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思想和智慧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时空,不仅不减其色,而且历久弥新,熠熠生辉,它与我们的工作生活、为人处世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学好它意义非凡,应用巨大。
孔子在《论语》里的处世之道,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就是忠恕之道。这两个字是孔子思想的高度概括,是孔子仁爱思想的核心内容。所谓的“忠”就是己预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的“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性的道德箴言,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千年亘古永不变的真理!
第二个原则就是恭、宽、信、敏、惠五大准则。恭则不辱,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意思就是,对人恭敬就不会遭受侮辱,为人宽厚、对人宽容就会得到众人支持,讲究信用就会被委以重任,做事讲究方法和效率就会取得成功,努力为他人带来好处就足以使他人为己所用。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以忠恕之道与仁爱之心与人相处,许多问题和矛盾就会迎刃而解,随风而散。
第三个原则就是爱憎分明。老子主张以德报怨,孔子对他的这个说法颇不认同,他问: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孔子的主张是:以德报德,以直报怨!这个“直”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以怨报怨,你踢我一脚,我打你一拳,针锋相对,睚眦必报,然而,怨怨相报何时了,这样当然不好;再有就是以德报怨,这种不问是非,不讲原则的做法失之过宽,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可怕误导,是对普罗大众的严重伤害,绝不可取;正确的做法是,要学会反思,别人为什么怨恨自己,是否自己做错了,对他人造成了伤害,如果是,就要向他人道歉赔罪,求得他人的谅解,如果不是,那就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不必顾忌什么,我们不必委屈自己去迁就作恶之人,所谓“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爱憎分明,方是君子本色。
第四个原则是义利之弊。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面对利益的诱惑该怎么做,孔子在《伦语》里给出了最好的答案,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曾一度被人理解为孔子主张重义轻利,倡导人们视金钱如粪土,淡化对物质的追求,这是对孔子这句话极大的误解,他的本意应该是,对于正人君子,你可以用人文道德、民族大义去引导他,对于龌龊小人,只能以物质利益去说服他,这个说法在今天看来仍是不错的。
子曾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这句话从社会角度肯定了人们追求富贵的合理性。
子还曰“邦有道,贫且贱,耻也”,如果国家兴旺,天下太平,你还贫困潦倒,这是很可耻的,造成你贫困的原因,无非两个,第一是懒惰,好逸恶劳,游手好闲之辈永远不可能获得巨大的物质财富,(特殊情况除外),第二个是傻或笨,连自己都照顾不了的人,更别指望他帮助别人,造福社会。
子又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此处“执鞭之士”,有人说是赶牛车马车的人,也有人说可能是市场管理员之类的人,想来都不确切,赶马车牛车,即使赶一辈子,也不可能大富大贵;市场管理员管的再好也不会获得多大奖励;还有一种解释:在古代,皇帝或高官出行的时候,在前边执鞭开路的人,这样的人与有权有势的人离得比较近,哪天上级一高兴许个高官厚禄,赏个金银珠宝也未可知……总而言之,执鞭之人应该是泛指地位卑微、职业低下者。
子也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的意思,那些靠不正当手段得来的钱财对自己是毫无意义的,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与这句话道理一样,还有“盗亦有道”,就是连那些鸡鸣狗盗之徒也讲究职业道德,更何况一个正人君子呢?岂不是更应该摒弃那些来路不正的钱财?
子贡曾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不骄,何如?”贫贱的时候没有谄媚之情,富贵的时候没有骄傲之色,怎么样啊?孔子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这样做当然可以,但不是最高境界啊,最好的做法应该是:安贫乐道,富而好礼。富而不骄、富而好礼,是孔子对富人最高的期许,放眼一看,有些土豪、大款,一夜之间暴富,就一下找不到东南西北,声色犬马,纸醉金迷,四处炫富,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有钱了,岂不知这种做法恰恰暴露了这些人胸无大志,思想浅薄的本色。
所以,让我们谨记圣人的教诲,富而无骄,富而有礼,富而不炫,为社会增加一份和谐,为个人平添几分魅力!
本文根据西安交大陆卫明教授讲课整理,跟名师学经典,其乐无穷!
你富,能不炫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