做这些事情的人,就有责任帮助副总裁了解他们正在做的事、这么做的原因、方法和预期结果。

    机会定律

    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属的位置。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大公司,就像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当老板。

    在BAT做得非常出色的人才,到了小公司可能施展不开手脚,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同样,很多在小公司业绩出色的人,一到大公司就如同石沉大海,默默无闻。

    有些人适合当顾问,做不了老板,因为他不能承担决策的责任和压力;有些老板需要顾问迫使自己思考,才能做出决策,并根据决策采取迅速、果断的行动。

    成功是水到渠成的事,不是计划出来的。面临新的任务、机遇和工作机会的时候,你应该清楚知道自己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了解自己的个性、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并做好随时抓住机会的准备。

    第二职业定律

    人生一场长跑,30岁时有挑战的工作,到了40岁已经驾轻就熟,你会越做越厌倦,失去工作的乐趣。

    未来,人们的平均工作寿命会越来越长。退休之后,体力劳动者什么事都不做,钓钓鱼、养养花、搞点小爱好什么的,没有任何问题。

    而在知识工作者的字典里,没有退休两个字。如果你不想过了50岁,生活陷入一潭死水,就尽早为自己的下半场做好准备,发展第二兴趣或者第二职业,继续发挥余热,做好工作到七八十岁的心理建设。

    真正的自由,是到老也能享受工作带来的快感,而不是在各种牢骚、消磨中度日如年。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为什么输掉人生长跑?毕业20年的同学聚会,发现了决定人生胜负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pll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