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是在“请求”还是“要求”?
一位老师上课发现一名男学生不停敲他的书,于是他说:“你别再敲书好吗?”
你猜结果如何?那名学生开始敲他的课桌。
一位妈妈每周因家务跟女儿争吵,她对女儿说:“我希望你打扫好自己的房间。” 结果这个争吵依旧。
夫妻吵架时,女人常绝望呐喊:“你没有责任感!我希望你理解我!”
当你打电话让朋友陪伴你时,假如你朋友回答:“我很累,能不能明天?”你是否转身默念:“你真自私!”或者开始不高兴:“如果你真的关心我,今天就必须陪我。”
…………
当你告诉他人你不想要什么,你就等于向他人催眠强化“你不要的东西。”比如,我告诉你千万不要想蓝色的大象时,你大脑的自动反应。
当你利用权威(我是你妈,你得听我的),惩罚,恐吓,让对方接受你的要求时,你们彼此心的连接也就断开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明明知道父母为他好,但打死也不听话的原因。
当你提出“请求”后,对方没有回应,你开始批评和指责,这“请求”就是命令。如果你想利用对方内疚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当你在提出请求之前,你脑中就在想:“这是他应该做的。他必须按我说的去做。我有权…………” 一旦别人没有满足要求,这些“应该经”会让我们心怨念,开始指责对方。
2 如何提出请求?
当你表达出自己的观察,感受及未获得满足的需要时,你就在向对方呈现出你内在鲜活的生命状态。当对方理解你的内在状态时,你就能具体明确跟对方提出请求:“你能做些什么使我的生活更美好?”
怎样使你的生活更美好?你需要提出一个正向可操作的请求。
明确提出请求的前提是,尊重自己和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很多善良的女人没有需要,勇敢的男人没有需要。我们甚至没有储存表达需要的词汇。当我们都不清楚自己的需要,怎么能提出明确的请求呢?
当父母看到上高中的儿子头发很长却不理时,如果他们用非暴力沟通,他们会先说出感受和需要:“你的头发这么长,我们担心这会影响你的视线,特别是在骑自行车时,去理发好吗?”
妈妈跟女儿争吵家务的事,是因为妈妈需要秩序和美。她需要女儿的支持帮助她实现秩序和美。
当她明白了自己的需要,再通过正向可操作的语言表达请求: “我希望你能铺好床,把换洗的衣服放进洗衣篮,把用完餐的碗放回厨房。”
当妻子了解自己的需要是陪伴时,她跟老公说:“我希望你每周末两天晚上可以在家陪我和孩子。”
当他人同意了你的请求,你希望他做这件的动机是什么?出于内疚,羞愧,职责,义务或害怕受到惩罚去做我们要求的事情,我们迟早会为此付出代价,我们的生命并没有因为“接受请求”而更美好。
真正的请求,让倾听者感到安全,被尊重,他们知道自己可以不同意,并得到理解。如果同意请求,也是因为他们体会到彼此的需要,也感到为他人内心状态作出贡献的喜悦。
结束语:
成长和转变最强大的原动力,是一种比任何技巧都更为基本的东西:心的改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John Welwoo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