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行采集:
1.研究者如果观察到本不应该影响判断的因素对判断产生了统计效应,或本应该影响判断的因素没有对判断产生统计效应,那么就可以证实判断过程存在心理偏差。
2.替代偏差,我们常常用一个问题代替另一个问题。有两种替代:一、用简单问题替代复杂问题;二、用相似性问题替代概率性问题。
3.结论偏差:我们常常依结论寻找证据。由于证实性偏差和期望偏差,我们倾向于有选择地收集和解释证据,以支持那个我们已经相信或希望成真的结论。结论偏差的一个更精妙的例子是锚定效应。
4.过度一致性偏差:我们能迅速形成一致性印象,但要想改变一致性印象,过程却很缓慢。描述这种现象的另一个术语是光环效应。
5.替代偏差导致我们对证据不正确地赋权;结论偏差导致我们要么绕开证据,要么以曲解的方式考虑它;而过度一致性偏差会放大初始印象效果并减少矛盾信息影响。以上三种类型的偏差都会产生噪声。
6.心理偏差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机制,它们经常导致共性的错误。当偏差的个体差异较大(不同的预判)或偏差的效应取决于情境(不同的触发因素)时,噪声就会产生。
7.人类具有非凡的直觉力,可以对比两个强度不同的量表,从而将两个完全无关维度的强度相匹配。
8.最佳预测应该介于拥有完整信息时的预测和完全没有相关信息时的预测这两个极端之间。
9.对判断对象进行直接比较能够获得比逐一评估各个对象更精确的区分效果。使用明确有可比性的量表对目标进行单独评估,能够保留比较判断的一些优势。
10.量表的描述模糊不清是普遍问题。“高度怀疑”、“清晰而有说服力的证据”、“出色的表现”、“不太可能发生”等模糊表达会引起沟通障碍。用这样的短语表达的判断不可避免会产生噪声,因为说者和听者对它们的理解是不同的。
11.量表的选取会对判断中产生的噪声量造成很大影响,因为模糊的量表是充满噪声的。如果可以的话,用相对判断代替绝对判断可能会减少噪声。
12.愤怒让我们快速启动快思考系统。愤怒情绪是惩罚倾向的主要决定因素。判断惩罚倾向的直觉性思维往往带有报应色彩,就是“以牙还牙”原则。
一行精华:
替代偏差导致我们对证据不正确地赋权;结论偏差导致我们要么绕开证据,要么以曲解的方式考虑它;过度一致性偏差会放大初始印象效果并减少矛盾信息影响。
模糊的量表是充满噪声的。
触动,反思,改变:
1.当偏差彼此不同,噪声便应运而生。噪声的本质是随机性,而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偏差,因为无法分清偏差产生的根源,对于最终结果而言,就体现出随机性的某些特征了。误差是由偏差和噪声共同导致的,而各种偏差又能产生噪声,因此要区分到底有多少误差是由噪声导致的,似乎有点困难,至少我现在越读越糊涂。
2.模糊的量表似乎无处不在,因为制订这类量表的人,自己也搞不清楚具体的量化标准,何况使用这类量表的人呢?于是噪声自然也无处不在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