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老虽已驾鹤仙游,但事情还没结束。
这不,李泽厚先生一篇悼念之文,又闹得沸沸扬扬。
金老的文字是童年的消遣,到初中渐晓人事之后,才一把火把家里能找到的小说全烧了,因其中的风月片段确是误人子弟。
金老的书有没有在其中已经记不清了。
读李泽厚先生的书应该是高中阶段了,他《美的历程》、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可以称为“美学三书”,成了自己阅读取向从通俗小说向严肃文艺转变的桥梁,虽然后来关于李老思想史的几部著作也收入了囊中,但终究没读完。
金庸先生如今已作仙游,李老也已经88岁,老树凋零。
若不是李泽厚先生自己爆出来这段公案,世人应永不知道。
缘起于《明报月刊》李老的一篇悼念金庸的文章,据说是总编辑潘耀明先生特约的稿件。向来中国人有“为尊者讳”、“死者为大”的情节,而金庸先生除了几段情史,《金庸传》傅国涌先生中提到过“对员工较为吝啬之外”,无甚大的污点。
但是李老的文章有点让人大跌眼镜,文章通篇似乎欲扬(重视武侠小说在文学史中的地位),但是从行文中仍能感受到其中的纠结或难以释怀,多数人能读出其中的欲说还休,“我没有什么好说的,他高寿,他离世安详,世所罕有”。
金庸的文章,李老也坦诚只看过一部半,而其中一部则是比较扭曲人性,色调灰暗的《连城诀》,还是等汽车时候读的,另外半部是奠定金庸武侠小说地位的“射雕三部曲”之一的《射雕英雄传》。李老印象最深刻的是与其太太赌酒,考虑到第二人太太朱玫早在70年代离婚,此处应该是林怡乐,李老应该技术不行,输了很多。
2
而李老毕生难忘的则是本文主题,赠金公案。
历史大背景则是90年代初李老出走美国,文章说是“单枪匹马,赤手空拳打天下”,实则是仓皇离国。
80年代开始,中国知识界普遍被《中国向何处去》的迷茫所笼罩,萨特的存在主义盛行,而同是李泽厚老乡的杨小凯先生,早在1968年已经靠一篇《中国向何处去》的大字报而身陷囹圄,后通过在湖南大学数学系自学,后被经济学家邹至庄运作关系,将其推荐至普林斯顿大学,而走上了另一条路。
李泽厚早期与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论战声名鹊起,80年出版的《美的历程》也奠定了李在青年人中的思想导师地位,给刚刚开放的中国带来了启蒙主义思潮。
在那些变形、扭曲或看不到的造形中,~~~看遍了社会上下层的各种悲惨和阴暗,尝过了造反、夺权、派仗、武斗、插队、待业种种酸甜苦辣的破碎心灵的对应物吗?政治上的愤怒,情感上的悲伤,思想上的怀疑,对前途的期待和没有把握。
李泽厚此时俨然已经成了80年代的青年精神领袖。
但当李逐步构建他的思想体系之时,提出了“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而逐渐剑走偏锋,尤这一切集中在1989年的“五四运动”纪念会而得到宣泄,6月某事件之后,李逐渐式微,被压制住了声音,他被批判为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他的思想体系被批判为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的理论,终于在90年代初的某个夜晚,远走他乡,成为了终身流浪学者。
而这次出走实则在美国近100名华人和学者签名、写信种种努力下,甚至美国外交部长贝克访问时特地带去了给中国政府的信函,德国大使也做出很多交涉。
金老的此次邀饭应在此大背景下,“他(金庸)知道我的情况,便邀我去其家”,也许是如此声势浩大的声援让李老觉得与金庸的6000美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作乞丐对待”“虽出手不够大方”“出手如此小气”的字里行间仍流露出了李老的真实心理,虽有网友辩斥金老太过市侩,别人来舞文弄墨,你直接搬出一堆钱,但这忽视了李老的文字“我既应约登门拜访”的字眼。
可见李老之前是有“折腰”的心理准备,故所以一再强调“巨人”“别墅”的字眼,最终与6000美金形成鲜明的心理落差,要吧,落人口实,当时还有另外两人在场,是为五斗米折腰,简单的权衡之后,李老终究拒绝,而金老“当时很感惊讶”,所以后面送别的时候,金老才客气的一直送到别墅之外。
3
6000美金在90年代初少么?说他多,在大陆的的话普通工人要工作20年左右,说少,与李老接济国内堂妹就已经达3000美金,与金老的巨额资产相比,与美国当时的生活水平相比可能不算少么。所以这也是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而李老生来就是大户人家么,恰好相反。李老在他的心路历程中可以看出,童年乃至求学的岁月中生活可以说是相对艰苦。12岁的时候,李老父亲去世,母亲惨淡经营,供兄弟二人上学。
记得当年春节,亲戚家中大雨大肉,热闹非常,而我们母子三人,冷冷清清,清汤淡饭,相依为命,并且为了几个臭钱受了多少气。
初中毕业,因家庭拮据也只能上公费补助的第一师范,很多年后他仍然记得长沙岳麓山下左家垅校前两株日本人留种的樱花,暮春时节,开得热烈。而青年时期爱上了一位表姐,但她倔强、冰冷和美丽的神情,至始至终让李老留有遗憾。
童年的磨难不易和80年代初的声名曝盛,最终沦落到奔走异乡,解开这个心结,方能打开李老“拒绝这6000美金”的缘由,再结合其本狷介直言的脾性,这篇悼念金庸的文章故不可作过分解读。
4
赠人金钱其实是个很敏感的话题,金庸先生的这次尴尬不亚于郭靖向杨过提婚,本以为会如此,而结果适得其反,美意成为了自己的一厢情愿,不好下台。
相反《红楼梦》里的甄士隐就做得比较好,虽然他一直有馈赠贾雨村的想法,但他了解读书人的脾性,也是多次试探,请客撸串,为的是合适的机会让贾雨村自己说出来,馈赠的时候也打发走了下人,只有两人在场。
这也让我想起了N多年前的一段旧事,那年我以X区第一名考上某中学,第一次进城,住在老同学家,同学的爸爸很是热心,拉着手谈了好久,又谈某人资助的小孩现在已经挣美金了。
到深夜准备要上床睡觉的时候,同学的老妈来了,问我“叔叔给你聊了什么啊,你可别放在心上,他喝酒了爱胡说”,搞得我一脸茫然。
这位叔叔,酒肯定是没有喝的。
很多年以后,阅世渐多才悟,可能这位叔叔或多或少有了资我的萌芽,才有了这段公案。
做一笑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