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们大学是怎么过的,有没有迷茫过,有没有在社团里忙的天昏地暗,闲下来之后突然觉得很空虚,很焦虑,然后,就这样,日复一日,四年的时光在逛街、混社团、打游戏、逃课、打小抄中度过?
我的大学四年时光已经过去了,现在在读研究生。坦白说,当初决定考研,一个原因是我不喜欢自己当时的专业,觉得计算机有趣,就想跨专业考研,还有另外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害怕进入社会,害怕进入职场,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但是,到现在,有种想法老是时不时的来打扰我――读大学没什么用,你看那些成功的人学历好像也没多高,这个想法差点导致我在研究生开学的时候不去报道,但是最终,可能还是社会的集体意识吧,觉得还是应该读研,学历应该高一点,迫于步入社会的恐惧感,我还是去报道了。
可我现在还是不明白我该做些什么,我读研的目的是什么,我上学的目的是什么?
学长学姐们忙着写代码,做实验,看论文,发论文,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最终在毕业前答辩通过了、工作找到了,家里条件好一点的,房子已经帮着买了,这样貌似就万事大吉,这辈子终于有着落了一样。
不对,这种感觉不对,不是我想要的。
我该怎么做?
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看了吴军写的《见识》一书,里面有个章节是“大学之道”,其中写了高考如何填报志愿,大学里应该做什么,大学学什么,如何在二流大学接受一流教育等等内容,瞬间觉得有点明白了,到同时又感慨为什么之前没有人告诉过我这些,为什么没有人清晰透彻的分析清教育,指导我们度过大学生活?只一味的画重点,敷衍的做些实验。
根据书中的内容,我总结出来以下几点:
1.根据个人实际情况来为自己定位,做选择。
人生来就是不公平的,有些人一生出来就站在较高的位置,不需要担心温饱问题,有些人一出生注定就要从奔波于衣食住行开始慢慢往上爬。所以,如果是拥有这样两个完全不同的家庭背景的孩子,即使他们的智商、成绩、各方面表现不相上下,但是在选择志愿的时候就截然不同。家庭背景好的,父母在人脉、经济、见识上都会比较好,那出生于这样背景的小孩子就别去选那些培养技能的专业,因为可以花钱购买别人这样的劳动力,这样才划算,相反,去学点管理学之类的培养一下领导力,培养全局思维,成为精英式的人才才更合适。对于另一种家庭背景出生的小孩子,即使你再优秀,你刚出社会,别人也不大会听信于你,所以,选择培养一个技能先为别人打工,再慢慢向精英阶层进阶。
2.别把三流大学当三流大学来读。
大学期间,即使你在三流的大学,在这里其实也不乏优秀的人,自己组建优秀的圈子,或者去寻找这样的圈子。
我觉得我自己本科四年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差不多三年每天早上都在和一群人朗读英语,这些人都来自于不同的专业,但是每天早上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我们都会如约而至,不说别的,能一直坚持早起,我觉得在大学里就已经是比较优秀的了,尤其是在哈尔滨,冬天来的早,早上五点四十其实天还是黑的,基本没什么人,而且还经常会下很大的学。不过,在这里我有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学四年和他们相处的时间是最多的,而我也受到了极大的正向影响。
3.做点别人都觉得浪费时间的事。
我觉得除了学习,还应该干点学习之外的事情,比如艺术,比如运动,比如文学,理工的学生应该有点文学素养,文科类的学生应该培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就像吴军在清华读计算机期间,还选修了音乐,成绩还比自己专业课成绩要高,我自己本科读的是纯工科类专业,跟机械类专业很接近,我有选修了《红楼梦解读》,还有西方电影解读之类的,一方面是自己兴趣所在,另一方面是我觉得纯专业类的学习太枯燥,就像吴军说的,读大学学的应该是生活中所需要的,而不是职业中所需要的,要为生活而学习。
此外,吴军还提到大学期间我们应该有付诸行动的习惯。大学的时候听演讲,演讲人说过一句话:你们当中有多少人现在听的时候无比激动,回到寝室之后还是很兴奋,但是第二天早上就一动不动了?这个应该是很多学生的常态。大学应该算是精力和时间最集中的时候了,所以想做什么,立马就去做吧。
总结一下,
读什么大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把它当做什么大学来读;
寻找精英圈子,充分利用学校已有资源,比如优秀的老师,别管他是教什么专业的,尝试去旁听一下。
读什么专业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打开自己的格局;
读这个专业不一定非要做和这个专业有关的事情,学好自己的专业,同时横向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时候那些当时看起来毫无用处的事情在最后反而恰恰成为成就你的事情,别不相信,我的朋友的面试中就遇到了这样的事情。
别为职业而读大学,为生活而读大学。
网友评论