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每天不间断学习,一辈子不间断,那么我们就自然会得到人生的真正快乐与幸福。每日读论语,让我们每天都在圣人的大智慧中陶冶自己的身心,提升自己应对事情的能力,优化自己面对生活的态度,进而能够更轻松面对人生的各种状态。(带着爱满心欢喜地学习践行论语)
学习内容:
19.15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19.16.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学习心得:
19.15 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是难能可贵的了,然而还没有达到仁的境界。”
心得:子游和子张同学于孔子,子游称子张为“吾友”,可见二人关系不错。这段文字是子游对子张的评价,子游认为子张在各方面都非常了不起,能做到这个程度的确算是难能可贵,但是还是没有达到仁的境界。子张在孔子的弟子中也算是才能出众的一个,《论语》中曾多次记载他向孔子请教问题的场景,比如“问干禄”,比如“问行”,可见其好学也不亚于颜渊。而且他对孔子的思想也有很深的领悟力,比如本篇中他提出的“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等观点,就是对孔子思想的精准理解与阐发。不但继承,还发扬了孔子的学说。从这几点看来,子张这个人还是相当优秀的,纵然未能列入孔门四科十贤,也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但是子游并没有因此而随声附和地夸赞子张,他对子张的评价,是以批评为主的,认为子张在道德上做得并不够,还需要继续努力。人总是喜欢听赞美,而不喜欢听批评,像子路那样“闻过则喜”的人并不多。这可能是人们的虚荣心在作怪,因而当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或不足,往往会让人产生一种被揭穿的失落感,甚而让人恼羞成怒。人们不单单不喜欢听到批评,有时听到不同意见都会大为光火,仿佛自己的能力及智慧受到了质疑。鉴于人性的这个弱点,批评别人或者向别人提意见往往是一件不讨好的事情,提不好,就会触怒对方。出于这个考虑,很多人就转变了交际策略,开口只捡好的说,不好的一概不提,明明看到别人的缺点与毛病,也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三缄其口。这样的选择固然使人际关系好了很多,但是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和谐。错误没有改正,不足没有弥补,就会一直存在,而且只会变得更严重。而且,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当局者迷,看不到自身的错误与不足,如果再没有人提醒我们,那我们就只有一直错下去了,这对我们未来的发展是不利的。而那些看到有错误也不告诉我们的人,并不是在帮我们,而是在害我们。鉴于这个原因,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敢于指出我们缺点的人,需要一个经常向我们泼冷水的人,我们把这样的朋友称为诤友。他们的存在让我们时刻注意自己的不足,提醒我们去完善自己。子游之于子张,就是这种关系。古人说:“砥砺岂必多,一璧胜万珉。”交朋友就是这样,数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质量,诤友就是朋友中比较可贵的一种。这种朋友的可贵之处有以下几点,第一,诤友贵在“诤”字上。“诤”就是真诚直言,这种朋友说话一般比较中肯,好的他们会肯定,子游不就肯定了子张的难能可贵之处吗?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敢于以诤言指出你的缺点与不足。第二是他们的行为没有半点私心,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你更好。在现实生活中,有一类人也专爱盯着别人的缺点与短处,但是他并不是我们要结交的诤友,我们把这类人叫作小人。第三,诤友在提出批评、指出不足之后,还会向你提出改进的建议,在善意规劝的同时,真心希望你获得进步。诤友是真正把你当朋友来看的,他并不认为指出缺点或错误这类事情会损害你们之间的友谊,因而他从不担心会因为说逆耳的忠言而失去你这个朋友,这也是他的坦诚之处。道理不难懂,但很多人在听到“诤言”之后,还是会感到不自在,一时半会儿转不过弯儿来,甚至还会闹情绪。但是事后冷静下来想一想,就会明白他铮铮之言背后的拳拳之心了。诤友可贵,但可遇不可求,因此更显其可贵之处。
19.16 曾子说:“仪表堂堂的子张啊,很难和他一起做到仁。”
心得:这段文字和上一段文字都是孔子的弟子对子张的评价,上段文字是子游所言,这段文字是曾子所言。历代《论语》注家对曾子这句话的理解往往存在分歧,一种意见认为这句话是曾子对子张的赞美,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是对子张的批评。持赞美观点的学者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子张在仁德修养上做得很好,已经达到了宏大高远的境界,这种高度很少有人能够企及。这种观点在历代名家注解中有所反映,都是对子张的褒扬,认为他气度宏达、德行高远,令人有高山仰止之感。持批评观点的学者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子张外表容貌堂而皇之,内在修养却很浅薄,因而无法达到仁的境界。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也有很多,都是对子张的反面评价,认为他注重形式,将外在形式凌驾于内在修养之上,看上去很有气势,实质上很空虚。这两种观点天差地别,两者中必取其一,无法行中庸之道,这一选择直接影响着我们对子张其人的看法。子张在《论语》的其他篇章中多次出现过,孔子曾评价过子张,说“师也过”,可见子张干什么事经常把握不住分寸,容易过火,这无疑是一个缺点。上一段文字中子游对子张也说出了“然而未仁”,再结合曾子的话,我们可以看出,子张在仁德上确实做得还不够,没有达到仁的境界。究其原因,就是孔子所说的过,孔子只是泛泛地说过分,没有点出是哪方面过分,曾子则明确指出“堂堂乎”,即太在意外表的修饰了。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印证,我们得出结论,批评的观点更接近曾子的本意。一个人固然要重视外在表现,但与之相比,内在修养更重要,仁德的形成主要靠的就是内在修养。任何一个人都由内在和外在两部分构成,内在就是心灵上的东西,比较深刻;外在就是眼睛能看到的外部表现,比较浅显。一个人长相漂亮,衣着得体,无疑会在给他人留下好印象,因而重视外在不应该就一定受到批判。但是我们知道,内在修养是根本,它决定着一个人的外在表现。没有内在修养做基础,本质的鄙陋之处很快就会表现出来,就算刻意让自己表现得很得体,也不过是推迟一段时间暴露罢了。如果内在修养很好,又有着漂亮的外表、得体的衣着,势必会给他人留下好印象。即便是无法为自己选择美貌或昂贵的衣饰,但良好的内在修养会让整个人都熠熠生辉,释放出最自然的魅力。内在与外在都很美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但是受到老天如此眷顾的幸运儿毕竟是少数。因而,如果实在无法内外兼顾,在内在修养上多下工夫,往往能事半功倍,实现内外兼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