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陶行知谈教育》第32章《创造宣言》,开篇一段话即启心智。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教育者以什么为乐?教育者为何乐此不疲?离职教师因何离职?
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老师一讲起学生就眉飞色舞,对学生言行观察细致入微,对其心理分析到位,对其一点一滴的变化了然于胸溢于言表,这些老师以看到学生因自己有成绩有变化而乐,他们也是学生非常喜欢的老师。
也有教师以专业发展为乐。上公开课,做各种讲座,出版专著,获得业界认可。这类教师如果与学生融为一体,也受学生喜欢,如若仅为自己的专业发展,与学生两张皮,则可能褒贬不一。
那些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做了一辈子教师,依然乐此不疲的,是从与学生相处的过程当中获得了身心的愉悦感,获得了成就感,所以方法巧妙、想法新奇,了解学生特点,知道怎么才能赢得学生,四两拨千斤,其乐无穷,良性循环,一生所愿。
想起近日熊芳芳老师离职,我只看了一条与之相关的信息便不再关心。教师是人,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大一般职业者难以理解。熊老师有自己的想法很正常,若非要用师德去考量,只能说教师培养体系出了问题。只是我对熊老师一句话有些微不同。“为党的教育事业奉献了31个春秋”,不知大家读出了什么,我感觉到对31年回味的自信、充实,也有些许苦涩、无奈吧!
图片来自网络我工作了28年,这是我儿时梦想,所以我“选我所爱,爱我所选”。我们“奉献”了青春年华,但我们也获得了自我的成长。哪一个行业不是这样呢?获得薪资是劳动价值的第一功能,比薪资更有价值的应该是身心灵的愉悦感,是一个人生命气息得以延续的神圣感。教师薪资确实不高,大富大贵与我们无边,这也是部分教师选择离开公职加盟私立的原因。身心到曹营,教育情结在。如果让我回顾,我不会觉得自己只有“奉献”,且与老一辈相比,我们的奉献远远不够。
这也引发我对当下一些问题的思考:
1.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目的是什么?
2.教师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什么?
3.成就自我与成就学生孰轻孰重?
对第一个问题,个人是受老师影响,喜欢当老师,想当一名优秀教师,培养更多有理想、有能力、品行优良的学生。我做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个人理想和价值的追求。调节得当,目标清晰,不会有职业倦怠之感。偶尔情绪不高,但也会很快消散迷尽。一辈子做一个傻乐傻乐却心有所属的小学老师,让学生因为遇到我而不同是我的追求。
对第二个问题,我希望自己能培养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最低也要自食其力,不给国家和社会添乱吧!好一点胜任职业,有所作为。再好点,利国利民,推动人类科技和社会的发展。
对第三个问题,自己比较安于现状,注重过程,对名利之事较为淡然。我希望我的学生“爱吾师,更爱真理”,希望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文中所说,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我们如数家珍讲述学生的故事,其实就是学生比我们强。
当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如我们时,至少说明我们的教育没有发挥出最大作用。
教学不是单向传递,如果使用得当,便得“教学相长”之功效。“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关于创造,陶行知认为创造可能是一个人所为,也可能是群体当中的每一个人共同发力的结果。关于创造的结果,先生认为,“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这两点都需要用心,用智慧去实现。
先生批判了年龄太小无创造之能、能力太弱无创造之基、环境恶劣无创造之氛围,例举恰当,启人深思。想起“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明白成败都是思想认识的问题。
陶先生呼唤: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当你看见满山的幼苗在你监护之下,得到我们的汗、血、心、生命的灌溉,一根一根的都长成参天的大树,你不高兴吗?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有你回来,才能保证参天大树之长成。
罗丹说:“恶是枯干。”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创造宣言,是热情的呼唤,是生命的渴盼。任何一种情境下,我们都要以新的视野、新的目光、新的思想、新的灵魂去开始新的时刻、新的篇章。
家书文化 传递心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