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陈寿文
这是心灵自由写作群第23期的第六篇作业。
这一周在深圳胡因梦老师带领的深度占星综合解盘班上当助教,课上老师多次提到占星就是来帮助我们发展直觉智慧的工具,而直觉智慧与第六脉轮:眉心轮有关。于是便想起之前写的《脉轮全书》系列笔记才写到第四脉轮:心轮。今天先写眉心轮,过两天再写喉轮和顶轮。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
从岁月之始,黑暗与光明就交织在一起,带给我们观看的能力。无论是多少光年之外一闪一闪的星星,还是自家后院绽放的花朵,这份视觉大礼让我们能目睹造化之美,见证宇宙的神奇。
观看让我们能同时吸收四周环境的大量资讯。形状与形式萃取成光波,绘制出周遭世界的内在地图。在我们的梦里,从无意识中涌出意象,使我们与灵魂连结在一起,而靠着直觉,我们经历了各种情景,普遍的搜集智慧,以便在困难的时刻引领我们。
这份既可向内也可向外观看的礼物,正是第六脉轮的特质和功能。透过观看,我们既有方法内化外在世界,也拥有象征语言来对外呈现内在的世界。借由对空间关系的认知,我们建立了础石来建构过往的记忆和未来的想象。因此,这个脉轮超越了时间。
这个脉轮经常被称为“眉心轮”,位于额头后方头部中心处,可能跟眼睛等高或者稍微高一点,每个人不同,它连结的是“第三眼”。
第三眼悬浮在我们的肉眼之间,是负责心灵觉知的以太体器官,如同肉眼是大脑的认知工具一样,第三眼可以看成是心灵的洞视器官。
此脉轮本身包括了内在荧幕,还有庞大的意象储藏库。我们的视觉思考过程是由意象构成的,而第三眼超越物质世界,带给我们额外的内在洞见,就像判读书面资料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一样,它能带给我们更深刻的领会。
这个脉轮的梵文名称是“ajna”,原始意义是“觉知”,也有“指挥”之意。这说明了此脉轮的双重特质——透过觉知汲取意象,同时形成内在意象来指挥我们的显示运作,也就是我们一般所知的创造性观想。
如果我们心里维持一个意象,便可以提高它实现的可能性。这个意象仿佛一面彩色玻璃,透过它,意识之光一路闪耀,直到具象显化。如果没有干扰,呈现出来的样貌就是我们所观想的,如同没有家具挡在中间时,彩色玻璃投射出来的影响。观想的事物不一定总是能具体显化,其中一项原因是意识下降到显化的过程中会遇到干扰,这个干扰可能来自其他人的处境、无意识的恐惧,或者只是我们的观想不够澄澈。
对应于这个脉轮的元素是光。借由感官对光的诠释,我们取得了周遭世界的资讯。我们能看到多少,去取决于这个脉轮开放或发展到什么程度,也包括我们的视力有多精准。视力和灵视能力可以达到的范围,亦即从对物质世界观察极为敏锐的人,发展到拥有透视眼天赋的人。后者能够看见灵气、脉轮、星光体细节,也能预测(“看见”未来事件),以及遥视(看见别处发生的事)。
不像下方的五个脉轮是位于身躯上,眉心轮位于头部,因此比起之前的脉轮,眉心轮的特质较偏向精神方面。我们的视觉认知必须先转译成其他形式,例如语言、行动或情绪,才能具体分享。当我们变得比较精神取向时,便可抛下时空的限制,进入超个人层面。
每个脉轮都有对应的腺体,而第六脉轮连结的是松果体。松果体是球果形状的小腺体(10×6公厘),位于头部的几何中心位置,接近眼睛的高度。这个腺体很可能曾经位于较靠近头顶的地方。有些爬虫类的松果体仍然在靠近头顶的位置,形成了某种感光的知觉器官,类似另一只眼睛。
松果体有时称为“灵魂的宝座”,作用是身体的测光表,将光的振动转译成荷尔蒙讯息,透过自律神经系统传递给身体。人体超过一百种功能呈现出日周期的循环,就是受到光照的影响。松果体的发展在七岁时达到高峰,而且向来被认为会影响性腺的成熟。从胚胎学来看,松果体源自第三眼,而第三眼在胚胎初期就开始发育,之后再逐渐退化。松果体也有镇定神经系统的效果,摘除它会使得动物容易癫痫发作。
褪色激素乃是跟色素细胞相关的荷尔蒙,由松果体所分泌。有一种说法是,即便眼睛直视暴露在些微的光线下,也会激发褪黑激素的产生。褪黑激素如今受到广泛的研究,证实它可以帮助睡眠,据说也能强化免疫系统、降低压力同时延缓老化。随着年纪增长,褪黑激素的分泌会减少,研究人员也发现,在忧郁状态下褪黑激素的浓度偏低,反之,在狂躁状态下,褪黑激素的浓度就会高于正常值。
我们的文化在第六脉轮层次上的不成熟,是否与松果体的萎缩相关?是否这个腺体拥有的神秘功能尚处于休眠状态,等待某种灵性或文化的苏醒?研究显示,光确实影响了动植物的健康和行为。有没有可能松果体在光与身体化学作用之间的环节,扮演了某种秘密角色?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足够证据可以说明这点。褪黑激素有助于睡眠,让梦增多,显示与内在视野(心像)有些关系。褪黑激素的化学成分类似于会诱发异象的原住民植物,它能够循环合成10-甲氧基哈梅蓝(10-methoxyharmalan)的化合物,这种化学物质有可能导致幻觉。有些精神药物例如LSD(迷幻药),也会增加褪黑激素的合成。或许在进化的人类身上,松果体的确拥有某些能激发内在视野的化学物。目前褪黑激素已经广泛用来帮助睡眠,观察它长久下来对松果体或心灵敏锐度产生什么影响,必定是很有趣的事。
在第五脉轮的意识层次上,我们体验到能量的振动是物质最基本的形式;在第六脉轮里,我们则遇见了比声音更高更快的振动,这两者的性质是不同的。在这个阶段里,我们拥抱了觉知电磁光谱中不可见光的能力。电磁光谱中有许多波能使肉眼看不见的——紫外线的辐射、无线电波、X光和微波等。光是意识直接觉知所呈现的形式。声音的传达必须透过空气分子的波动,而光则是更精微的能量振动,是原子和分子系统进行能量转换时辐射出来的产物。在实际的意义上,光就是原子和分子的“表现”,声音则是较大的结构的“表现”。
可见光是由称为“光子”(photon)的波包(wave packet)所组成。根据观察的方式,光子会呈现出像波或粒子一样的状态。不同频率的振动带给我们不同的颜色,正如不同频率的声音带来不同的音阶。光也像粒子,我们可以把它想成是独立的小包或光子,里面包含了看得见的资讯。
光速是我们已知物质现象中速度最快的。再一次,随着崭新层次的进展,我们跨出了时空的物质限制,而光的极速扭曲让我们甚至超越了时间感。的确,如果一个人以光速旅行,时间就会停止。在第六脉轮的层次上,这点也变得很重要,因为喉轮超越了距离,而眉心轮超越时间。因此,我们可能看见天上有一颗星星,在距离我们几千光年之遥,这颗星可能已经爆发成新星消失了,但爆发所产生的光尚未抵达我们的眼睛。
光是电磁能量。尽管光子没有质量,但是光撞击金属却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就是我们所知的“光电效应”,因为光子在撞击金属时,取代了金属中的电子,于是产生了电流,光电效应有趣的是,频率较低的光如红光,不管亮度如何,都没有足够的能量产生电流;反观频率较高的光如蓝光或紫光,它们产生的电流则会因光的强度而异。
这意味着,在几乎非物质的光世界里,量远远不及质重要,而质则取决于频率,也就是我们体验到的颜色。因此,任何针对光的研究,必定得来一趟颜色之旅。
颜色是我们觉知光的形式。颜色让我们观看的经验变得鲜活,它丰富了景深,是我们观看的重点内容。不同频率的光波长不同,因此产生了颜色,较“暖”的颜色如红色、橘色和黄色,较“冷”的颜色如绿色、蓝色和紫色相比,频率较低,因此光子的能量较少。(暖色和冷色是我们人类主观的评估,并不能说明光的实际能量。)
颜色会造成非常明确的心理效应。红色在生理上会刺激心脏和神经系统,连结的是侵略性和创始的能量——愤怒、血液、事情的开端。相较之下,蓝色连结的则是和平与宁静,而且在多数人身上的确发挥了这样的作用。即使波长超过可见光谱,依旧会影响我们的健康与心境。举个例子,不含不可见紫外光的荧光,已经被证实对植物和动物的健康有负面影响。对比之下,全日光包含了完整的光谱,在某些案例中,甚至有助于疗愈关节炎、癌症和其他疾病。
如果考虑到大部分的资讯是以视觉形式出现的,而且这些视觉的资讯都是以颜色的形式被觉知到,那么光在频率上的细微变化,必然也会大大影响我们的心智和身体。
如果音波可以影响精微能量的物质排列,那按理说颜色是高八度的物质呈现,应该也可能以相同的方式影响物质。基于此理,已经有人运用颜色来疗愈,而且成效惊人。最近的研究显示,某些光的颜色对于特定的身体酵素,可以产生五百倍的激励效果。早在被医学界嗤之以鼻之前,这种疗法就广为二十世纪初的治疗者所熟知。
在其他案例中,黄光被用来让心智清明,红光则用来抗衡身体的疲倦,金色-橘色的光有助于糖尿病。如果疾病始于精微层面,不正应该从精微层面着手吗?比如运用颜色,尤其是结合了正面观想的色彩治疗法。
根据彩虹光谱,脉轮的颜色如下(以现代系统为依据):
第一脉轮:红
第二脉轮:橙
第三脉轮:黄
第四脉轮:绿
第五脉轮:蓝
第六脉轮:靛
第七脉轮:紫
你也可以运用连结的颜色来静心冥想或辅助记忆,以进入自己的脉轮,或是发掘更多关于脉轮的讯息。首先,检视自己倾向用什么颜色来包围自己,借此小小解读一下自己的脉轮:我们的衣服与居家布置的颜色。你是否总是选择紫色和蓝色,或者一贯倾向亮丽的红色和橘色?你喜欢暗沉还是明亮的颜色?有些禁欲独身的僧侣穿着与第二脉轮相关的橘黄色僧袍,这纯粹是巧合吗?
其次,我们可以选择颜色来补助我们感觉最弱的脉轮。在精微的层面,这么做可以让个人的能量系统恢复平衡。
颜色也可用在观想自我疗愈上面。尤其是在比较灰暗的日子里,静坐观想你的气场是明亮的黄色,或交替着观想太阳充满能量的金黄光芒射向你。你向外投射出去的颜色,也会渐渐呈现在你四周。你可以针对当天要研究的脉轮,来穿戴颜色相应的服饰,这样我们就可以沉浸在那个特定脉轮的振动光谱里。
光与视觉作用是如何连结成我们的知觉经验的?为什么有那么多神秘主义者声称,闭上眼睛冥想时可以看到光的图案?为什么梦中的影像看起来那么真实?还有,记忆是由什么构成的?
要回答上述问题,最可信的理论来自神经科学家卡尔·普利布莱姆(Karl Pribram),他根据的是“全像”(hologram)心智模型。
全像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先,资讯是“无所不在”的储存在底片上。换句话说,如果底片碎裂成一片片,每一小片都能够复制出整个图像,但因为这些底片缩小了,因此会少掉许多细节。全像第二点不寻常之处是不占空间。运用频率不同的镭射光,可以把许多全像互相重叠在一个“空间”里,或是一张底片上。
普利布莱姆的理论主张,大脑本身的运作就像是全像技术,不断去诠释脑波间的互相干涉(干扰)模式。这与之前认为的,每片资讯是储存在特定区域的大脑模型里,显然有所不同。这个理论动摇了物理学和生理学的基础,为意识研究带来了范型转移,由此衍生出的研究,也扩及到我们对心智及周遭世界的了解,而且这个模式似乎特别适合用来理解眉心轮。
这个模式暗示了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里,包含着通向所有资讯的管道,甚至可以接触到不同时间及次元的资讯,因此能够解释超乎记忆和知觉正常功能之外的许多事,例如遥视(千里眼)、灵视、神秘异象和预视(预知未来)能力。
与普利布莱姆的全像大脑理论互补的,是理论物理学家大卫·波姆(David Bohm)的模式,这个模式主张,宇宙本身或许就是个全像。但他使用的名词是“不断变动的全体”(holoflux),因为全像是静态的,不适合用来描述充满了变动的宇宙。
根据波姆的理论,宇宙经由某种媒介被整个“包裹起来”或铺平,就好像把蛋白包裹进蛋糕面糊里似的。这样的包裹允许了无限量的干涉力量,赋予了我们形式和能量,而我们是以全像模式的心智来体验它们。在这样的脉络下,大脑本身于是成为更大全像的一小部分,因此容纳了关于整体的资讯。正因为我们是以全像的方式在觉知这个世界,所以很可能世界本身是个更大的全像,而我们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虽然身为一小片,我们每个人却都反映了全体。
如果这是真实状况,如果内在和外在世界两者的任何一部分,都映照出完整的造物,那么身为部分的我们就包含了全体的资讯,如周遭万物一样。不只一粒沙可以说明它身处的宇宙,我们每个人的心智也都包含了由更伟大的智能编码好的资讯,正等待正确的“参照光”来触发意象。
如果内在于外在世界显然都以全像模式运作,那么我们就必须质疑:两者之间有差别吗?我们自己是否也是全像?当我们个人创造的小我界线慢慢消融,并且拥抱更大的我的存在状态时,我们是否把个人意识融入到更伟大的全像中?如果全像的每一小部分都包含了整体的资讯,尽管并不清楚,但是否就是为什么每次新的片面资讯镶嵌入整个拼图时,我们就会更加清楚?随着成长并拓展了理解,我们是否愈来愈倾向将事物看成一张互相贯穿的能量网络或全息图?
此刻上述问题还没有明确答案。很少有人能够反驳我们所认为的“外在”事物,的确影响了我们的觉知、思想和记忆,最后变成了“内在”事物,也很少有人能够争辩我们的内在有个结构,而这个结构能够将外在世界的能量包容进来。但这个内在结构是否会反过来影响外在世界?我们心智的全像结构是否能投射出去,在物质界成形?
普利·布莱姆似乎是如此认定的,而且以最踏实的方式表达了出来:“我们不只建构了对世界的觉知,同时也将这些觉知投射出去建构了世界。我们制造桌子、脚踏车和乐器,因为我们能够想出这些东西。”
这项原则最精确的阐释了眉心轮的能力——觉知与指挥,同时也说明了心灵如何接收外在世界意象,并且投射意象于外在世界。
我们所见一切都是自己想出来的。我们不是用眼睛而是用灵魂在看。
据估计,对看得见的人来说,百分之九十的资讯都是透过眼睛觉知到的,远远超过其他器官或感官。我们大部分的记忆和思考过程,自然而然也是以视觉资讯来编码。这当然会因人而异,因为有些人可能更加视觉导向。尽管我们观看世界的视觉经验收到了限制或误导,但毫无疑问它是最根本而重要的意识层次。
视觉资讯可以界定为沟通空间关系的模式,不需要实质的接触(如触摸)就可以接收得到。这种关系以大小、形状、颜色、亮度、位置、动作和行为来描绘形式。
真正看见的并不是我们的眼睛而是心。眼睛只是聚焦透镜,将外在世界的资讯复写至内在世界。大脑并没有真正接收到光线的光子,而是经过编码的电脉冲,借由心/脑将沿着视神经行进的电脉冲诠释成有意义的模式,因此这是学习来的能力。研究人员发现,生下来就看不见的人如果后来靠着手术恢复视力,他们最先觉知到的只有光,因此必须努力学习才能将这些觉知组成有意义的影像。
我们也必须记住,我们觉知到的不是物质而是光。当我们注视周遭世界时,会认为自己看到了物体,其实真正看到的是这些物质反射的光。我们看见的并不是它们的实相,而是它们彼此之间的空间和它们周遭的空间,因此无法看到真实的状态。如果我们看见红色,那是因为这个物体吸收了红光以外的所有频率。我们靠着触摸确认物体的存在,但我们的手是游移在空无的空间里,同样并不能触摸到那个物体的内部,只能触摸到物体的边缘;那只是空无的空间有质感的边界。从这个观点来看,我们可以把物质视为某种形式的无人地带,除非我们变成非常薄的薄片才能进入。这片无人地带唯有在显微镜下,或是透过玻璃和水晶,才可能借由光线来穿透。因此我们是透过空无的空间来体验我们的世界。
通灵能力的发展最重要的层次,就是在第六脉轮上面。灵视觉知不一定总是局限于视觉层面,还有属于第五脉轮的耳通,和第二脉轮的灵敏的感受力。灵视(天眼通)得来的资讯不受时间限制,因此比起之前的灵通能力,涵盖了更大的范围。
“灵视”这个字眼意味着清晰的看见,不会受到不透明物质世界干扰而变得混沌。物质世界通常界定了我们的空间和时间感。“清晰”和“看见”这两个字眼相当精准的说明了牵涉的作用力。要能够灵视,我们必须观照清晰的空间,凝视能量场而不是事物本身,凝视关系而不是事物而已,要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用心直接而清明的觉知我们想要的资讯。我们的内在愈澄澈,就愈有能力看见周遭世界的精微特质。
“看见”隐含了更深刻的觉知,如同卡罗斯·卡斯坦尼达(Carlos Castaneda)在“巫士唐望”系列所举证的,当卡斯坦尼达注视一个人的时候,他看到的只是具身体、脸部表情和衣饰。当他学会“全观”时,他看出了环绕着身体的光圈,那是一种互相贯穿的能量网络,我们称之为“灵光圈”。唐望注视着自己的兄弟死亡时,感到万分悲伤,然而当他改变观看模式时,却了解了所涉及的更伟大的过程,并且从中领悟了一些事情。
观照是看见的动作,全观则是把意象内化成体悟。举个例子,常用的口语“我看见了(I see)”意味着“我明白了”。“看见”通常表示一个人只能吸纳一小部分资讯,将其嵌进整体的方略中。正如同一片全像阐明了整个图像,我们注视的每一桩新事物也会立刻并入我们的整体意识里,让我们的内在图像更为明晰。
我们如何做到这点的?根据普利布莱姆的全像模型,我们的心/脑作用就像个舞台,我们的视觉意象就在此上演,一旦给予适当提示(全像摄影的参照光),意象就会出现在舞台上,但演员是谁呢?身处何处呢?
演员是幻灯片,以全像的方式储存为颜色、形状、声音和触觉模式。我们脑袋里并没有不断旋转的跑马灯来保存一幅幅完整的意象,取代的是大脑各部位可能会产生红色、温暖、迅速或安静等属性。这些属性以独特方式结合起来,创造出我们看见的意象。
不妨把第三眼想成是脑海里的荧幕,然后把幻灯片打在这块荧幕上观看。如果你闭上眼睛回想自己的第一部车,或许可以“看见”颜色、椅套的质地及某一旁可能还有小凹痕。你的“心眼”可以看见自己走在车子的四周,而且只要你想,也看得到车子的前面和后面,就好像全像的3D效果一样。那部车子不一定真的存在,但意象超越了那部车子而存在着。只要我们的注意力聚焦,意象就会恢复。
你想要凝视什么,“心眼”都可以看见。如果我询问你爱人的发色,你可以运用心智找回那张“幻灯片”,凝视它,然后告诉我颜色,因为我们的记忆本是全像的。
关于你想要拥有的车子,你能创造出同样逼真的图像吗?你能描绘出它的颜色、款式或车牌吗?你能观想出自己正在开车奔驰于乡间道路上吗?还有方向盘握在手里的感觉?
你或许永远不会拥有这辆车,因此你的观想只能称为“想象”,即使它在你的记忆力是如此栩栩如生。无论如何,如果你赢了头彩,而你刚刚观想的车子正出现在你眼前,你就可以把你的观想当成是“预视”,这也是灵视的一种形式。两者间的差异在于结果,然而过程一模一样。经由发展观想和想象能力,我们同时发展了灵视能力。
灵视的作用就是明确的观想。所谓灵视,就是在要求下能够有系统的召唤出相关资讯,无论事前是否知晓。我们的心智运用了以问题形式出现的自制参照光,借由它取回储藏在全像记忆库里的未知资料。
超越时间的能量是在第六脉轮发生的。我们不需要把可取得的资讯限制在过去所知的基础上,我们也可以取得未来的资讯,唯一的区别是主动创造出会产生意象的参照光,而不是等待将来某个时间点由环境将其召唤出来。引用小说家玛丽安·纪默·布蕾利(Marion Zimmer Bradley)之言:“我不是决定了故事的走向。我只是偷窥未来,写下发生的事。”
有少数人相信,他们可以看见正常认知范围以外的事——那些他们并未亲眼目睹或耳闻之事。要拥有那些资讯不需要获得许可,目前也无从解释其原理,因此大多数人甚至不会费心去寻找。为了要看见,我们必须知道往何处和如何找。我们在事物可能出现之处寻找,只需要了解事物出现之处的基本秩序就够了,图书馆的十进分类系统就是最佳例子;要在不熟悉的杂货店找到合适的物品也一样。你要观察店家,留心它大致的配置,知道要找的东西属于哪个类别,然后再脑海里将这两幅意象重叠在一起,前往货品区更仔细的搜寻。瞧见了!你脑海中的交叉参照吻合了,你看见物品的意象嵌合进你预先创造的心相位置。
实际上,捕捉心相资讯也是一样的。如果你试图回忆是谁在宴会上告诉你某个笑话,你会回顾一遍宴会上有哪些人,跟谁私下有过交谈,回顾时心里不断想着这个笑话,等待正确的资料就位。当你命中正确的记忆时,那意象就会在心里“亮起来“,仿佛被其他意象所没有的明晰度照亮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搜寻了数以千计的资料,分门别类和解码,直到我们”看见“吻合”的片段为止。
一旦知道去哪里搜寻资料,我们还必须知道如何寻找。有多少次你在找东西时,明知它在某个地方却还是找不到?有多少次东西就在我们眼前却看不见?有多少次在记忆中找不出你明知就在那里的资讯?
补抓记忆的过程,就是要找到正确的编码(正确的参照光),恢复全像的意象。正如电脑容纳的资料唯有指令正确才能抓取,我们的心智意象也需要恰当的心智意象把它们揭露出来。
灵视能力的发展仰赖“视觉荧幕”的发展,并且要创造出井然有序的系统,透过这个系统为荧幕抓取资讯。如果我们不帮幻灯片贴好标签,就搞不清楚看到的是什么。观想训练就是锻炼在心智荧幕上恢复、创造和投射意象的能力,一旦完成这个训练,能否“看见”就端视你是否询问正确的问题了。
我们并不受限于自身“全像”所储藏的幻灯片。如果全像模型行得通,那么我们就能接触到由无限脑波模式创造出来的无限意象,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到正确的“参照光”来召唤它。
许多人由塔罗牌、手相或占星入手,运用它们作为提供参照光的结构。借由塔罗牌你可以翻出各种意象,你判读的对象也会提供另一组意象。哪几个交会点最重要?哪几个交会点似乎“亮起来了”?资讯波在哪里交会且变得最强?
要透过灵视来看事情,我们不仅需要参照点来取出资料,也需要空白荧幕来观看资料,这样的能力来自练习、耐心,以及安静而开放的心。透过静心,清空心里的意象,能够让我们更清楚的看见存在的意象。学习专注心神,做到一心不乱,可以让我们观看得更深入,因此而看见更多。在灵视方面,清明而安静的心是无可取代的。
由于其中的奥妙是如此精微,以致普遍受到人们忽视和否定,正如在充满噪音的世界里,我们听不见心电感应的低语,如果我们期待会有霓虹闪烁框显出来,是看不见以太领域的精微骚动的。
灵视其实是看见事物的内在关系,看出部分如何吻合整体,而实践的方式就是寻找交会点,或者找出我们的问题(参照光)与最吻合已预留空间的那份资讯之间,互相干涉的模式。嵌合进正确位置的意象有强大力量,会在无限扩大的其他可能答案中脱颖而出。透过静心、观想和训练,我们可以发展出这份能力,来觉知所追求的资讯与其他无数可能答案之间精微的差异。
眉心轮的练习
这项练习时要强化和集中心神于肉眼,也有益于改善眼睛疲劳、视力,以及因为大量文书作业或过度阅读导致的一般疲劳。
以静坐的姿态开始 ,脊柱挺直,闭上你的眼睛,沉浸在黑暗之中。将觉知带到双眼的中间点,就在头部中心。感受那里的黑暗,让自己沐浴在那份安静沉静之中。
当你感觉心神集中了,就张开眼睛直视正前方,眼睛朝天伸展,慢慢向上看,但不要移动头。然后沿直线向下看,视线所及尽量朝下凝视,依旧头不要动。重复向上看再向下看,然后眼睛回到正中间,闭上眼睛,回到黑暗中。
再度张开眼睛平视。然后重复上述动作,不过这次是从眼角到眼角。首先从右上到左下两次,然后从左上到右下,也是两次。再度回到黑暗中。
再度重复,从最远的右方移动到最远的左方,两次之后回到黑暗中。最后一次,眼睛居中后转半圈,先转到上面,再转到下面,然后像时钟般转动眼睛一整圈作为结束。尽可能伸展你的眼睛到最远处,顺时钟和逆时钟都要转。
再度闭上眼睛。轻快摩擦你的手掌,直到感觉双手变得温热为止。当你觉得热度够了,把温热的手掌放在眼皮上,让眼睛沐浴在温暖与黑暗中。热度消散时,慢慢轻抚眼皮,按摩额头和脸。之后你可以进入深层静心,或者回到外面的世界。
2018年1月5日,周日,十一月三十,08:00完毕于深圳青青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