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论诗要讲境界,论词也应当讲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界有大小,然不以是而分高下。“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他认为此词结句境界虽小,然艺术性却高。
这首词的特点就在于描绘了一个精美无比的艺术境界。作者以高超的手法,将自然与艺术巧妙地媾合,仿佛在现实社会中另建一个世界,让人们神游其中,流连忘返,得到充分的艺术享受。在这境界之中,仿佛有人。然而词人并未正面刻画这个人物的形象,而是着力于刻画人物的心灵,人物的情绪。在刻画人物心灵和情绪的时候,他也没有具体地描绘人物的思想活动过程,而是借助于气氛的渲染和环境的烘托,让人们通过环境与心灵的结合、情与景的交融,感到其人宛在,感到一种轻轻的寂寞和淡淡的哀愁。
在轻悠的音乐节奏中,词过渡到下片。明人沈际飞说:“后叠精研,夺南唐席。”(《草堂诗馀续集》评)也就是说下片写得特别精彩研炼,竟超过了南唐二主。这个评价毫不为过。尤其过片一联,轻灵杳眇,意境不凡。从前片意脉来看,主人公在小楼中坐久,不堪寂寞,于是出而眺望外景。“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写望中所见所感,境界略近唐人崔橹《过华清宫》诗所写的“湿云如梦雨如尘”。词人在《八六子》中也写过相似的句子:“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听数声。”所不同的是此处以纤细的笔触把不可捉摸的情绪描绘为清幽可感的艺术境界。据梁令娴《艺蘅馆词选》记载,梁启超曾赞之为“奇语”。今人沈祖芬《宋词赏析》分析说:“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第一,飞花’和“梦’,“丝雨’和“愁’,本来不相类似,无从类比。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细’这两个共同点,就将四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两组,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譬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愁如丝雨,而说飞花似梦,丝雨如愁,也同样很新奇。”分析得非常精辟,确是道出了这一奇语的特点。但从境界着眼,这两句还特别具有一种音乐美、诗意美和画境美。细细吟味,它的音律多么谐婉,诗意多么浓郁,而那画境又是多么清幽。词人正是运用这样谐婉的音律,浓郁的诗意和清幽的圆境,构成一个凄清婉美、轻灵杳眇的艺术境界。清人陈廷焯称之日“宛转幽怨 温韦嫡派”(见《词则。大雅集》卷二眉批),确为有识之见。
结句似更为轻婉蕴藉,并能摇曳为稳定,化动态为静态,饶有余味。有人以为“银钩闲挂,表示帘已垂下ヵ此句系主动宾结构,“挂”字系被动词,就是说宝帘已被银钩高高挂起,然着一 “闲”字、“小”字,便融情入景,韵味悠然。其意境仿佛李璟《摊破浣溪沙》中的“手卷真珠上玉钩”,而闲雅则过之。李词点明人物之动作,秦词则写帘栊自挂,而将人物感情隐于这一静景之中,形成一种恬静悠闲的境界。全词以此境作结,倍觉含蓄有味。
(此文转载,略有删减,原作者:徐培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