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作者: wx_yyz521 | 来源:发表于2021-09-20 21:34 被阅读0次

    正想着标题该怎样写,便随口念了出来,信路走过的孩子接着随了我一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们课文里有,学过的!”~

    是,很多小时候就学过的道理,为什么到了数年之后成年的我们身上慢慢变成了“不求甚解,一知半解”的弊病?犹想起学古琴时老师“敲打”自己时的情景:“得过且过吗?!要严谨!严谨懂不懂?!”。在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检查自己是否已经做到了真正的理解,而不是所谓的“自以为是”,“差不多就得了”的态度是最要不得的。但是,如何才能进行深入地理解,让自己彻底地思考呢?

                                1

    【结论是否正确】


    判断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不妨采用倒推的方法,先从结论开始,逐级往内剖解。

    可以用三种最实用的方法来检验你的学习成果:

    (1)是否足够清晰明了,让人能听懂?

    著名的现代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不能用浅显的话来解释,就不能说你已经充分理解。”所以当你能够“把信息说明得连5岁小孩也能懂”的时候,就说明你是真的充分理解了这件事。You get?

    比如你要向别人介绍一份点心多么的值得买,只辞藻华丽的说“它外表柔软,内心却很坚实,口感很松脆”是没有用的,孩子根本听不懂:“What?啥是口感松脆?是很容易掉下来吗?又特别容易断吗?”于是你开始费劲周折向他解释到底什么才是“松脆的感觉”,孩子又会接着问………。然后你一边开始穷尽脑筋解释,一边在质疑自己真的是在推销这份点心吗?因为“松脆”就一定好吃,值得拥有吗?……诸如此类问题,这样解释显然是有失妥当的~

    这种方法可以很轻易的就检视出别人的观点和你的结论到底是否立得住脚。因为孩子的反应是不会骗人的

    (2)深刻挖掘“专业词语”背后的含义

    前几天孩子清理手机,突然和我说“妈妈,你知道吗?你的手机显示的是xxG,但它实际是xxG……”,我假装不懂的问“G”是什么东西?接着他开始很得意的和我解释“G就是手机的内存,能够存多少东西”。于是我又问“那为什么它显示的是~,实际却不是呢?”,孩子继续念念有词:“那是手机的运行内存啊,相当于电脑的内存条, 而手机里不运行的内存,就像咱们电脑的硬盘,是它自己本身自带的大小。手机运行的内存越大,手机就能运行很多个程序而且不卡,而手机自带的内存越大呢,就像硬盘越大,能存的东西就更多……”

    喏!孩子很好的给我上了一课,很充分的解释了这个专业术语背后的含义,这说明他自己已经对这个看似简单但其实比较复杂的词语有了很好的认识,当然,也着实让我吃惊不小~

    (3)变成其它语言

    比如英语。

    这点就不用解释了吧?当你能够使用另外一种不是母语的语言把这个词语或句子(甚至是整篇文章)熟练的以类似的内容描述出来的时候,是不是就很证明问题了呢?当你在努力搜索你的“记忆库”的时候,你必须充分调动大脑找到那些非常相近的描述,某种程度上也帮我们发现了那些还存在“空缺”的地方~

    “傻瓜式”语言

                                  2

    【拆解】

    既然检查了你的结论(理解的部分),那么让我们回到起点,找找到底哪些还不明白?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对比和记录

    (1)对比(清单):列表格是最清晰的对比方式,一目了然。将一张纸一分为二,左右各列出你“认为”自己已经理解的部分和还搞不懂的地方。

    注意一定要将自己“所有的”杂念都记录下来,以防遗漏。至于为什么是“你认为”的,是因为你有时候可能以为你懂了,但有可能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你只明白了其中的10%,当我看着旁边抱怨的孩子“现在的月饼根本不规范,都不用模子来做……”时暗暗笑着。当你明确标注了你的理解程度(怎么表示看个人习惯)后,不要急着去寻找不会的地方。而是再次筛选已经列出的理解选项是否真的理解通透,这里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多问几个为什么?看看自己是否真的答的上来——谁?为什么?什么时间?怎么做?为什么?(商务场合增加:向谁?多少钱?)

      (2)记录(划线法):很多演员都会采用的背台词的方法。用不同颜色的笔按照你理解的程度划出来区分——

    绿色:已经理解可以放过 YES

    黄色:懂了大概,还得再想想  额~

    红色:直接不懂!NO!

    记住:

    不管你用哪种方式检查,最重要的是要真诚。因为最后的结果是给你自己看的,不是别人。懂不懂?是否真的理解是你自己需要知道的答案。也许经历数年后,回头再看,又会有新的感悟,所以所谓的“彻底思考”其实并没有定论~

    辩证即统一

                                3


    学而不思则罔

    找到了理解和不理解的地方,你应该更加知道提问的重要性了:

    (1)5w1h

      (2)  为了什么目的?(把握有多大?)

    (3) 是否还有衍生?(信息的相关问题)

    4)是否必要?信息是否可靠?

    (5)用词是否准确专业?(比如所谓的理想方案到底是什么?

      (6)运用类似的例子进行对比,是否可行?

      (7)确认事物的两面性,有利必有弊。并且重新回到起点追问自己做这件事的起因和时间,去冷静的审视自己,究竟只是一时兴起还是“筹谋已久”?是否可长期发展?

      (8)跳脱出来,以采访者的角度重新发现感兴趣的地方


    多问几个“为什么”?

                                  4


    【区分事实和建议】

    我们很多人都很容易混淆的地方。尤其在这个遍地“专家”的时代,信息的庞杂和获取渠道的多样性让你很难分辨究竟哪些才是真实存在的。手机里“理财投资讲座”专家的声音不绝于耳,而刚才还兴致勃勃的全神贯注的那位早已离开了房间……

    一定要记住:“事实”是通过证据可以证明的事物。而我们必须从一平时开始就要警惕那些看起来“很像事实的事”到底有没有证据?

    因为专家这么说了,因为学校这样规定的,因为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所以,就理应是这样吗?………(说实话,我觉得孩子在没上幼儿园之前的状态反而是最好的——实践和思辨的能力)


    “因然”并非“必然”!


    因势利导,辩证的看待一件事情和它的整个过程,探究每个细节抽丝剥茧你就会发现很多事情原本并不是你认为的那样~


                          《哈佛的独立思考课》2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qpvg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