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岱岳区课题小组发言的题目是《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我们岱岳区课题小组在总课题组的安排下,承担了《词语理解》《大体把握诗意》《复述》《故事梗概》《想象情境》《把握主要内容》等小课题的研究与整理。这几项内容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下《二、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关于阅读的课程目标与具体实施内容。阅读教学,一直以来就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可以说,阅读教学关系着语文教学和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成败,在整个小学语文阶段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请允许我结合我们小组几处学校在在课题推进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和理解,分课题实验的收获,困惑,以及思考和建议等三个方面,谈一下我们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推进及收获
今天我们发言的题目是借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的第一条建议的题目,在本建议中,他更加深刻的对课程标准与学生的关系做了深刻的阐述与论证,他说:“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我想,这就是我们课题的最高意义所在。可以说我们所作的这项工作,是将课程标准可以在学校、在课堂贴地行走。使课程标准与我们的教材教法,课堂教学,文本,学生产生了直接的联系。使得课程标准在课堂得以落实,更使得纲领性的课程标准具体化,生动化,儿童化,使课程标准中有了具体的人,有了生动的情。
(一)统筹规划,分层推进
根据课题实验的分工安排,我区教研室马主任牵头,召开了课题实验承担学校的专题会议,在会议上,我们对课标中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和分工,并对下一步各校如何扎实开展课题实验进行了具体的安排。
天下大事起于易,天下难事起于细。纲领性课程标准的细化,包括目标的二次解读,目标的二次设定,以及由此而设计的教学丰富灵活的教学设计,都使得课程标准的道与课堂教学的术得以有机融合。老子说,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以课程标准的道为根本,但是道,为恍为忽。所以庄子说,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道与术的辨证统一,正是我们这次课题实验的意义所在,可以说,只有课题的有效推进,才能使我们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的放矢,有法可依。
*岳峰小学的思考与探究:
我区教育教学的领头雁,排头兵——岳峰小学及各分校在本次课题实验的具体研究与实践中,将本次课题实验与学校特色研究相融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整理了课标内容:
一读:一放一收,初读《课标》摸规律
一放:在建立语文教材体系之初,我们首先回到原点——第一次研读《新课标》。根据课标描述,我们先罗列出各册知识点。
一收:然后将全套教材训练点整理出来,整理到一张张A4纸张上将手稿汇总。这是一个浩瀚的工程,每一位老师手上都有“十章经”:1-10册教材及教参。从这“十章经”里一页页翻一页页找,还要边找边初步梳理。
二读:二放二收,引入思维导图找亮点
二放:根据《新课标》精神,我们尝试从宏观层面发现小学语文学科可以具体分为内容与水平两大方面。其中,内容主要由性质与功能、要点与结构、知识与能力、价值与意义这四大板块组成。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此次研究首先定点在“要点与结构”中的知识结构这部分,围绕这一点进行深入的梳理与解读。新旧两套《课标》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低段为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大板块之中是不变的。因此,我们按照这个思路将手稿进行分类整理。通过第二次的整理,我们引进了思维导图模式手工进行整理又整理出了厚厚的几十页纸张摆在我们面前,似乎显得比“一读”有章法多了。
二收:紧跟着,老师们在相互交流碰撞中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解读资料。引入思维导图工具MindManager,一边将纸质的思维导图录入MindManager,一边摸索工具的运用,加强了思维导图的运用能力,也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三读:三放三收,交流提炼出成果
三放:通过研读我们发现《新课标》中所涵盖的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低段为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大板块的内容,根据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可以用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来概括。因此,我们又一次沉下心来仔细研究整理的资料,按着知识与能力的框架各自进行进一步梳理。
三收:大家又一次梳理出了自己的解读成果后,集中在一起进行各自理解的阐述。其他在聆听的同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这样不断的交流、碰撞、完善,我们逐步提炼出了清晰、直观的知识结构体系图。
从根部滋养课堂——我们清楚“教什么”
经过三次解读和学习,我们的老师非常清楚每一节课该“教什么”,能够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再也不会出现目标“越位”和“不到位”的现象,切实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教学质量。深钻研、讲出来、全过关。
我们在梳理出语文学科知识结构体系的同时,还重点研究每一知识点的纵向生长脉络。2011版《新课标》将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与内容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低段为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大板块。窥管见豹,略见一斑。如对基础知识对“字”的部分解读。
1.基础知识
我们梳理出来的基础知识分为字、词、句三大板块。
[if !vml]
[endif]
(1)字
关于识字量。字是表达意思的最小单位。新课标明确指出识字与写字的要求,从我们整理出来的资料可以看出:从一年级到五年级,识字量是先上升再逐渐下降的,识字任务是先重后轻的。由此,引起了我们的思考:识字高峰在一二年级,而现在孩子6岁入学,要在8岁左右学习前1500个左右(一二年级)汉字,占总识字量的二分之一,这实在不是一件易事。这就告诉我们老师——低段的识字教学必须得花点心思,在兴趣中学习至关重要。如:教师可以通过字词游戏(字谜)、记字比赛、拆字比赛或者顺口溜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完成识字教学任务。另外,学生的识字量参差不齐就造成了阅读能力的差异。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跨越式的变化,让学生从幼儿园开始提前识字,这对他们尽快适应小学的语文学习和为孩子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奠基,是非常有意义的举措。
(2)词
我们在基础知识“词”的板块中,结合教材的呈现,梳理了8种词语理解的方法。
[if !vml]
[endif]
2.基本能力
基本能力划分为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我们主要研读阅读理解、写作和交流表达能力。
(1)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的主阵地,更是学生思维训练的重要平台。《语文课程标准》从阅读的基本技能(朗读、默读)、阅读的感悟、理解能力、阅读积累、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和阅读的习惯等。对小学三个学段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这些要求既有很强的针对性,又有明显的梯度,充分体现了《课标》对小学各个学段阅读教学的不同要求。
关于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点。我们认真学习《新课标》,分为了14个部分。这14个部分呈序列排列,而每一个部分的训练点从第一学段到第三学段有层次呈梯度排列。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逐步、螺旋上升地得到培养。
[if !vml]
[endif]
关于词语理解能力的训练序列。我们还发现学生词语的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课标明确提出了积累、理解和运用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而学生理解词语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课标对词语的理解又提出不同的要求:
《课标》分别在小学三个学段对词语的理解提出了“了解”、“理解”和“推想”的要求。第一学段强调的是“了解”,要培养学生了解词语的意思,到了第二学段,要求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第三学段,教材没有呈现出来。这一学段要求学生利用第二学段学到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去推想词语的意思,并辨析词语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理解能力的培养,第一学段是启蒙阶段,第二学段则是基础阶段,如果在第二学段学生的基本理解能力还没有形成,就很难适应第三学段乃至中学阶段的阅读要求。所以,第二学段对词语的理解教材指导非常详细,起到了明显的过渡作用。课标提出,第三学段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所以,我们利用思维导图来解读教材,这样在我们头脑里对小学阶段某一个知识点形成了一个知识结构体系。这样,更有利于我们把握教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首先是人的学问。是的,杜威更简明扼要的指出:教育即生长。那么,我们的课程标准校本化,使得课程目标在学校和课堂上生根发芽,更使得高远的目标内化为儿童教育教学中“看得见,摸得着“具体,生动的目标与内容。使得课程标准在儿童的发展中,不仅仅起到灯塔的作用,更因其具体可操作性,得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实现对儿童教育的”跳一跳,摸得着“的阶段性发展的指导与规范化的实施。
*新城实验学校的探索与实践:
我校在区里的课题专题研究会议结束之后,立刻开展了课题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召开实验教师工作会议,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虽然,我校的大部分教师有一定的课题实验研究基础,但是很少承担省级课题研究,因此,我们对课题教师进行培训,让这些教师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2.所有实验教师根据自己教学特点来确定自己的研究内容。实验教师选取的研究点要小,要能够紧紧围绕着实现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与内容在课堂中的有效落实来进行。
4.确立重点实验班级,进行有重点的实验。在实验班级里,我们搞了问卷调查,分析学生学习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有重点的进行解决。
5.紧密围绕课堂来进行研究。我们所确立的课题是本着课表有效地在课堂上培育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因此,必须立足于课堂。在课堂研究中,我们确立三个研究重点。一个详细复述,另一个简要复述,第三个是创造性复述。
三个重点内容,既密切相关又层层推进,我们在课题研究中,选取叙事性文本,在课堂教学中有意思渗透复述环节,采用背诵、关键词、填空、插图等方式,引导学生练习详细复述。
在学生具备了详细复述能力之后,我们采取了卡片、角色、表演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简要复述。
在详细复述和简要复述中,我们将课堂延伸到课下,利用中午午间,放学之后等时间,让学生练习将自己学习地课文或者阅读地课外读物与同学或者家长分享,既练习了学生地复述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创造性复述,是学生对文本的创造性理解与复现,我们采取了改变文本中的人称、结构、情节,补充故事结尾、改变故事结尾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再加工,再创造。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将课题实验与我校语文课堂教学密切结合,在实验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帕克帕尔默在《教学的勇气》中论述道:“好的教学尽管表现形式不一,但是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
是呀!教师在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但是对于课程标准的解读以及实施,需要教师结合文本和学生的现状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课程标准和文本以及教师还有学生必须形成一个有机地整体,而不能陷入分离。帕克帕尔默把这称为”伟大的共同体“。这就需要我们现在在课堂中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却要从教学实际出发,组织教学活动。我们所作的研究工作就是在这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得天堑变通途。山口镇中心小学在课题的推进过程中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做法:
*山口镇中心小学的实践与收获:
面对我当前新教师大量涌入学校,特别是很多代课教师并非师范专业毕业,他们的专业素养的提升必须从课程标准的解读开始,于是我们山口镇中心小学将本课题的研究和我校的校本培训与校本研讨有机融合,在学习与培训,研讨与研究中,深化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厚度。对提升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每周一我校都要召开例会,每一次会议除了常态工作的安排之外,还有专题的教育教学研究与研讨。我校曾经开展过的专题研讨有《语文国家课程标准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的实践的策略与方法》《基于语文课程标准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等。每一次培训,都由我校的骨干教师精心备课,认真讲解,对新教师及时转变角色,进入专业教师的状态,起到了良好的指导和指点作用。
我校实施了青蓝工程,由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带领新入职的新教师,青蓝工程的首要任务,是指导新教师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并且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去实践课程标准,真正让课程标准在课堂细化,深化,升华。新教师在骨干教师的指导下,既有课程标准的细化解读易于及时转化为生动的教学行为,更有骨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跟踪指导,使得课程标准真正扎根于课堂教学,杜绝了教学的随意性与盲目性,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与效率。
教学是无止境的相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以课程标准为规范,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需要对课程标准进行人文化和人性化的解读,才能在课堂上以至构建”伟大的事物“,使得我们语文课程标准得以在课堂中落地有声。
二、困惑与疑问
我们小组在解读课程标准的过程中限于自身知识与能力,有几点困惑,与各位一起研讨。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越来越发现确立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和文本分析的重要性,但是受教师能力所限还不能真正地融汇贯通。希望得到如下帮助:
[if !supportLists]1、 [endif]课程标准解读的深度与广度的把握。
我们都知道课程标准的解读,是我们这次课题实验的首要且主要任务,但是对目标的解读广度和深度,是我们在研究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如何在解读中把握解读的深度与广度需要进一步的思考与研究,比如我校承担的《大体把握诗意》,到底需要学生对诗意的把握到何种程度,能用现代汉语说出诗句的意思来,就算是大体把握吗?那些诗中“意在言外“的内涵,如何在课程的实施中去引导学生意会呢?对古诗的解读如果限于字面很容易“死于句下”,但是古诗内涵的解读与渗透,如何去把握深浅呢?
2. 读书学习,与大学或专家建立关系,通过师徒结对的形式,引领学习和理论提升。
3. 同伴互助,与兄弟学校建立联盟,开展教研活动,共同切磋,协同学习。
4. 如何在课例研究,与教材文本对话中,找出知识的前后联系,形成串联,实现教材的整合。
本次课题实验的重难点中提出要“解决教学中知识碎片化、断点化,使其结构化,让孤立的学科学习串联交融为跨学科的、整合性的、问题化的学习,形成一种知识结构体系,构建校本化的小学语文国家课程体系。“那么,我们知道,课题实验的成败在于重难点的突破,如何在校本化,生本化的解读中,解决语文教学中的碎片化和断点化的问题是结构化和体系化的关键。
但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一篇篇文本为单位开展的,在文本的教学中,在一篇篇孤立的文本教学中实现如何实现能力培养的系统化和素养培养的整体化呢?需要我们在今后的课题推进中,进一步思考和摸索的重点。
5.我们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与内容进行寻章摘句的分解与解读,是不是会让我们对课程标准的解读更加碎片化呢?这样碎片化的解读,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怎样实现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整体性把握与提升呢?
三、思考和建议:
张文质老师说,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本来非常复杂、非常艰难,需要我们反复地去学习,去探究,去反观自照。
[if !supportLists]1. [endif]进一步实现课程标准与教学实践的有机融合。
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进一步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堂的规范指导作用,既要全面落实课程标准,又不能唯标准论,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第七十条建议就是“要敢于鼓励学生超‘大纲’”,让每一个学生都应当达到他力所能及的成就。实现课程标准的标准化和学生发展的独特性有机融合。
[if !supportLists]2. [endif]进一步实现知识学习与能力提升的协调。
我们知道,知识既是目的更应该是手段,是能力培养的手段,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在保证基础知识传授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例如,课程标准中写作能力的目标,我们仅仅凭借八个单元的作文来实现,那么采取哪些更加有效的教学措施来真正实现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目标,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
[if !supportLists]3. [endif]进一步实现课程目标和课程评价的协调。
目前,考什么教什么几乎成为学校教师的常识,课程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不如考试的指挥有力,我们如何进一步调整我们的评价细则和评价方式,以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显得至关重要。
我们“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实我们换一个角度说可能会更为妥帖,就是要“站在专业的立场上去思考”。说到专业的立场,不是我们有了教师这个身份,我们就是一个专业人员,我们需要进一步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在整体上,内涵上,细节上进一步思考与实践,我们要基于这样的一种立场,去从事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