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三十五集 梁武帝治国

第三十五集 梁武帝治国

作者: 言之以文 | 来源:发表于2019-12-26 17:40 被阅读0次

          这是位列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的萧梁佛寺,同泰寺。寺里曾经生活着几千名僧人,这一天,寺院里来了一个看起来身份高贵的人,他到这里一不为游玩二不为烧香拜佛,而是要舍身为奴,他就是统治萧梁长达四十八年之久的梁武帝萧衍。梁武帝一生之中曾四次舍身同泰寺,而每次都是大臣用重金把他赎回去,四次下来一共花了四亿万钱。那么,这位动不动就舍身寺院的梁武帝是靠什么统治萧梁如此之久的呢?

           公元499年春天,南齐雍州治所襄阳城外,一夜春雨润无声,无数新笋破土而出,当地农民像往年一样在山上挖竹笋。不过,与新笋一同冒出来的还有一群士兵,他们看起来训练有素不像是冲着农民的竹笋而来。这让农民提着的心安了下来,但疑问随之也在农民心中冒了出来,没听说要打仗这些士兵是要干什么呢?其实,士兵自己的疑问也并不比他们少,他们只知道是奉命来砍伐竹子的,然而,这却是个不适合砍伐竹子的季节。至于砍伐竹子是做什么用的,他们一概不知。一同被砍伐的还有山上的树木,这些木头被士兵们抗下山后打成捆又被奉命扔到幽深的湖里。士兵们扔下去的是一捆一捆的木头,激起来的却是心中一波又一波的疑惑。湖水渐渐恢复了平静,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这正是下命令的人所期望的,他就是当时的雍州刺史萧衍,也就是后来的梁武帝。

    而此时的南齐都城建康(南京)却并不是平静如水,前一年刚刚即位的南齐皇帝萧宝卷听信小人谗言诛杀了他父亲在位时的很多功臣,其中,就有萧衍的哥哥,致使南齐政权内部人心惶惶,动荡不安。虽然雍州距离建康十分遥远,但作为前任功臣,萧衍也感到了阵阵杀气,更何况雍州的治所襄阳,地理位置又非常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萧宝卷早想让自己的亲信来取代萧衍。重兵在握的萧衍当然不想束手就擒,但也不想先挑起事端,他要以静制动。双方暗自较量,就像平静的水面下涌动的暗流寻找喷发的突破口。果然,没过多久耐不住性子的萧宝卷便派人突袭雍州。沉寂在湖底的谜团终于要浮出水面,而这关乎着萧衍此举的成败。

    萧衍发动了反攻,他命令士兵把沉入湖底一年多的木头捞上来,召集事先安排好的几千名工匠夜以继日地劳作。很快就把准备好的3000艘船只装备成了战船,这3000艘战船连同新招募的一万多名士兵和一千多匹战马组成了一支讨伐萧宝卷的大军,在萧衍的带领下一路东进,直捣建康。浩浩荡荡的萧衍大军很快攻陷了建康,建康境内台城以外全部落入萧衍之手。

    公元502年,齐帝萧宝融禅让帝位的典礼举行,萧衍在群臣固请并献出天意文书后最终接受禅让当上了皇帝,改国号为梁。萧衍成了梁武帝,南朝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然而,梁武帝的皇位还没有坐稳,一场危机就不期而遇。

    一天深夜,一群几百人组成的运柴队伍在得到允许后进入到台城皇宫,谁知运柴只是他们的幌子,想把皇宫付之一炬才是其真正目的。一片火光之中这群人抽出私带的大量兵器闯入卫军府,直奔梁武帝而来。后来,京城的军队赶来解围,叛乱才得以平息。

    东汉末年以来,中国相继出现了数十个政权,这些政权之间的更迭很多都是篡位实现的,而每个政权里面,一些帝王的位子也不是合法继承的,刀光剑影中,君臣与父子兄弟之间的礼数被戳得千疮百孔,导致儒家忠孝观念支离破碎。而宋、齐时期,宗室内部为了争权夺利展开的互相残杀也让孝悌的观念在皇族中摇摇欲坠。南朝宋齐一共延续八十二年,而死于宗室互相残杀的就多达64人。

    时局的动乱和儒家思想的衰落使老百姓逐渐向佛教靠拢,到了东晋以后,社会崇佛风气更加兴盛。据史料记载,东晋僧尼两万多人,南朝宋齐两代达到三万多人,到了梁代则一下子翻了两倍多,人数猛增到八万多人。

    即位不久,深谋远虑的梁武帝就下令修建了很多寺庙,其中有两座格外引人注目,这两座寺庙的出名不是因为它们的华丽,而是因为它们是梁武帝以自己父母的名义建立的。大爱敬寺建造的非常华丽,宛若天宫一样,从中院到大门就有七里之远,两旁是36院,里面供养着一千多名僧人。而大智度寺,也是殿堂宏伟宽敞,有一七层宝塔,房屋和走廊相接,中间不时点缀着花果,有500尼姑不时讲诵。寺院建成后,梁武帝为父母举行了盛大法事,每月初一十五还要亲自祭拜。梁武帝这样的孝行不仅感动了身边大臣,也震撼了全国百姓。

    为父母建寺庙只是梁武帝为儒家思想披上佛教外衣,之后他走进当时的佛教重地栖霞精舍领悟佛教真谛,并且于即位后的第三年四月初八也就是释迦牟尼诞辰之日在佛前颁布了一道诏令,‘原使未来世中,童男出家,广弘经教,化度含识,同共成佛。’并号召公卿百官侯王宗室信佛,这等于说定佛教为国教。但是,梁武帝心里有数,他并不是要让萧梁变为佛国,他另一项重振儒学的大业已经拉开了大幕。

    这一年的春天,掠过湖面的春风吹进建康城,给寒门子弟带来了一条温暖的消息,梁武帝要在建康设立主要招收寒门子弟的五经馆,并且免除他们的生活费,考试及格就给官做。这条消息吹开了寒门子弟深锁许久的眉头,不几日,每个馆就各招收到数百名学生。五经馆,是梁武帝按儒家五经设置的学校,由当时最著名的五位儒家学者分别负责,以教授学生学习儒家经典,随后推广儒家教育的学校在各州郡遍地开花。

    紧接着,梁武帝又把学校开到自己身边,下诏成立国子学,让皇太子、宗室、王侯学习儒家经典,授课的老师中时不时还会出现梁武帝的身影。而学校辅助教材中的孔子正言、五经讲疏等儒学著作,也署着梁武帝的大名。梁武帝以儒治国,绕不开对古代礼仪制度的传承。但古代的礼仪制度偏重于对民的教化,没有把礼与国家制度完全融合起来。汉末以来,礼与国家政治之间的关系逐渐强化,原来的礼仪制度和一些国家大礼一起被重新归类,一种新的五礼体系正在酝酿和走向成熟。

    梁武帝从朝代更迭权力纷争中,深切感受到礼的重要性,他要重新确立礼的权威,于是建国不久便下诏建立一个强大的制礼班子,制定一部能够以为永准的礼制,要求之高前所未有,并且梁武帝亲自过问,很快一个强有力的制礼班子就建立起来了。制礼工作并非一帆风顺,但再大的艰难也阻止不了梁武帝制礼的决心,在他的带领下制礼班子从礼仪典籍中查找,从礼学专家处咨询,从百姓生活中取证,最终用时十一年制定出了一个多达1176卷8019条的五礼体系。它包括了吉、凶、军、宾、嘉等五种礼仪,基本上涵盖了国家、社会和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至此,五礼制度终于成熟起来。

    梁武帝在对儒家礼仪制度进行规范的同时,也在对佛教的戒律进行着规范。制礼班子组建几年后,规范佛教礼仪的班子也建立了起来,这个班子被研究者成为建康教团。由高僧、佛学专家和一些官员组成,他们的任务是编撰在家受菩萨戒。在梁武帝看来,编撰在家受菩萨戒和编撰五礼制度一样重要,它们都是和国家治理息息相关,只不过作为对人的规范,五礼制度规范的是人的社会行为,而在家受菩萨戒规范的是人的心灵。

    梁武帝领导编撰在家受菩萨戒,他也身体力行切切实实按照戒律行事和生活。他很勤政,不论冬夏春秋总是五更天就起床批改公文奏章,甚至冬天把手都冻裂了还依然勤于政务。他很节俭,平时穿布衣,一顶帽子戴了三年,盖得棉被两年才换一次。他吃素食,并且每天只吃一顿,梁武帝的这些行为感染了身边大臣。今天,在中国汉地僧人的饮食中看不到荤腥,这个独特的现象就源自一千多年前的梁武帝所倡导的吃素理念。当年,他为了修养心性,曾撰写断酒肉文,下诏所有佛教徒断绝酒肉,并召集1000名僧人宣唱此文。在他不断的推动下,逐渐演变成汉地僧人吃素的独特传统,而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演化为当今流行在社会各阶层中的素食文化。

    梁武帝以身行戒,加速了在家受菩萨戒的编撰进程,历时七年之后,建康教团完成了编撰工作,而在当年的四月初八,即释迦牟尼诞辰日这一天,梁武帝又亲受菩萨戒,法名冠达,并且大赦天下,全国同贺菩萨戒弟子皇帝的诞生。自此,梁武帝有了另外一个称呼皇帝菩萨。当时的佛学家萧琛就评论说:“梁武帝此旨,妙测机神,发挥礼教,实足使净法增光,儒门敬业,物悟缘觉,民思孝道。”

    而在佛儒的不断融合中,儒家思想随着佛教的发扬光大慢慢播撒在老百姓的心里,周礼也由此得到了传承,孔子重又被奉上高高的祭坛。帝王祭孔始于汉高祖刘邦,之后的汉代帝王一直遵循,但是随着汉末乱局的开始,忠孝观念日益淡漠,祭孔也不再被严格遵循。到萧梁时,梁武帝以儒治国的理念必然把祭孔推到最前面,而站在祭孔最前面的则是梁武帝,每年国子学开学举行的祭孔典礼中都可以见到梁武帝虔诚的身影。

    对于文化,梁武帝也有着同样的虔诚,在自己醉心琴棋书画的同时也培育出一个文质彬彬的萧梁朝,诞生了像昭明文选、玉台新咏、文心雕龙、诗品等光耀千古之作,这是自西汉之后难得的文化奇观。因此,梁朝被称颂为阴雨连绵的南北朝时期犹如乍晴的朗朗天空。

    据史书记载,南朝陈初有户六十万,而它的前代萧梁版图以及繁荣程度都比陈朝大得多,以此估计,萧梁人口当在百万户左右。人口的昌盛带来的是经济的繁荣,尤以秦淮河最为瞩目,它的光芒就像今天秦淮河的夜景那样璀璨。据记载,当时仅秦淮河北岸就有大小市场一百多个,连接两岸的浮桥在成为往来两岸通商必经之路的同时也造就了秦淮河的盛名。而建康之外的吴郡、会稽也发展成为繁华的大城市,整个三吴地区皆是一片盛景。建康的盛景,让很多国家都仰慕梁朝的繁华,纷纷派人前来朝贡,据历史记载,当时向梁朝进贡方物的国家多达29个,这一盛况在梁武帝的儿子萧绎所画的职贡图里被真实地再现出来。源源不断来到萧梁的,还有很多外国僧侣,其中就有来自南天竺的菩提达摩。当年,他漂洋过海来到建康和梁武帝有过一席交谈,后来成为中国禅宗的创始人。外国僧侣到萧梁不断交流,也促使了佛教的空前兴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诗人杜牧江南春中的两句诗,让人们对南朝佛教的盛况有了真切的感受。不过据资料统计,单单梁武帝统治下的南梁就建有佛寺2846所,仅京城建康一地佛寺就超过五百多所,其中最大的寺庙是梁武帝于公元527年在皇宫旁边为自己建的同泰寺。

    据南朝寺考记载,同泰寺有一座九层的宝塔,大殿有6所,小殿及堂10余所,东西有般若台各3层,大佛阁7层。璇玑殿外,积石为山,盖天仪激水,随滴而转,所铸十方金象、十方银橡都极为壮丽。同泰寺建成后,梁武帝为此举行了盛大的典礼,但令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梁武帝也就此舍身寺庙。

    梁武帝舍身同泰寺后,住的是破屋烂床,干的是粗活累活,但他毫无怨言。为什么梁武帝放着好好的皇帝不当非要舍身寺庙呢?

    治理国家梁武帝无疑是成功的,但管理家事他屡受打击。为了江山永固,他倡导忠义,能让臣子誓死效忠,但却无法让家人团结。他重视孝行,反对宫廷杀戮,却偏偏被一次次地卷入进来;这样的反差让一向足智多谋的他感到从未有过的束手无策。他想不出所以然来,他觉得也许是自己的修行不够,所以便来到寺院舍身为奴,忏悔自己罪过。

    六十五岁的梁武帝有了舍身的念头后,就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佛教上,并且在他的余生中四次舍身到同泰寺。但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到寺庙散几天心是可以的,但时间长了,国家终将乱套。于是,每次在大臣苦苦相劝无果后,都用重金把他赎回来。四次算下来,光赎他的钱,就多达四亿万钱。

    在梁武帝舍身期间,并没有出现大臣篡权和部下叛乱的事情,可见梁武帝以儒治国取得的成功。在寺庙里,梁武帝在干活和念经之余,有时还迫不得已地处理一些奏章,因此出现了,在寺庙批奏章的奇特场景,而他也真正成了皇帝菩萨,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梁武帝最后一次舍身被赎回来的当天晚上,同泰寺被大火焚毁,他再也去不了他想去的地方了。后来的朝代,不断在同泰寺故址上重建寺庙,几经变迁后成了今天的南京鸡鸣寺。寺庙样貌改变了,但是梁武帝的故事依然在这里流传着。

    在梁武帝第四次舍身寺庙期间,他接受了落难的北方魏人侯景的投靠,却节外生枝的演变为历史上著名的侯景之乱。公元547年,魏人侯景在东西魏都不受欢迎之后,投奔敬重已久的梁武帝,想依靠萧梁的国力帮他夺回大权,而梁武帝一直未完成的统一北方的夙愿也被侯景重新点燃了。然而,一片佛光之下的萧梁早已今非昔比了,老百姓大量地进入佛门使社会生产力受到极大削弱,国力日渐萎缩。但统一南北的激情,显然模糊了他对当时形势的认识,贸然决定和东魏交战的后果就是大败而归,并且,侄子萧渊明还落入东魏人手里。之后,东魏以归还萧渊明为条件要求梁武帝赶走侯景。大臣们和侯景多次阻止,但是亲情泛滥的梁武帝竟然答应了东魏的要求,无奈之下侯景起兵反叛很快攻进建康包围了台城。这时的梁武帝和当年被自己围困的萧宝卷何其相似,然而幸运的是梁武帝的人头没有被部下割掉献出去。相反,之前曾反对梁武帝做错误决定的一些大臣,在面对侯景大军的时候却举族殉忠,成为他以儒治国取得成功的最好注脚。

    这让深陷困境的梁武帝,在痛心之余也为此感到些许的慰藉。当侯景攻陷皇城见到梁武帝时,见到的不是一个可怜的梁武帝,而是威严有加神圣有余的梁武帝。作为叛军的侯景,似乎意识到这是对梁武帝倡导的忠义的亵渎,于是按照梁武帝制定的礼仪行了君臣之礼。这一拜显然是形式上的,虽然如此,他要用这种形式来掩盖自己乱臣贼子的本质。

    侯景没有像前朝大臣那样杀君篡位,而是将这位八十多岁的皇帝软禁在他自己的宫殿里。梁武帝失去了自己打造了多年的江山,属于他自己的领地只剩下软禁他的宫殿。然而,在他手里重获新生的儒家思想却没有随着失去的江山远去,而是为后人接受并随之发扬光大。

    历史是一面镜子,梁武帝曾用这面镜子汲取前朝的教训取得治国的成就,时间把梁武帝推向历史深处,他也成了一面镜子,生动地反映着政权之所以兴,之所以亡。千古身后事,自有人评说,这些身后事梁武帝无从知道也不想知道,他只知道自己此前还是成功的,现在终于可以安心修行了。以前他舍身同泰寺,为的是不受打扰地修行,但却不时被大臣打扰。现在他想去的同泰寺没了,然而却在皇宫里走入他向往的地方。公元549年五月初二这一天,两个月未进食的梁武帝坐化在宫殿里,终年八十六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三十五集 梁武帝治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qyko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