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天跑得很快。早上送完孩子,然后陪妈妈去医院看医生。
中午去和同学们吃个饭,时间还是比较仓促。
下午朋友约聊,又因为孩子。也是这个孩子牵动了我的很多思绪。每一个孩子“问题”背后,都映射一个家庭系统的互动模式。
孩子在老师那里的关于房树人的心理测验让我的心“咯噔”一下,那个墙的轮廊线给我传递了一种封闭压抑的感受。
直到看到松蔚老师的一段话,我才舒缓过来,他在微博中写到:
说一个人有“心理问题”,不如换一个词,说成有“心理需要”。那些貌似不可理喻的,激烈的,破碎的言行背后,永远存在着某种强烈的需要。但我们还不知道是什么,所以才会好奇。“心理需要”代表着我们想理解一个人的意愿——哪怕暂时理解不了。而“心理问题”意味着:我已经不想理解这个人了。
我很喜欢把问题换成需要的表达方式,想象一下,你家人亲友说你心理有问题,你会不会觉得自己像个异类,假如哪天实在没控制住,歇斯底里了一次,下一步是不是要被送进医院?
假如你的家人亲友带着怜悯说,虽然我暂时理解不了你,但我知道你没有问题,你只是有心理需要。你会不会在那个极其崩溃的当下,感觉自己是被爱的,是不会被对方拒之门外的。
“心理问题”让许多人觉得自己是病人,这个人是需要修理和诊治的,从而会非常讨厌和排斥现在的自己,“心理需要”让人感觉这是正常的需求,不需要有太大心理负担,可以面对看看。
是的,“问题”即资源。希望我今天讲的话孩子妈妈有收到。
这个时代的孩子们都太有智慧了,他们大脑思考水平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各种信息又袭卷拉扯着他们,青春期,渴望自我独立又害怕分离。在长大与未长大之间做着斗争。
学业与兴趣,才华与人品、关系与权力、喜欢与憎恶、现实与梦想……太多斗争在内在升起,无以言说的苦痛压抑。
如果,做父母的稳如盘石。允许他做“不靠谱”自己,允许他犯错,允许他走的慢一点,而且还鼓励着他不断的去思考,用思考去修正一些行为。也敢于去舍得一些东西,也要吃点苦去得到一些东西。
在这其中,孩子能活在自己的时间当中,不是活在社会的时间当中,不是活在长辈的时间当中。
于是他就能慢慢的看到一些目前还没有办法看到的东西,也敢于走在自己的节奏当中,不再单单去追寻那个所谓“好的结果”。
这时候,孩子和父母判断、选择一下子就很清晰了,没有那么优秀也没有关系。不是想象中的自己,也没有关系。走一些弯路,留下一些遗憾也没有关系。
只要我们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快一点、慢一点都不必着急。慢慢来,迈过去,就迎来新风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