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了解的朋友都会知道这是一本书名,我盗用了。
我不太记得我是何时第一次阅读这本书,大概是高中毕业时吧,一位重要的朋友相赠。
这好像也是我第一次阅读大冰老师的书籍。毋庸置疑,年轻的我深深被里面以梦为马,随处可栖的生活吸引。
大学四年里,我还收到过另一本大冰老师的作品,叫《我不》,可是我至今还没有完成阅读,不是不喜欢了,是变得有些不敢翻开了。
我曾经看过一篇评论的文章,大概是有些批评这类的作品。文中说,这种题材的故事,只能骗骗像我们这样还没有踏入社会,对未来充满幻想的女大学生,且笔者质疑书里作者的文笔、文采,只是能读通而已。所以受众群体全是清一色的,20岁初头的文艺女青年。如果阅过生活原本的模样,就不会这样不切实际的向往诗和远方。
是的,我觉得好像说得确有道理。至少对于当时年少轻狂的我,是无比向往背包自由的生活。但我不赞同。
于我而言写文章从来不是简单的事情,可能我常常要想到深夜或凌晨才能憋出一两句我自己很满意,而别人却觉得平平无奇的句子。
能把文章写得让人读懂读通,已经是我觉得难能可贵的事了。毕竟能闻名遐迩的作者,总是占着世界人口的少数。
跑题了,我今天想与大家分享的,只是我近而来的一些心情。然后忽然想到这本书。
我大学曾有一段时间极度喜欢日本文学,每个星期去一次图书馆,然后借走学校能有的所有日本作者的作品,例如非常热门的村上春树,川端康成,夏目漱石,渡边淳一,东野圭吾等,也有时代久远的古典文学紫式部、伊吕波等。
可能有人也会带着有色眼镜看这些作品,而我自己,只是深深觉得,在最贴近于中国人心态的作品中,它们能让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无论是享受你的失败成功还是享受你的情欲,它都这样坦荡,毫无遮掩,也从不会罪恶。
所以我喜欢这类作品大概也是因为他让我明确了,真的就是真的,喜欢也是喜欢,憎恨就是憎恨,世上每一份感情无论好的坏的,都是真的。不用作假。
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为什么阅过生活现实的样子,就不能向往远方和自由呢?或许说到这里,又有人要反驳我,说我年轻,不懂生活艰辛。可是谁的生活不艰辛?你转头看看窗外所有行走的人,有谁说自己是不辛苦的呢?人人都辛苦,那就没有必要强调自己最辛苦。
我现在依然想以梦为马,随处而栖。这是人生理想,可我不一定真的要过每天在路上的日子才代表着我是向往自由的人。我过得每一天,都有我想要的自由。你不懂,就别轻易开口。
诗的远方,你想去,哪里都是远方。哪怕你只挪动了一步,可你的心却到过最纯净最遥远的地方。
我记得有句话:见过的人越多,越喜欢孩子。所以我也依然觉得,有些事简单就好。
生活这个池子,你全用悲观,无奈,堕落喂养它,它也绝不会生出璀璨的花。
心随念走,身随缘走,不能靠心情活着,而是靠心态活着。
人生不可以复制,也没有标准模式,好不好的别人说了不算。我阅过一点点生活,我依然向往光明,我也依然崇尚文字。
我没有去过很多地方,但我拥有无限可能。你也是。乖,摸摸头。
![](https://img.haomeiwen.com/i6527513/6800e80ff5e8889a.jpe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